《寒山拾得頌》深義 — 空海 ( 惟傳法師 )
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 心念浮動,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
回眸處 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鐘 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
拾得落紅 葉葉來去多從容,君何須尋覓僧蹤。
「夜客訪禪登巒峰」的「夜客」,是指無明眾生,《三寶歌》形容世間是一個娑婆世界黑暗、暗淡無光,就像一般人沒有接觸「解脫道」,不知道解脫之路往哪裡走。雖然有太陽的照射,但還是看不到解脫之路。眾生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佛陀點亮黑暗中的燈塔,讓眾生能夠從暗淡的世界,走向解脫光明之路。「夜」是形容娑婆世界,眾生處在無明苦海世界裡面,「夜客」就是一般的眾生,包括你、我、他。如果你還在尋尋覓覓,還沒有來到解脫自在,都算是「夜客」裡的一份子。 「訪禪」尋師訪道為參禪,「訪」是大江南北、天南地北,到處去找尋要拜名師,要學佛、學解脫,於是一直到處尋尋覓覓找尋解脫之路,叫做「訪禪」,找尋真理、找尋解脫之路。「登巒峰」因為眾生要尋師、訪道、參禪,所以像唐三藏這樣跋山涉水,然後用生命去求法,不只是「登巒峰」,還要「八千里路雲和月」,經過西域到印度去留學。「登巒峰」是在敘述眾生尋尋覓覓上山下海,就是要找尋解脫。「巒峰」包括非常深奧的法海,尋尋覓覓進入了佛門,或是進入宗教修行之門,這裡有一個山頭、那裡也有一個山頭…,有很多的山頭,這個山頭沒有找到,就越過另一個山頭,再不斷的找尋。「登巒峰」就指各大山頭之間。
「山間只一片霧朦朧」還是尋訪不到。在娑婆世界一直尋尋覓覓找解脫之路,或是在各各宗教團體尋找解脫之路,但都只是看到一片霧朦朧,「奇怪!每一位法師都在講自己的法門很好,每一個宗派也講自己的法最究竟,但是這個法門怎麼跟那個法門不一樣,彼此又在那裡批來批去…」結果在佛法大海裡面熏習幾年之後,還是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引導的人推崇自己的法門最好、最好,但是問他邁向解脫要多久?卻是要三大阿僧只劫!我們有一位學員心得分享說過他以前接觸宗教信仰,一位很強調念佛的人告訴他說:「你這麼有道心、這麼有信心,以後不管怎麼樣,在你往生的時候,我一定設法把你送到西天去的…」。這位學員講到他以前就是一直在尋師訪道,結果後來引導他的法師先他往生,當那位法師病重之時,這一位學員還沒有接觸「解脫道」,就想說師父快要死了,就去問問師父看有沒有更重要的交代,說:「師父啊!你是否還留一手沒有講的?不然你現在要走了,我不知道以後要到哪裡找?我現在沒有信心,你要告訴我要怎麼到達西方,要給我保證…」結果有一句話「鳥知將死、其鳴也哀」、「人知將死、其言也善」,這時候這位法師就告訴他說:「對不起!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我沒辦法幫助你!」這位法師是真的這樣跟這位學員回答。因為講、講、講到後來,他一樣也是「霧朦朧」。所以,很多宗教、宗派都會講出一套解脫之路,或是認為他們的法門才是最好、最究竟,但是一問及引導之人要多久才能夠解脫?如果是回答「三大阿僧只劫」,表示他現在還沒有到達,還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朦朦朧朧的世界,還是不清不楚。假如你自己都還不清不楚,怎麼引導眾生呢?因此,前面這兩句都是在敘述尋師訪道為參禪的眾生,在茫茫大海裡面一直在尋尋覓覓,還是看不清楚解脫之路,因此「山間只是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是解脫者感歎眾生為什麼生起「心念浮動」、很多的打妄想?甚至構築一個夢幻世界。一般眾生在構築夢幻世界,很多修行人還是一樣在構築夢幻世界。因為眾生看不透「水月鏡花」,這裡是一個形容詞,就像你要在水中撈月,要在鏡裡面尋找那些花,但是你能夠得到那些花嗎?眾生不容易看清實相,被幻象迷惑住了。你看到是水裡面的月,看到是鏡裡面的花,它是一個緣起的幻象,但是眾生看不透,結果一直在那裡追逐、追逐,而不知道所追逐的,是一直要在水中去撈那個月,在海裡面要開鑿一條河流,一直在鏡裡面要去得到那些花。這些是在透析世間的實相,但是一般眾生看不透、看不懂,結果被水中月、鏡中花騙得神魂顛倒,被一些甜言蜜語就牽引著鼻子走,心被外境牽引著走,你就在那裡「心念浮動」。看到一些幻象,卻看不到實相,看不到真正的月亮,看不到真正的花。一部經典文字出來之後,就一直在水中月、鏡中花裡面一直鑽研,而看不到真正的花,看不到真正的月亮。有一位善知識跟我們引導月亮、指引月亮,我們卻把目標鎖定在善知識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正的月,叫做「見指不見月」。「月」講的是真理實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實相,但是眾生都一直迷在指月的手指上,迷在水中月、鏡中花。看到這些幻象之後,眾生「心念浮動」,就在那裡起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寶,看到那裡好像有很多的珍寶、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撈那些月,就在滾滾紅塵裡面一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撈月」。