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31 23:20:21| 人氣2,00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江南一線遊〈六〉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鎮江
 
區號:0511
郵編:212000
位置:地處長江下游南岸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鎮江市,西接南京,東鄰常州,北與揚州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384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55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266萬,其中市區人口58萬。
區劃:轄4區3縣(市):京口、潤州、新區、丹徒四個區、以及丹陽、句容、揚中三個縣級市。
市樹:廣玉蘭
市花:杜鵑

     “宜”為鎮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給宜侯的領地;春秋時鎮江稱朱方,後曾用谷陽、丹徒、京口、潤州等名稱。北宋建鎮江府(1113年),始稱鎮江,歷經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後稱丹徒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1929年至1949年2月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其中1937年至1945年鎮江淪陷期間,省政府遷往蘇北)。

鎮江

      1949年4月23日鎮江解放後,劃城區和近郊為鎮江市,劃四鄉為丹徒縣,均隸屬蘇南行政區鎮江專署。1953年,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建江蘇省後,設鎮江專員公署,轄鎮江市和10個縣;鎮江為縣級市和專署所在地(其中1958年9月~1959年9月,專署遷至常州,改稱常州專員公署)。1983年3月,鎮江市改為省轄市,轄4縣2區。1987年、1994年、1995年,所轄丹陽、揚中、句容先後撤縣設市。現鎮江市轄丹陽市、句容市、揚中市和丹徒區、京口區、潤州區和鎮江新區(省級經濟開發區)。

鎮江 照片

      土地資源:全市低山丘陵以黃棕壤為主,崗地以黃土為主,平原以潛育型水稻土為主。全市土地面積中丘陵山地佔51.1%,圩區佔19.7%,平原佔15.5%,水面佔13.7%。2003年末,耕地157300公頃,其中,市區41770公頃,丹陽市54970公頃,句容市49220公頃,揚中市11340公頃。

      水資源:全市河流60餘條,總長700餘公里,以人工運河為多。水系分北部沿江地區、東部太湖湖西地區和西部秦淮河地區。長江流經境內長103.7公里。京杭大運河境內全長42.6公里,在諫壁與長江交匯。全市人工水庫、塘壩總庫容量5億多立方米。其中,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107座,庫容量3.7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寧鎮山脈。礦種有鐵、銅、鋅、鉬、鉛、銀、金等金屬礦藏和石灰石、膨潤土、白雲石、大理石、磷、耐火粘土、石膏、石墨等非金屬礦藏。其中:石灰石礦石質優良,儲量30多億噸;膨潤土礦1.5億噸,儲量居全國第三。寶華山發現省內第一處大型紅柱石礦,開發前景廣闊。此外,尚有煤、泥炭和地熱資源等。

鎮江 圖片

      生物資源:植物方面,落葉闊葉樹有麻櫟、枹樹、黃連木、山槐、楓楊等;常綠闊葉樹有青風櫟、苦楮、石楠等。藥用植物有700多種。引進的樹種有黑松、杉木、泡桐等。寶華山自然保護區有木蘭科中最珍稀的寶華玉蘭。動物方面,魚類資源豐富,青、草、鰱、鯉等淡水養殖魚類和鮑、鯰、鱔等非人工養殖魚類均有大量齣產。境內長江魚類有90多種,其中刀、鰣、鰻、魚回、河豚是名貴品種;白鰭豚、中華鱘等是我國珍稀動物。全市有鳥類100多種,其他野生動物20多種。

鎮江

      鎮江扼南北要衝,得山水之勝,鐘靈毓秀,代不乏才。歷代文人墨客紛來尋幽探勝,寄情抒懷,耕耘風雅,播種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蘇軾、陸游、辛棄疾等才士名賢。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辛棄疾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等成為千古絕唱,流風遺韻,至今嫋嫋不絕。李白的“丹陽北固是吳關,畫齣樓台雲水間”,杜牧的“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沈括的“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薩都剌的“野人一過竹林寺,無數竹林生白煙”,冷士嵋的“檻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聲畫、無聲詩。東晉時,中原鴻儒顯宦紛紛南下,移居京口者眾多,或完成大業,或著書立說,著名的有: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寄奴),撰有《世說新語》的劉義慶,著有《晉書》的臧榮緒,選編《玉台新詠》、詩文與庾信齊名的徐陵,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的編纂者蕭統,著有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的劉勰等。北宋移居鎮江的有:著有被譽為“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夢溪筆談》的科學家沈括,製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鐘“水運儀象台”的科學家蘇頌,書畫家米芾,抗金名將宗澤。

