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經驗,會阻礙體驗。
每個人都有純淨的覺知,它始終都在,不會離開,人有能力觀照自己的身體、念頭、感覺和反應;倒是經驗來來去去,執著於任何經驗,反將阻礙你的體驗。
為了發掘內在的深度,印第瓦心理學大師提醒人們必需安靜下來,看清楚心智的紛擾,一直到那些情緒與記憶慢慢消失為止。只有穿透得夠深,那些常年以來認定的痛苦才會一一剝落。因為,那些都不是你,不是真實的你。那真實的你是什麼?這是千百年來,所有證悟師父希望傳達的寶典。
難解的是,經過了這麼多世代的傳承,覺醒的野火為何沒有延燒?
為了體驗輕鬆,所有的聖者都鼓勵人們要勇敢穿越恐懼,讓信任甦醒。我常說,只要我們願意找到對的人陪伴,不難發現「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慈悲多了。你我今日擁有的一切,福多於禍,恩多於仇,善多於惡。除非靜下心來看清楚這些真相,否則,頭腦製造出來的焦慮,將不斷驅使我們繼續相信人性險惡、世風日下,及不如意十之八九等噩耗。
想促進生命進化,就必須決心面對,不逃避。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過往的林林種種,都不再屬於個人,而是人們的普世命運。那時,自然會瞭解我們真實的身份是宇宙的孩子,所有的錯誤認知,將燃燒殆盡。
跟其他動物不同,人有能力觀照自己的身體、念頭、感覺和反應。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話,你會發現,你不是你所關照的;任何你所關照的都不是你,你已經被環境給社會化,成了一個不是你的人。社會告訴你:你是女人,但其實你既非女也非男,對男人來說也一樣。社會對你撒了很多謊,告訴你說:你是基督教徒、佛教徒、穆斯林或者是印度教徒。但你其實都不是,你不屬於任何信仰體系。只要你認同這些體系,你看世界的方式就被預設了。
什麼都沒有,什麼經驗都沒有。無論你曾經有過什麼樣奇特、讚嘆的經驗,執著於任何經驗,都將阻礙你去體驗。你不是那些來又去的經驗,你是關照本身。這對頭腦來說相當困難,因為我們總以為經驗等同於我,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大的體驗,要跟別人比、想要更多錢更多房子,但是就算你有了更多經驗,更多錢或房子,你一樣空虛、不滿足。
物質或靈性追求上一樣,無論你選擇哪種靜心(我知道的最少有一百一十二種),你必須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全力投入。當我說全力時,不是一天一個小時就夠了。要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到了盡頭,一切都停止了。並不是你停止努力,而是當你盡其所能的投入,你就到了空無之境,你,空了,停了。
當頭腦、心智停止運作,就是「停」,這就是所有靜心的精髓,不需要任何努力,所有心智與頭腦上的運作都停了。此刻你進入了一個無念的世界。這就是禪學的觀點,成為無念的,頭腦的架構還在,但內容空了,就像空缽一樣,缽的外面是空,裡面也是空。始終存在的是「覺知」、是你,不是經驗。每個人都有純淨的覺知,它始終都在,不會離開,倒是經驗來來去去。因此,我才會說你不是經驗,你是關照所有經驗的「覺知」。
怎樣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不需要達到,一切早已經存在了。「到達」是個誤解,那是來自某些人的誤導,他們說你要怎樣怎樣才可以達到什麼境界。沒有人需要做什麼去達成,這就是問題所在,所有的作為跟努力,都是來自我執。你要試試看嗎?來,伸出雙手(手心朝上,與肩同寬),同時注意你的兩隻手,不要移動你的眼睛,就這樣同時關照兩隻手,眼睛不動,覺知你的雙手。這就「停」了,不是嗎?沒有思緒,你沒有刻意做什麼讓它停,這讓你馬上體驗到「你不是思緒」。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眼睛就像嬰兒一樣,嬰兒的眼睛之所以不動,是因為他們沒有念頭;當你的眼睛靜止不動,就會像嬰兒一樣;當眼睛靜止,思緒就靜止了。
印第瓦(Indivar)
*具有四十多年的臨床心理師經驗,同時也是一位靜心者和神祕家
*三十年的靜心經驗及四十年的心理治療背景,讓他對人類的心理與靈性領域都有深入的洞見
*常年旅行於澳洲、紐西蘭、印度及美國等地,提供各類型的工作坊及講習會
八十一歲印第瓦,像個頑童一樣,試著以他獨到的方式,帶我們走進他的世界。
空,如何說個明白?
靜,如何描述清楚?
無念,如何讓人理解?
你,不是你,這又是個什麼狀況?
這一切的一切,如此深奧難懂,無非是《道德經》裡的闡述。
原文網址: 心理師印第瓦:執著於經驗,會阻礙體驗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07/149391.htm#ixzz4B503q300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07/149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