看不透實相,於是構築一個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心念因此而浮動。如果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會來到如如不動、遠離顛倒夢想。「水月鏡花」是一個顛倒夢想的世界,開悟者繼續告訴我們要看清實相。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夠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會顛倒夢想,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問題是要了悟「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否則這一句頂多只是成為標語。大家會念、會背《心經》,就是體悟不到。所以,佛陀為了讓眾生瞭解「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水月鏡花」,以及看透實相,要講經說法幾十年。我們所有的聞思就是讓大家看透「水月鏡花」,讓大家了悟什麼叫做「空」跟「色」。「色」就是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視一切的人、事、物跟「空」的關係。在「阿含解脫道」課程,有講到現象界的一切是來自於「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臺,然後又回歸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這樣讀過一遍,就以為沒什麼。如果真正好好去體悟,能夠讓你了悟真理實相,讓你遠離顛倒夢想。《心經》的境界非常高,當然現在只是一個解釋,如果要透視、詳細瞭解,什麼方法最快?請看「阿含解脫道次第」84片光碟,把「三無漏學」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夠瞭解。當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會處處見法、開悟了。
開悟的時候,「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表示已經有見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為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為淨土是在他方世界,於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遙遠的未來、向他方世界,向遙遠、遙遠的未來在找尋。但是有一天,當你了悟之後,「回眸」回過來發現,一直在尋尋覓覓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就在這裡、就在當下。「回眸」代表一個人的開悟、見法。本來心都向外看,有一天當你停下來、靜下來,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這時候「靈犀不過一點通」,那一種「言語道斷」的體悟,當下只要跟你一點、跟你一提,處處都見法、處處都開悟,這時候你處處都會心微笑。因為你打開了智慧眼、打開了法眼,知道淨土在哪裡了,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知道彼岸在哪裡。
這時候,一樣會深深體會「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開悟者所敘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到什麼,認為花草有什麼特殊、有什麼奇怪,沒什麼啊!踐踏在土地上,也認為它們沒有生命,是因為沒有打開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虛空的「空」。一般眾生以為虛空沒有什麼,科學家、天文學家的虛空也是一樣,雖然有發現到一些微妙,但還是不容易體會到「醍醐」。佛教有一句話「『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頭腦裡面一個抽象概念的頑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寒山拾得頌】是以「天地」來形容,在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有醍醐在其中」,虛空不是頑空,更不是斷滅空。一般眾生沒辦法理解,一提到「空」,就懼怕啊!認為「空無一物,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所以,很多人都很懼怕「空」,對「空」沒有正確的瞭解,而開悟者告訴我們,在「空」裡面有「醍醐」。因為有「醍醐」,因此能夠生妙有,這都是在敘述「大地風雲經」,敘述法界的奧妙。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慢慢體悟「天地」就是老子所講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夠生妙有。佛教所講的「生妙有」,就是老子所講的「生萬物」,整個都是法界的緣起甚深,非常深奧啊!前面兩句是開悟體會,慢慢再去現觀「大地風雲經」,看看整個法界所跟我們啟示之後,你就會臣服啊!會讚歎啊!「醍醐」很奧妙啊!「天地有醍醐在其中」。所以,不要落入斷滅空,不要落入頑空,法界大自然是非常深奧的,你、我、他都是天地的「醍醐」慢慢醞釀出來。如果你能夠見法,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這時候對現象界的一切生、滅、變、異,就能夠很清楚體悟,包括世間的種種苦樂在內。