       明清兩代鎮江名人有:官居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的楊一清,主持編修《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的張玉書。近代以來有:著有《鐵雲藏龜》和《老殘遊記》的劉鶚,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統的漢語語法專著《馬氏文通》的馬建忠,歷史學家柳詒徵,飛機製造專家巴玉藻,華生電扇發明者楊濟川,世界語運動開創者之一的符惱武,金融家陳光甫,橋梁專家茅以升,辛亥廣州起義總指揮、被南京臨時政府追授為上將軍的趙聲,辛亥革命著名將領李竟成、解朝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鎮江籍5人,有愛國民主人士冷遹、詩人聞捷。此外,丹陽市為三國吳大帝孫權和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故里,近代有愛國老人馬相伯,美術家呂鳳子,當代有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句容市有被譽為醫藥鼻祖的葛玄,晉朝道教理論家、煉丹術家和醫學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陶弘景。

 

 

金山位於市區西北,高四十四米,週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之一。

  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雲游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並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遊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啣,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跡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齣於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說《說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金山古跡“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說《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禦制”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遊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

  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著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遊人。有人說“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於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遊覽金山之後,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金山遊覽路線

  江天禪寺——夕陽閣——觀音閣——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寶——慈寺塔——古法海洞——留雲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龍洞——朝陽洞——古仙人洞——玉帶橋——禦碼頭——郭噗墓——天下第一泉
江天禪寺

  在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江天禪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隨太后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聞名的禪宗古剎,始建於東晉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侶數以萬計。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廟。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

  金山寺由於當時皇帝的信仰不同,曾兩度由寺改觀。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為龍遊觀,將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趙佶奉道教,又將龍遊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道士觀),為天下神霄第一。後復名為龍遊寺。

  一般寺廟的山門都是朝南開的,而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這裡自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據傳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門也是坐從朝南,而金山寺屢遭火焚,山門口也經常會發齣一陣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當時金山的當家和尚深感不安,覺得此事有點蹊蹺,便請來一位雲遊和尚卜算。雲遊和尚在山寺前後轉了一圈,對方丈說:“師傅,您這山門朝南直對天上的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須改向。”方丈聽後,連連合掌曰:“罪過!”於是命人將山門改成現朝西的門向。

  傳說畢竟是傳說,金山寺山門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據史料分析,當時的建築師建築朝西山門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揚子江心,遊人透過朝西山門放眼望去,便見浩渺大江奔騰而下,正合“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詩意。這正可謂建築師的獨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門入天王殿,中供彌勒佛,人稱笑佛。兩旁塑的四大金剛,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門。四大金剛俗稱四大天王,故稱天王殿。左側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右側是北方廣目天王,西方多聞天王。彌勒佛旁有聯,曰: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獅一對。

  天王殿向後便是大雄寶殿。歷來寺廟多損於火災,原大雄寶殿是1948年毀於火災,共燒燬二百六十多間亭、台、樓、閣、房屋等。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籌資新建大雄寶殿,可望在1988年重現古殿風貌。據金山寺的方丈回憶,金山寺大雄寶殿內佛像巨大,金色普照,香火通宵達旦,最興旺時寺廟里擁有數以千計的僧侶。
夕照閣

  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夕照閣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駐蹕金山留下的七塊禦碑,保存完善。這些石碑引來許多文人識士、專家、歷史研究者、書法家的拜談讚吧。石碑記載的內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對金山風景的評價和如何繼承清室傳統,統治大清帝國的決心。乾隆不僅留下了許多有跡可尋的“禦制”,還留下了一些頗為有趣的傳聞。按理乾隆的父親是雍正,而這裡卻廣為流傳著雍正皇帝“偷龍換鳳”得乾隆,乾隆六次來金山寺尋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傳說。
觀音閣

  從夕陽閣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觀音閣,又叫士閣,因閣中供奉觀音,故名。此建築與楞伽台、妙高台,西與慈壽塔、法海洞丹輝碧映,椽摩棟接,連成一氣,足以壯此名山勝概。
欏伽台

  “楞伽”是印度語,意為“不可住”,或說是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東南,傍山駁石而建造。相傳蘇東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寫《楞伽佛經》,故又稱書經樓。登台頂長廊遠眺,碧空萬里,磅薄江流,盡收眼底,江天一色,氣勢十分壯觀。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經三重樓閣,每進一層,疑無上處,洞門一開,豁然有級可登,迂迴曲折,上下錯落,往往令遊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層有清王文台撰寫的一副對聯:

  窗前滄海憑開眼,
  台上楞伽可印心。

佛印山房
  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廟的主持佛印法師住宅。相傳佛印與蘇東坡是青年時好友,一次兩人打賭,佛印敗賭無奈入空門。由於學識高超,終成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東坡則成宋有名學士,兩人經常在金山吟詩作畫。
慈壽塔

  又名金山塔,創建於一千四百餘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遊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後毀於火,倒坍後,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籲,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於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遊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遊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慈壽塔外花墻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傳說,當時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朝見慈禧,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麼厚禮,隻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心想,這寶塔標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巔,實在非同一般壽禮,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一:“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劉一聽卻張口結舌,一時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從身後很敏捷地遞給他一張小紙條,他一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大字,便喜笑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一。後來這四字便被刻於慈壽塔下。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可歷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東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為富貴榮華不如齣家好,因而決心送子齣家為僧。裴陀頭齣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煉。後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岩洞,住在洞里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後,最大願望是要修復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也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齣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廟宇之用,並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

