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于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和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西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漢口在三鎮中歷史最短,而發展最快,漢口原叫江夏,因發源于陝西的漢水是當時交通便利的水道,陝西商人乘船沿漢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開始把江夏改稱漢口,即漢水的退場門。
武漢歷史悠久,根據離城區5公里的黃陂灄口楊家灣發現的商代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結論,早在3500年前,此處已進入人類衣冠文物社會。武漢先秦時屬楚國地,秦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三國時隔江分為江夏、漢陽兩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設夏口廳。1926年漢口、武昌兩縣改市,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來後,三鎮統建武漢市。
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稱。東漢時期蔡邕便發現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 ,下接江湖】的優越地理條件,認為是【導財運貨,貿遷有無】的理想市場。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譽,至明末清初,漢口就躋身全國四大名鎮之列。康熙年間,三鎮已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歷來,武漢是長江中游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商業貿易中心,加之得水獨濃,得中獨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為華中重鎮。1860年代後,漢口開埠,江海直航;隨後京漢、粵漢鐵路的鋪設,更使武漢四通八達。1949年以來,長江大橋和江漢一橋、二橋及漢水鐵路橋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線的開辟,武漢交通運輸進入新的時代。1990年後,武漢港新客運站、新火車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國際機場、長江公路橋和江漢三橋的開通,武漢成為華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漢作為中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長江水運聯通東西,京廣鐵路縱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廣州,西去重慶,東達上海。東西水運幹線和南北鐵路幹線使武漢的物資交流範圍擴展到全國各地,成為新時代的華中重鎮。
武漢美稱【江城】,源于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絕句,這一稱呼也是由於武漢的發展與長江、漢水的關係特別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獨武漢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開放使武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漢人引以自豪的千古名樓黃鶴樓,自然風光旖旎的東湖,享有盛譽的歸元禪寺,繼續張開雙臂,喜歡四方佳賓。更有釵h好聽、好看、好玩的新景點、新景觀如白鰭豚館、野生動物園、赤壁大戰全景畫館及改造後的具有現代氣息的中山大道商業街都等待著您的投入,恭候著您的光臨。歡迎您來江城,領略都市不同的風光。
參觀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在此可追溯黃鶴樓的歷史,聆聽有關的神話傳說以及歷代文人墨客面對黃鶴樓吟詠的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並可登樓觀武漢三鎮全景。隨後來到古琴台,這裡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覓知音】故事的發生地,游人可在此憑吊咩B牙、鐘子期以琴會知音的動人故事。
話說來到武漢,首先就是要參觀位於漢陽區之「歸元禪寺」,歸元禪寺源於《易經》中的「元者善之長」,為武漢規模最大的佛教勝地。歸元禪寺系佛教禪宗寺院,為清順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在清朝漢陽寺人王氏葵園舊址上興建,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與寶通寺、蓮溪寺、正覺寺合稱武漢四大叢林。
寺院坐落在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端、漢陽鐘家村,占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余間,建築面積200000平方米。寺廟建築、佛教經典、全身佛像潔白無瑕的玉佛,歷經“文革”浩劫而倖存完整,其中尤以羅漢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羅漢為該寺的重點特色之一。
歸元寺開山祖是白光、主峰兩位俗家同胞兄弟,祖籍浙江。他們游方到漢陽興國寺研究藏經,同時行醫,行善三載。漢陽富商孫耀光、戴天成等人深受感動,故此民間出錢修建歸元禪寺。“歸元”二字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意指萬法歸一,方便于人的門道多得很。“禪”是“思惟”、“靜慮”、“棄惡”等意,禪宗是佛教大乘教與儒學相結合的派別之一。
寺內林木蒼郁蔥籠,與巍峨的殿閣建築協調一致。分東、南、西、北、中五個院庭,現存殿堂樓閣二十八棟,俯看平面佈局是“袈裟”形狀。山門內便是中院(即正院),只見左右聳立鐘鼓二樓,正門上有一塊紅府匾額,上書“歸元古剎”四個金字。門兩旁有對聯一幅︰大別臨江侍,江城荷日朝。門兩廂有花壇種有海桐、夾竹桃等綠葉紅花植物,與粉牆映襯,色彩鮮麗。門前有座用石欄圍圈的長方形水池,為觀魚池。池中立有掇石假山,綠葉紅蓮,金魚穿插其間。觀魚池的北面,過翠微妙境圓門,便是北院。院內梅花、玉蘭、紫薇、桂 花、筆柏和棕櫚等花木,紅綠相映,五彩繽紛。院內有翠微山、翠微泉、翠微古池和翠微一亭、二亭、三亭。與北院形成對景的是南院,南院洞門題額法相莊嚴雖不及北院場地廣闊,但也是一處引人入勝的院落。
寺廟以弘揚佛法聞名于世,以建築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幾百年來一直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中外遊客遊玩的名勝。港澳同胞、國外僑胞的及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及首腦,高棉施亞努國王、美國國務卿基等政要,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先后來此觀賞遊玩,對其贊不絕口。
寺內景點︰
☆大雄寶殿︰該殿初建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后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經過近年來的維修,氣勢宏偉。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托沙雕塑。釋迦“偏倚右肩,結跏趺坐”,十分莊嚴靜穆,威儀儼然。佛像后的背光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后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在鰲頭上,左右侍立著龍女和童子,背后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涌。整個塑像向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涌的波濤上迎面向你浮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
☆韋馱殿︰位于大雄寶殿前,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來表達古印度神話中“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雕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
☆藏經閣︰1920年至1922年興建,是一座兩層五開問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獸頭大脊,魚角搬爪,斗拱飛檐,古朴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門扇窗牖,狾亂萵m,刻畫鏤雕,精巧壯觀,金碧輝煌,是武漢市唯一一座磚木架構的古建築物。這裡珍藏著釵h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羅漢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年),毀于兵燹,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羅漢堂佈局成“田”字型建築格局,“田”字四個口為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裡儘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
羅漢堂中的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是以南岳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抽提,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層沾貼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虫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羅漢滿堂漂,但水退后羅漢仍完好無損,可見雕塑工藝之高超。
“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傳說人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序往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分、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地藏殿︰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像,殿內的木刻神龕更為佳品,其間斗拱飛檐,魚角搬爪,雙鳳朝陽,飛龍滾柱,浮雕垂欄,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成,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昌明法師(1917─)︰湖北枝江縣人,19歲在枝江縣彌陀寺披剃出家,20歲受具足戒。隨后到湖北玉泉寺、清溪寺、辛華寺、湖南羅漢寺等地參學。1943年參加“南岳佛道救難協會”抗日僧伽救護隊,奔赴抗日前線救護傷員並負傷,1950年任彌陀寺方丈。1958一1960年在中國佛學院學習,回歸元寺,1965年任歸元寺監院。十年內亂期間,上書周總理,反映歸元寺混亂局面,后有關部門接到周總理批示,採取措施,保護了寺院。1979年,榮任歸元寺第48世方丈至今。
1980年以來,昌明法師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佛協會長、武漢市佛協會長,省人大常委,湖北省生理殘障人福利基金會名節理事等職。
〈待續〉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外旅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