「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寒山的鐘聲,每一聲都在喚醒人類醒過來吧!醒過來吧!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鐘聲是喚醒大家醒過來,都是在當下協助大家醒過來。除了醒過來之外,要溶入「無常法流」裡面,讓每一響鐘聲能夠穿流而過、穿流而過,真的活在當下,心與空相應,一聲一聲的鐘聲會穿流而過。世間的「苦樂皆隨風」,包括別人謾駡我們、攻擊我們、批評我們,也一樣讓它隨風而飄,不會中箭、不會起瞋。眾生是在宣說無常法流,如果我們能夠體悟到「空」,體悟到「無常法印」,人家的批判、人家的攻擊,這些一樣就像一陣風吹拂而過,你不會抓取、不會起瞋。一般眾生就是沒辦法讓它穿流而過,別人批評你、責駡你一句話,馬上「中箭落」馬,沒辦法讓它像風這樣穿流而過。但是,每一響鐘聲都在喚醒你,鐘聲一叩之後,嗡、嗡、嗡…過去啦!都在告訴我們、都在講經說法,問題是眾生沒辦法真正體會。所以,一個逆境或是一句逆耳的聲音,就讓你深陷在苦海;一句誇讚或是一個順境,就讓你忘了「我是誰」,於是成為境界的奴隸,這些現象就是眾生沒有了悟實相,沒有體悟「無常」,沒有體悟「緣起」,沒辦法讓那些苦樂的境界隨風飄,就在貪與瞋的世界打滾浮沈。如果能夠了悟實相,世間的順境也是在講經說法,逆境也是在講經說法,不管是順境、逆境,你都能夠坐在「無常」的法流,處處見法,而且在動態之中,能夠維持一個平衡。要能夠來到這種境界,一定要有相當的開悟,還有相當的定力。比如你在海邊衝浪,要順著浪起浪落,你要隨順著它,但是要保持相當的平衡力,我們禪修就是要讓大家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是要學習定力。如果沒有定力,雖說「聲聲苦樂皆隨風」,我知道、我知道啊!問題是境界一來,馬上又栽下去了。沒有定力,是沒辦法在大風大浪之中,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很快就被淹沒掉了。
所以,我們學佛縱使懂得了多深的佛法,佛學知識懂得再多,藏經再看多幾遍,假如禁不起境界的考驗歷練,一樣啦!所學都只是一些抽象的觀念知見。這裡所講的都是實修實證,告訴我們要處處去見法,而且都要能夠真正做到,不管順境、逆境,都能夠維持一個很坦然的心境。
「君莫要逐雲追夢」這一句話又是很強的一棒喚醒大家,因為寒山、拾得他們看到世間很多的學佛者、很多的宗教師,是在構築一個夢幻世界,讓眾生一直在追那些雲、追那些夢。當我們沒有瞭解實相的時候,就會不斷在「逐雲追夢」,在【阿含解脫次第】課程有講到修行人也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就是在喚醒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問題是,沒有下過很多工夫,就是體悟不到這一句話。因為當我們在「逐雲追夢」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不知不覺、不以為然,問題就在這裡。當一個人在「逐雲追夢」的時候,他會很肯定、很篤定,認為這樣是正確的、是對的。如果因緣不成熟,你跟他點醒說他是在「逐雲追夢」,他也不以為然,認為「我就是要一門深入啊!我就是要…」因緣不成熟、苦吃得不夠的時候,一樣會繼續「逐雲追夢」。所以,寒山、拾得喚醒大家要醒過來啦!了悟真理實相,活在每一個當下,不要去追逐夢幻世界。這是一句很強的一棒,也是很由衷的喚醒大家,醒過來!醒過來!了悟真理實相,就能夠來到涅槃的寂靜世界,就能夠來到彼岸的世界,所以請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不要很篤定的認為我們自己沒有在「逐雲追夢」,這樣又會錯失掉反省的機緣。寒山、拾得在喚醒我們,警惕自己是否在「逐雲追夢」。如果我們沒有在「逐雲追夢」,早就應該解脫自在,早就逐漸的見法,越來越安心越自在了。如果學佛修行已經超過五年、十年以上,還沒有來到安心自在,要反觀自己是不是在「逐雲追夢」呢?如果有這樣的深切反省、這樣的覺醒,你就會踩剎車,然後重新檢討、重新反省,這樣就好辦啦!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這裡是使用他們的名字,「拾得」是一個人名,剛好是撿來的。「拾得落紅」就是撿起樹葉,楓樹在秋天、冬天的時候,葉子會變紅、飄落下來。那些樹葉從嫩葉,然後轉為綠色、然後黃色、紅色,於是飄落下來,每一片樹葉都有生、滅、變、異。就算飄落下來,也是有一份飄落的美,裡面含有詩情畫意。一般看到「拾得落紅」,看到生、滅、變、異,都會想到是壞的、負面的、不好的。看到「無常」現象展現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秋天的蕭瑟、冬天的淒涼,會興起哀歎、哀傷的感觸。由於內心抗拒「無常」,來到山中看到楓紅落葉飄落下來,就興起一種哀淒感,感歎「啊!真是無常!世間是苦海啊!我要到另外一個樹葉不會掉落下來的地方…」不希望見到「無常」的展現。但是這裡是在喚醒我們,法界大自然的「無常」運轉,包括一片落葉,一樣有生、住、異、滅的一個正常運轉軌道,你不讓它「生」,它也一樣會生,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它就「生」。到秋天、冬天的季節,你不讓它落,它也一樣照常會落。你認為「生」是好,看到新鮮的綠葉才漂亮,看到落葉就覺得不好,「好」跟「不好」是人類貼上去的。現在講一個比喻,現象界很多都是一樣。就像一般在家人,家裡誕生小孩就覺得好高興,說「喔!