  相傳法海死後,他的徒子法孫把他的肉體裝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後來肉身壞了,又塑了一個石像,留作紀念。宋朝張商英來此遊覽,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詩:“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寺僧將這首詩做成楹聯,挂在洞門兩邊。
留雲亭

  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於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跡。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啣,誠雄觀也。遂歷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這裡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據傳康熙在執筆就書時,“江天一”前三個字一氣呵成,而第四個字“覽”字筆劃多,一時竟想不起來。卻又不肯“不恥下問”,隻是嘴中念著“江天一覽”四字,無從落筆。周圍大臣侍從一見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難題,但又不敢直截了當上前提示,雖則一字好提,卻怕招來欺君殺頭之罪。正在為難之際,有一大臣計上心來,下跪在皇帝面前說了一聲“臣今見駕”。康熙一聽“臣今見”,恍然大悟,隨筆寫齣覽字。因為“覽”的繁體字正是“臣、今、見”三個單字組成,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於康熙愣了許久才勉強寫了“覽”字,所以這一字顯得特別細小,云云。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誌》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佑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僅存台址。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此外,據傳“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西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術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側金鰲嶺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嶺。後削山建閣,故以七峰閣而名。
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抗金名將岳飛在北方指揮抗金戰爭,正在乘勝前進之時,奸臣秦檜要挾高宗連續發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臨安(今杭州)。岳飛路過鎮江時,拜訪金山道月禪師,告訴道月和尚:“昨夜夢見兩犬抱頭而言,未知此行吉兇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對言,是一獄字,此去恐怕有牢獄之災,必須謹慎。”岳飛致謝登舟,臨行時道月贈詩曰:“風波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備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岳飛到杭州,果遭秦檜陷害於風波亭下,他在臨死前說了一句“悔不聽道月之言”。這句話傳到秦檜耳中,秦檜大怒,就命何立往鎮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說法。隻見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說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終日有,不為自身,隻因多開口。何立自南來,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幾乎落人手。”說罷,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隻得將情況回稟秦檜,並說金山有七峰,風水好,因而每代能齣高僧。秦檜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後人為了紀念岳飛和金山寺道月長老,便興建了七峰閣,可惜毀於太平天國時戰火,後改修為七峰亭。
白龍洞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里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

  現在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許。據民間傳說,此洞與《白蛇傳》“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白娘子、小青青呼東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爭,救自已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在寺內,聞外面戰鼓震響,看到女娘子帶身孕力戰,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妻子在西湖斷橋相會。

  這個洞有一條石縫,一人可進去達數丈深,再往前進洞即變小,人不能進去,恐怕隻能白蛇可進了,不然為何稱白龍洞呢?
朝陽洞

  朝陽洞又名日照岩、觀音洞。在金山東北山腰間,洞上是一片懸崖,上有“日照岩”三個字。當金山還在江心的時候,每當旭日東昇,從朝陽洞向南一帶石壁上,金碧輝煌,水天皆赤,可稱奇景。所以朝陽原是觀日齣的最佳之處。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陽洞”三個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謐所書。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於金北側金鰲嶺下,深六點六米,依山洞築有半亭一座。這裡道教遺存。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這裡面而窺視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詩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時舉步,豎立一窺江。

玉帶橋

  金山白龍洞前有座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坡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壞,於是就命人倣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誰要再看玉帶,去看橋就行了。玉帶橋長十六米,橋下綠波盪漾,清澈見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四寶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

  在慈壽塔下的屋內陳列著金山寺的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蘇東坡的玉帶、周鼎、金山圖、銅鼓為金山四寶。

  玉帶:宋神宗年間,大學士蘇東坡與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稱為“忘形交”。有一次兩人以禪語對句,用東坡玉帶作賭,東城一時遲鈍而輸,玉帶便成寺院鎮山之門寶。

  蘇東坡的玉帶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這件珍品被人稱為國寶。玉帶環寬約二寸、長約二尺,帶上綴著二十四塊米色白玉,有長方形、圓形、心形。清初被火焚燬四塊,乾隆皇帝金山時,命玉工補齊,上面刻有乾隆的詩句。但是後補的四塊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辯別。周鼎: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銅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當時周宣王北伐成功後,鑄造銅鼎酬勞北伐統帥遂啟祺的,所以此鼎又稱遂啟祺鼎。

  金山圖:這幅圖是我國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江水茫茫,微波盪漾,金山如浮玉飄浮在波濤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棟棟畫檐朱宇,展現了當時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揚子江心秀美雄姿。畫後有他寫的《金山寺追賦》詩一首:

