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下的布袋戲/台灣 屏東:恆春關山,2011年5月)
「台語並不是中國的地方『方言』,它就是台灣獨特的語言」、「台灣人講台語,寫台文,原來是天經地義之事。不幸的是,歷史造成的悲劇,阻礙了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也使得台語文的寫作至今仍停留在實驗階段。」、「語言是靈魂,文字是力量,台語文的偉大作品,便是台灣的靈魂與力量之所寄,也是外人認識台灣最好的視窗。」…
-「維護台語文也是基本人權」/自由時報社論、2011.5.27
這是今天自由時報的社論。文章的最後指出,「黃春明與蔣為文的爭執,台語與閩南語的稱呼,中國史與文言文的比例,都不是等閒視之的小事,大家應該看到其中隱含的深層意義,在在攸關著台灣主體性的存廢。」
基本上,這篇社論應該倒著看。如果我們沒有讀錯這篇社論的意思,包括所謂「台語文」的所有爭執與問題,其實重點只有一個:「台灣主體性」;因為一切「攸關著台灣主體性的存廢」,加以「外來統治者處心積慮要消滅台語文」、「要讓台灣人民喪失靈魂、喪失力量,從而喪失當家作主的意志與能力,淪為俯首於外來政權的順民」,所以「維護台語文也是基本人權」。
問題是,不是什麼東西掛上「基本人權」,就擁有了正當性與合理性;把「台語文」扯上「基本人權」,更是胡扯。
首先,正如社論所言,「台語文的寫作至今仍停留在實驗階段」,一個仍停留在實驗階段的「台語文」,既談不上「維護」,也與已經死亡或變異的話語系統完全不同。與其耗費心智、處心積慮地「創造」實驗中的「台語文」,為什麼不把資源與心力投注在原住民、外籍移民以及日漸成長的「新台灣之子」身上,這些人擁有「話語權」所涉及的「基本人權」,難道不比實驗中的「台語文」,更具有「維護」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其次,把「台語文」扯上「基本人權」,其實是假議題,透過「台語文」的實驗、創造,進行屬於特定政治社群所主張「台灣主體性」的新「國族建構」,可能才是真實的意圖。由於要進行新「國族建構」,所以:
-「台語」絕不可能是「閩南語」、說「台灣話/台語」的「台灣人」也絕不是「中國人/漢人/閩南人」;有了結論,於是展開推論,例如自由社論中所言,「台語並不是中國的地方『方言』,它就是台灣獨特的語言」、「現在的台語,已經跟閩南語的概念不同了」、「把台語降格為閩南語,增加中國史、文言文的比例,都是有計畫的意識形態洗腦。」
在更早時期,為了引証「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漢人/閩南人」,甚至從基因血緣的角度,指絕大多數「台灣人」擁有屬於台灣平地與高山原住民的血統,而擁有「中國人/漢人/閩南人」血統者,不到0.3%;如此說來,「台灣人」與原住民族本是同一家族,但「台灣人」說的「台語」,卻又何以排斥原住民語、客語?
無以名之,我們不妨就把這些費心費力、急於打造台灣新「國族建構」的政治社群,稱為台灣的「想像共同體」;從「基本人權」的角度視之,任何人的「想像」以及因此衍生的實驗性創意,只要不妨礙他人的自由與人權,都是受到憲法保護的。
不過,儘管自由社論的觀點無法讓人苟同,但如果我們不「以報廢言」,這篇社論能以如此小的篇幅,透過精簡的文字書寫、淺顯易懂的論述鋪陳,傳達出它想要論述的意思,從這方面而言,它確實是一篇不錯的文章;當然,最重要的是,這篇社論顯然不是用實驗中的「台語文」書寫,而是以典雅、成熟而流暢的漢字寫成的。
這樣的作法,顯然與自由社論中所呼籲「(台語文)語言是靈魂,文字是力量」的觀點與立場自相矛盾,例如社論中一再呼籲,「必須將吸收來的養分,灌溉到台語文的寫作園地,讓台灣出現偉大的台語文作品」、「台語文…是台灣的靈魂與力量之所寄,也是外人認識台灣最好的視窗」。
本文不是嘲諷,也不在指責自由時報使用「中國語」可恥,而是我們真心相信自由的立場確是如此。也因此,即日起,籲請自由時報言行合一,改以「台語文」印行-不論是漢字拼音、漢羅拼音或純羅馬拼音皆可,以真正的行動實踐「維護台語文也是基本人權」的主張。
2011-05-27 10:07 |作者:王榮霖
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11/05/27/69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