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媽媽了,我要做奶奶了…」看到誕生,就很歡喜。萬一家裡發生親人死亡,就是悲傷、悲慘、淒慘啊!但是我們看看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有一個很規律的運轉。一片樹葉要生成、要長成,到要變黃、變紅、飄落…,都是很從容,不因為你的持咒、加持、灌頂,樹葉就不掉落下來。所以,法界大自然一樣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從容」的裡面含有中性的意味,「中性」是空海補充上去的,要體會到「中性」的意涵。無常法流、無常法印是「中性」的,這樣才能夠「從容」面對「無常」變化。如果這一句話聽得懂,你就開悟了。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無常變化,能夠從容應對,一定要有相當的體悟,體會「無常」是中性的,心境才能夠來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木頭人,不是沒有覺受,家人突然遭受病故意外,一般人就是在那裡呼天搶地、啼哭哀嚎,如果你有見法、身心穩定、瞭解實相,家人突然遭到變故,一樣會冷靜理智、從容處理。該怎麼處理,就會怎麼處理,會用慈悲心、寂靜的心來處理,裡面是含有智慧的。一般眾生遇到喜事,一樣是衝動、衝動,忘了「喜」背後的副作用,忘了「喜」背後的纏縛。所以,眾生在面對「無常」的時候,很難從容面對。
「君何須尋覓僧蹤」一般眾生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是需要善知識協助我們成長,引導我們見法、開悟,學習的過程是相當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不會一直迷止在「見指不見月」的偶像崇拜上,或是一直緊跟著某某大師的屁股後面,追逐了十年、廿年,還以我的大師是某某很有名的大師為榮。如果真正了悟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一切境界之中,一切的人、事、物裡面,一樣不會依人不依法。這一句話一樣喚醒我們要看到活生生佛法,都是在現象界裡面見法,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見法。法不是在某個人的身上,而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在現象界的一切裡面都有。如果能夠真正開悟、見到活生生的佛法,你一樣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境界。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問題是有的人看到「君何必尋覓僧蹤」,認為我們只要「自依止」,只要依靠自己就好了,不用去跟人家學習。當你有這樣一個念頭之後,又容易長養很多很多的「我慢」,有時候是因為我們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不願意虛心向人家學習,然後去找出這一句話當作藉口,認為寒山、拾得他們說不要去「尋覓僧蹤」,所以我沒必要向任何人學習,還在跟人家學習是還差得很遠。又背著一把劍在砍別人,辯稱「我們要自依止啊!為什麼要去皈依?為什麼要舉辦那些皈依?那沒用啊!…」。一方面要回來反省檢討自己,我們真的來到開悟了嗎?我們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了嗎?我們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實相、了悟解脫道了嗎?如果在還沒有真正見法、了悟解脫道之前,就認為不需要尋覓僧蹤,不需要去向善知識學習,靠我自己就好…。這裡面很容易被我們自己的「我慢」,被我們錯誤的意識、判斷所誤導,裡面在透露一個很強的「我慢」,而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在還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之前,我們是需要虛心的學習,要先學會當學生,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寒山拾得頌】所講的境界非常高,也是很實際,相當好!問題是真正要能夠做到「聲聲苦樂皆隨風」,很從容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變遷,是到達解脫者的境界,貪、瞋、癡、我慢,包括無明,都消失都止息。能夠來到這樣的境界,當然不錯!遇有這樣的功力,就不需要再追尋僧蹤,因為你已經大徹大悟、大自在,不需要啦!如果還沒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我們就要虛心的學習,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我們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真正的善知識不會現前。因為就算他現前,也會被你排斥掉,我們要認真虛心學習、身心柔軟,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證,會很快!將來透過聞、思、修、證之後,就能夠跟這些高僧大德同游涅槃路,祝各位早日解脫自在!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