  白髮金山續舊遊,依然紺宇壓中流;
  沙痕滅沒潮侵登,帆影參差日映樓。
  江漢東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
  謫仙故自多愁緒,更上留雲望帝州。
  字大數寸,瀟灑可愛。

  銅鼓:是一種鼓狀銅器,高八寸分,徑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兩。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做煮飯的炊具,戰斗時可作戰鼓敲打,所以又叫諸葛鼓。
禦碼頭

  在山北有十三級台級,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鐘鼓樓(清咸豐年間被毀)。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後幾次來金山都由這碼頭上岸,故稱“禦碼頭”。

  現護欄上刻有“禦碼頭”三個大字。
郭璞墓

  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稱雲根島。島上葬有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的遺物,俗稱郭璞墓。郭璞(西元276—324),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據記載,他博學多才,人稱其詞賦為東晉之冠。他曾註釋過《爾雅》、《山海經》、《楚辭》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於風水相命。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兇,時人皆說大吉,問郭璞,璞獨自不言,觸王敦怒,被殺於武昌的南崗。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按禦史黃吉士為他樹碑立傳,墓碑上刻著“晉贈弘農太守郭璞之墓”。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咸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鎮江金山公園旅遊指南

  中泠泉上岸後曾一度迷失,後來於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地四十畝,開塘種植荷菱,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柳荷相映,十分秀麗。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柱,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齣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茅山位於江蘇省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約60公里,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

鎮江茅山旅遊指南宛如一條綠色蒼龍橫臥於江蘇省句容、金壇、溧水、丹徒、丹陽五大縣(市)之間。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雖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1995。同時,她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 

      茅山風景區有四大特點:

一、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還有眾多星羅棋佈的廳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種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風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聖地而著稱。茅山成為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被後人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

三、茅山還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為全國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點,六七千名常州知青這裡留下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和熱誠,為茅山的開發留下了不可磨來的功績。

 

    鎮江茅山旅遊指南大茅峰,係茅山主峰,位於積金峰南,海拔372.5米。登臨其巔,東望太湖,雲水蒼茫;西觀赤山,煙霧縹緲。元代詩人僧惟則在《登大茅峰》一詩中寫道:"白雲剪作瑤台雪,寒旭蒸開玉洞花;山北山南看更好,炊煙朵朵是仙家。"峰頂觀雪又是一番情景。明代笪昕在《大茅峰看雪》中寫道:"一夜高雲四幕凝,西風吹雪雪如崩;花飛福地三千里,人在瑤峰十二層。"《茅山誌》載,玄帝命東海神埋銅鼎於山頂,入土八尺,用盤石鎮壓。山巔常現神光、天燈,左有龍池。漢建石壇石屋和三茅君石像,南朝齊梁間易為殿宇。元延三年(1316年)建聖觀,專祀大茅君茅盈。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名為九霄萬福宮。

    二茅峰,位於積金峰北,海拔301米。是定錄真君茅固鵠集之峰。元延三年(1316年)建德觀,專祀二茅君。觀之殿宇已毀,現遺址上留有四塊殿柱基石和磚瓦。

     小茅峰,位於二茅峰北,海拔267.9米。是三官保命真君茅衷鵠集之地。元延三年(1316年)建仁觀,專祀三茅君。殿宇已毀,僅存遺址。明代詩人王鏊對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的景色在《登茅山絕頂》中作了這樣的描繪:"大峰小峰連中峰,當天削齣青芙蓉,一朝忽立九霄回,百丈已度千岩先岩重。思昔飆輪同駕鶴,隻今雲氣猶成龍,遙遙長史利用復何處,欲向華陽洞里逢。"

     抱樸峰,位於大茅峰東北,海拔288米。葛洪曾在此修道煉丹。建有抱樸庵,葛洪丹井,明代仍在。詩人屠勳在《題月淵堂》中寫道:"野人春暇說茅山,處處青林抱碧灣,城雉遠分雲縹緲,岩花不動鳥間關。五更風雨春將老,半日程途客未還,行愛葛洪丹井在,屐痕猶帶鮮苔斑。"

     積金峰,位於大茅峰和二茅峰之間,海拔271.5米。因山上樹木花草繁茂,深秋黃葉紅葉相間,遠眺猶如黃金覆蓋,故名積金峰。峰上連石縱橫,猶如遍地積金,也是積金峰名來源之一。清代胡虞允在題《積金峰》詩中說:"萬仞嶙岩紫翠林,三峰隊里矗高岑,中天不斷山浮玉,疊石渾疑地積金。"元符萬寧宮就在積金峰之南。

     五雲峰,位於積金峰東南,山峰險峻。據傳說,三茅君曾各乘五色彩雲在峰頂上空觀看容山八景,後峰巔常有五色雲彩齣現,故名五雲峰。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建觀,南宋時敕為五雲觀,後因年久失修漸毀。

     良常山,位於小茅峰北,舊名北垂山,海拔113米。據(茅山誌)記載,秦始皇登句曲北垂山時,曾埋白璧一雙,深七尺。群臣讚嘆道:"巡狩之樂,莫過於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乃改北垂為良常山。在秦璧埋藏處,有盤石覆坎。李斯曾刻書於壁:"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銘素壁。"

     金菌山,位於積金峰東。《弘治句容縣誌》載,此山礦藏豐富,有金可採,入土不過一二尺。元代書法家、詩人趙孟遊此山時曾留詩一首:"結茅依菌山,焚香候芝蓋。真靈幸憫我,冠佩時來會。"

 

 

焦山,係“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遊人慕名而至。

 焦山旅遊指南   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為焦山聳峙於江心,猶為“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薄;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於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禪寺精舍亭台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禪僧幾谷,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板橋、柳亞子、康有為等人,曾在焦山攻讀。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升樓、禦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築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岩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峰里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在此揮筆題寫了 “無盡藏”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焦山是我第二故鄉”。

    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跡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築物,主體建築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多呈 奇古怪之態,散佈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後,為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郁的色彩,極宜遊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於世。

    焦山屹立於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30餘艘,配備海軍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佔鎮江後,宋代杭元將領張世傑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於焦山,呈現齣“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的壯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紮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為歷史佳話,英風乾載,流傳後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禦史史叢蘭因江西寧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面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焦山,山峰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爭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每逢秋月,傃紅的楓樹、盛開的菊花,吸引著四方遊客,贏得詩人“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剎展新容”的讚美。1953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爭鳴,飛天翱翔,名魚躍水,俊鶻摩空,鳧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焦山峨崖峭壁,聳峙在碧波萬傾之中,確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它以秀麗的景色、宏偉寺廟、亭台樓閣、千年古樹、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寶等贏得了四方遊人前來觀光、遊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將其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於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 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 “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焦山旅遊指南稱。

焦山遊覽線路

  不波亭━━定慧寺━━東泠泉━━禦碑亭━━觀瀾閣━━寶墨軒━━焦山古炮台━━華嚴閣━━摩崖石刻━━三詔洞━━壯觀亭━━別峰庵(板橋讀書處)━━百壽亭━━吸江樓
不波亭

  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

  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挂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幅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定慧寺

  由“海不揚波”亭向東,隻見一株八百年古銀杏樹下有一座千年古剎,即定慧寺。墻上嵌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上挂橫額“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濟禪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宋代改稱普濟禪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後毀於火,明宣德年間,和尚覺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才將寺名改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廟現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快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檐、斗拱,藝術高妙,國內少見,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輝煌的大佛,更顯得大殿氣宇軒昂。康熙帝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於燭光香霧之中。正中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像栩栩如生,兩旁排列著幾十尊新塑羅漢像,玲瓏的長明燈高懸半空,紫銅爐里香煙繚繞,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古剎空靈。殿前的兩株銀杏樹至今已有四百餘年。
東泠泉

  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雲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又稱煉丹井。其實這裡本不是一個泉,而是焦山和尚模倣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東泠泉”。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爭勝,彼此模倣,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倣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爭勝的結果。焦山旅遊指南
禦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禦碑亭”。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其文曰:
  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
  焦山似羲之,偃臥東床袒其腹;
  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
  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觀瀾閣

  走過一排楓樹,隻見前面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裡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築,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於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湧,白雲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副絕妙的圖畫。
寶墨軒與《瘞鶴銘》碑

  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從觀瀾閣穿小橋,過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銀杏樹下的寶墨軒。這裡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雲庵的舊址。碑林內先珍藏著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誌、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

  歷史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四十四塊;宋代名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狸說》;蘇東坡《題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石刻二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七塊,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焦山旅遊指南

  碑林中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即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平生極愛養鶴。在他家門前有一“鵝池”,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鵝的優美舞姿豐富他的書法,故而他的字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稱。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兩隻仙鶴,不料兩隻仙鶴卻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後山,遂在山岩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鐫刻在山西岩石上。後因岩石崩裂,墜入江中,長期受江水的衝擊,風雨的侵蝕,以及不斷被人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無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書法價值極高,確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曹士冕則認為“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瘞鶴銘》碑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是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們今天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歷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並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書法之山”。
焦山古炮台

  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個炮台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炮台建於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炮台,與*山、象山、江都都天廟等處炮台成犄角之勢。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台守軍應用的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台守軍,面對七十餘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英俊攻陷鎮江時,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斗爭,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注,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問中熱烈讚揚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國近代反帝斗爭的重要遺址,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
華嚴閣

  位於定慧寺西南的華嚴閣,面臨焦山旅遊指南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臨水建築。華嚴二字齣於《華嚴經》,比喻這裡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現已換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樓下為“浮玉齋”素菜館,頗具特色。

  華嚴閣是賞月的好地方,“華嚴月色”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輝相映。如置身於玻璃水晶世界,恍若進入仙境。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此揮毫題寫“無盡藏”,寓意雙關,耐人尋味。

  華嚴閣東側有“安隱岩”,是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焦山十六景為:山門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嚴月色、香林花圃、海雲墨寶、自然問道、危樓觀日、別峰果園、岩洞尋仙、石屋藏銘、庵院槐蔭。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全為陡岩峭壁,有浮玉、棧道、觀音、瘞鶴銘等岩,其間有千百年來歷代名人的詩人題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內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陸游與遊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最為引人注目。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在另一塊石上是北宋書法家米芾觀看《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仲宣、法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觀山椎書。”( 仲宣、法藝分別是北宋時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臨江有一塊近代石刻,以剛毅的筆力,鐫刻五言詩一首:“為廢不平均,呼號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遊。”這是中國律師協會在1920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到處奔走時,路過焦山留下的題名石刻。
三詔洞

  三詔洞又名焦公洞,位於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頂的路旁。焦山旅遊指南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內有焦公塑像。清順治十年(1653),和尚興上將焦公像移置三詔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後倒塌未修復。三詔洞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後代焦爾昌重新整修過,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為深衣大帶,兩旁站立兩個童子(“文革”中被毀)。現洞內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著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態大方。形象生動。

  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願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隱居在此。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採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獻帝劉協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齣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故名三詔洞。據傳,皇帝第一次來詔書時,焦光煎湯熬藥,以妻子患病為由,加以推委;第二次,借邀友齣門遠遊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邁多病而拒詔。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當時山名樵山為焦山。
壯觀亭

  過三詔洞,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於明朝天順年間的壯觀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詩意。登亭遠望,南臨鐵甕,北瞰瓜州,西接金陵,東控海門,引頸四望,隻見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薈萃於此,自然壯觀美麗。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砥柱鎮中流,此處好窮千里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來尋五色龍”;將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號稱六朝柏,挺拔瀟灑,如嬌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千餘年,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郁,自成一景。宋一詩人曾為此題詠一首:

  一株夭矯六朝松,多是 埋與石封。
  不要點睛亦飛去,前生原是在天龍。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體高42米,海拔70.4米,建築面積583平方米。

  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倣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焦山旅遊指南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齣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萬佛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錯落有致,與塔相映成趣。前後大門兩側墻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盛瑞的英姿。

別峰庵(板橋讀書處)

   在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翠竹環抱之中,有一座別致的方形四合院,稱“別峰庵”。別峰乃是指該嶺有別於焦山山頂之主峰(東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裡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

   別峰庵始建於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師有詩云:“絕頂無尋處,何人為指南。回頭見知識,原在別峰庵”。明人章詔又有詩云:“竹密凝無路,雲開忽到門。轉看諸院子,獨見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跡罕至的別峰庵,庵內北側有小齋三間,天井中有一花壇,桂花樹兩株,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這裡就是世稱詩、書、畫“三絕’’的清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於雍正年間在此攻讀之處。現在過道門頭上題有“鄭板橋讀書處”的橫額,門上還保留著當年鄭板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對聯,面對此情此景,緬懷書屋故人,不由使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鄭板橋,名燮,江蘇省興化縣人,乾隆年間進士。他擅畫蘭竹,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融。他的字、畫、詩,世稱“三絕”,在“揚州八怪”中最負盛名。他深愛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許多墨竹詩畫作品。他《題自然庵畫竹》一詩云:
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畫來齣紙飛騰上,欲向天邊掃暮霞。還有他手書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拓片,更為人們爭相購買。此外鄭板橋還曾為舊時的自然庵寫過對聯:“山光撲面因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同時還在過去的海神廟里題過對聯:“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這些美妙的佳話,常為後人讚揚。
百壽亭

  位於焦山西北半山腰別峰庵下。該亭是一座用磚砌成的方形涼亭,周圍有墻,墻頭與亭檐之間用瓦鑲成一排古壽字圖案,東、西、北三面墻有拱門,東西兩門山路貫串其中。南墻內壁中間豎嵌著四塊條石,上刻一百個不同樣的篆體壽寧,變化巧妙,別具匠心。上有橫額“百壽亭”三個大字,北面門頭上刻有“水雲深處”四字。現在亭內有石凳,可供遊人小憩。

  相傳此亭的來歷是:清末有一善士範某,看到焦山腳下別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嶇,登臨困難,便捐錢鋪設一條花岡石山路,直達別峰庵,庵主為了感恩,就建了這座百壽亭為他祝福。
吸江樓

  吸江樓聳立在焦山東峰絕頂,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樓。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稱四面佛亭。樓呈八角形,整個結構為水泥倣木,有樓梯盤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吸江樓”三字,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遊客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阡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此處視野廣闊,氣象萬千,令人精神頓爽。若夏日清晨登樓觀日齣,別有風味,歷來為遊人所稱道。清代名士齊彥槐有詩讚曰:

  東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頂,不及此樓觀。
  水氣連天白,霞光照壁舟。
  遙聞曙鐘動,江闊萬鷹盤。

  清同治年間,常鎮通海道沈秉成將亭重建為樓,並寫了《吸江樓記》。他在記中說,我在鎮江遊覽期間,常想攜酒遊覽焦山,因事務繁忙,未能如願,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約幾個同事來到焦山,披開荊棘,攀登轆岩,盤旋而上,走走歇歇,終於到達山頂的四面佛亭。隻因四周被樹木遮掩,亭雖在山巔,但不能遠眺四周景色,同時亭子已傾斜欲倒,因此,捐款將亭翻蓋,並改建為樓。登樓俯瞰大江,隻見蒼茫萬頃,眼界頓時開闊。此樓仍命名“吸江”,因不忘舊名也。

 

座落在長江之濱的北固山,可說是一座“三國山”。但它更是一座充滿了英雄豪氣的山。因為有孫劉聯姻的故事,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即景抒情,壯懷激烈,留下多少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讚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

 北固山旅遊指南 孫劉聯姻往事千年,不論是人以物傳世,還是物以人揚名,孫劉聯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

  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後峰的頂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說。《三國演義》第54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赤壁大戰後,劉備借東吳的荊州不還,周瑜向孫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為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姻招親,趁機扣為人質,以討還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京劇,“龍鳳呈祥”唱的就是這段故事。

  北固山位於市區東側江邊,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形勢險要,風景秀麗,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在古代北固山更為遊人所樂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稱。遠眺北固,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粱朝粱武帝登臨北固山,讚其形勝,改固為顧,更名為北顧山。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後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中外聞名的甘露寺即建於峰頂。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過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讚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甘露寺內的亭台樓閣裝扮得十分華麗,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永王東巡歌》的詩中寫道: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齣樓台雲水間;

  千岩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既描繪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風光,又道齣了北固山形勢險要,是我國歷代的軍事重地。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上江滾滾流,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北固山旅遊指南  西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

  提起北固人,人們就會聯想起三國時“甘露寺劉備招親”的故事,山上大多古跡確實與孫劉聯盟的史實有關。北固山的南面就是三國時孫權所建的鐵甕城的城墻,其形勢是“控楚負吳,襟山帶江,”雄壯險要,因此三國故事就成為歷史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山吟詩作賦的主要素材。歷代不少詩人騷客喜愛在這裡聚會遊賞,蘇東坡、沉括、米芾、陸游、辛棄疾等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詩詠。

  北固山在近代和現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龍埂是太平天國新城遺址。北固山之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國民黨槍殺革命志士的刑場。現在前峰上建有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還有烈士事跡陳列館,成為緬懷先烈、進行愛國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

  北固山形勝曾為陳毅元帥所讚嘆,當年他登上多景樓,說:“江山如畫,這就是長江萬里圖卷!”
北固山遊覽路線

  清暉亭——鐵塔——“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南徐凈域”題額——古甘露禪寺——溜馬澗——狠石——多景樓——淩雲亭——太史慈墓——試劍石
鐵塔

  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位於清暉亭旁,北寧元豐元年(1078)建成,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原為九級,明萬曆年間海嘯,毀去上部七層,重修時改為七級,清代光緒年間又遭雷擊,毀去上部五層。解放前鐵塔殘破不堪,解放後地方政府十分重視修復鐵塔,將殘存的明代複製品的第四、第五兩級加疊上去。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齣一大批文物,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李德裕親自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為唐朝寶歷元年(825)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創建,乾符年間毀,鐵塔是在宋元豐年間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

  鐵塔又名衛公塔。宋時北固山一次大火,山上山下的寺宇都化為烏有,唯獨山下的寶塔和米芾的住宅海岳庵倖存下來。在米芾所寫的《潤州甘露寺》中曾留下“神護衛公塔,天留米老庵”的風趣詩句。

  鐵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有腰檐,每層都鑄有精緻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美的雲水紋和龍戲珠紋。第二層塔身四面門的方向及門兩旁的菩薩浮雕與第一層相同,東南面鑄有“國界安寧”、“法輪常轉”兩行北魏體字,東北面排列著九行題名。正東面已破裂。鐵塔不僅藝術價值很高,而且表現了我國古代冶鐵工人的精湛鑄造技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北固山旅遊指南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是一塊長方形條石,字跡雄秀,氣魄很大,現橫嵌在北固山甘露寺的坡墻壁上。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見北固山雄峙江濱,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讚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後來粱武帝遊北固山時,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壯觀,興致勃勃地揮毫寫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留在山上,後遺失。到了宋代,著名收畫家吳琚把這六個字重新書寫齣來,清康熙年間(1665年),由鎮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把它嵌在廊壁上。
“南徐凈域”題額

  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左,建都於建業。當時北方人士紛紛南下,東晉政府為此僑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到了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以後南徐便一直成為鎮江的別名。

  “天下第一江山”廊壁對面的券門有一副對聯:

  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

  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

  此聯是清末鎮江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書寫,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齣了甘露寺建造年代,其橫披則為“南徐凈域”,可謂言簡意深,寄託無限。
古甘露禪寺

 北固山旅遊指南 北固山後峰上的甘露寺,傳說是三國劉備結婚的大殿,始建於東吳初期,寺額是張飛的親筆。到唐朝時李德裕佈施宅地,擴建甘露寺。後甘露寺又幾經興廢。甘露寺原建於山下,宋祥符年間(1010)和尚祖宣(是國舅)因寺宇倒塌,由郡守轉奏朝廷,欲移建山上。真宗特下詔書,令轉運史陳堯將寺移建山上,並賜良田四千畝。移建之殿規模宏大,亭台櫛比,殿宇輝煌,極為壯觀。元符末年毀於火,不久重建。建炎年間又毀於兵,紹興年間再重建。現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緒年間(1890),由鎮江觀察黃祖絡等籌款修建的。

  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這與《三國演義》中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有關。孫權與西蜀劉備結盟,共禦北方強敵曹操。但是吳、蜀都想壓取鄂西長江邊的重鎮江——荊州。孫權和周瑜定下了一條美人計,即借孫權的妹妹孫尚香佯邀劉備到京口招親之機,意欲就此扣留劉備,逼他交齣荊州。孫權的美人計被蜀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識破,就將計就計,促使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到甘露寺相親,吳國太一見到劉備“兩耳垂戶,猿臂過膝”,一副天子相,極為滿意,於是孫劉聯姻的事便弄假成真了。京劇《劉備招親》、《甘露寺》等傳統劇目一直很受歡迎。古今往來,到鎮江的遊客,都喜歡到此一遊,尋訪當年劉備招親的遺跡。
溜馬澗

  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溜馬澗,相傳是孫劉二人私下較量,暗卜成敗、一道賽馬的地方。劉備來東吳招親,一日與孫權在甘露寺中飲酒,隻見江風浩蕩,白浪掀天,波峰上有一隻小船,舟人駕馭自如,如登平地,劉備不禁讚嘆道:“南人善駕舟,北人善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聽了此話自思道:“劉備莫非是嘲笑我不會騎馬?”就命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又加革鞭回到嶺上來,對劉備說:“難道南人真不會騎馬?”劉備聽了便敞衣上馬,飛奔下山,又回上山來,兩人將馬停在山坡上,揚鞭大笑。後人稱他們跑馬的地方為“溜馬澗”,又名“駐馬坡”、“走馬澗”。 明崇禎十二年(1639),太守程峋將溜馬澗略加修整,命人砌了一條簡易的磚路。第二年夜朗(今雲南)人朱雲熙曾書“溜馬澗”三字,刻於臨江石壁上,至今猶存。清光緒年間,長白穆克登布書篆字“古走馬澗”四字,刻石,為山上圓門橫額。現立於後峰西北麓,還可看清“兩壁夾峙,中通一線,直達山巔”的地勢。
狠石

  狠石又名石羊,在多景樓西側,狀如伏羊,大小與真羊差不多,沒有頭。石羊的左側腹上刻有“狠石”二字。相傳孫權曾坐其上與劉備共商破曹大計,定下赤壁之戰之計。 北固山旅遊指南
  宋元符間(1098-1100),狠石因火毀剝不見,和尚曾以假石羊代之。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郡守滕謐在北固山下演武場的角落里找到了狠石,為其立碑建亭,並撰文為記。後來亭廢碑移,狠石被棄田中。明丹徒令龐時雍又發現狠石,上報郡守,重新建亭立碑,也寫了一篇記,並在亭上挂了一塊“武侯遺石”的匾額。而現在的狠石,則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本市碌碡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的。狠石真是曆盡滄桑啊!
多景樓

  在甘露寺北後,北臨大江的一座畫粱飛檐樓閣,這便是多景樓,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長江中下游三座名樓。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於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中“多景懸窗牖”的詩意。多景樓為兩層建築,回廊四通,面面皆景。
多景樓又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因宋大書畫家米策作《多景樓》詩中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句,米芾還手書這七個字作為樓的匾額,現仍在多景樓底層門上。

  多景樓還有不少別名,相傳三國時劉備甘露寺招親,吳國太曾在此相親,又稱相婿樓。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齣嫁前在此梳粧,故又名梳粧樓。

  而今多景樓修葺一新,裝潢古雅華麗,登樓賞景,使人流連忘返。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外旅遊」

台長: 水白
人氣(2,001)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海外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江南一線遊〈七〉
此分類上一篇:江南一線遊〈五〉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5 13:38: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