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政協深圳委員會主管主辦的最新一期《鵬程》月刋,刋載了一篇採訪澳門回歸後的巨大變化的文章,轉錄如下。】
在澳門,從外觀上看,一切都很小:面積只有廿八平方公里,半天就能跑完澳門、氹仔、路環三島;人口太少,只有四十七萬;許多小巷靜悄悄地不見人;街道很窄,窄到只能跑單向車;樓房也矮,跑遍全島還沒見到摩天大廈。澳門給人的直觀感覺,眞的是太小了。
可你住下來,和澳門人一交往,你就會在那無數個“小”中見到了“大”,而且還是“很大”。
我們是今年七月到澳門採訪回歸後澳門巨變的。最重要的採訪是見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先生。那天車開到一個小窄巷子裡停下來,朋友說:譚司長就在這辦公。我抬頭看見一幢六、七層高的樓擠在民居間,玻璃門上懸掛的蓮花區徽,吿訴我們這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辦公樓之一,奇怪的是門前竟沒有警衛。進樓來,只見朋友向類似收發室人員打個招呼,很快,譚司長的秘書就笑吟吟地下樓迎接,領我們進一個小小的電梯。上到三樓,樓梯窄窄的,佈置得卻很乾淨雅致。
樓道裡擺了一個長桌,桌上擺滿了介紹澳門的各種資料,據說歡迎拿取。我們感到很新鮮,就貪婪地拿了一兜子。進了小會客室讓我們稍坐,但我們還是選擇站着,因為這會客室只有五、六方米,三個沙發只能擠四個人,而我們是五個人,誰坐好?於是都站着。一會兒又把我們領進會議室,這會議室有二、三十方米,一個大長桌,周圍前後兩排頂多坐二十多人。心裡不免產狐疑:澳門是小,連政府辦公場所都這麼緊湊,這可是財政司的辦公樓呀!
譚伯源司長來了,也是笑吟吟的,一副儒雅模樣,但說起話來卻是條理清晰、乾脆俐落,字字句句都充滿了稔熟自信。聽完譚司長對澳門回歸後翻天覆地巨變如數家珍似的介紹,合上採訪本之際,心裡的狐疑還是忍而難禁。
我問道:“譚司長,這是你們財政司的辦公樓嗎?”“不,這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辦公樓。”我心中一驚,又問:“各司,包括特首何厚鏵先生也在這辦公嗎?”“對,何特首就在最頂層。”我心中更驚,心裡的話脫口而出:“這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辦公樓呀!竟比內地的一些居委會、派出所辦公樓都小,更難比內地鄕、鎭、縣辦公大樓的闊綽排場。譚司長,你們有沒有計劃找一塊大地方,建一個氣派的特別行政區政府辦公大廈?”“沒有。”譚司長的回答非常簡潔。
我還是不相信:“回歸五、六年了,政府官員裡就沒有一個人提出過這個問題?”“沒有,從來沒有。”譚司長回答得十分肯定。我一下子被震住了。
出了大樓,我回過頭,舉起相機,對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辦公樓和連在一起的民宅,仍有狐疑但滿懷敬意地,連拍三張。
譚伯源司長要請我們吃飯!聽到這個消息我心中一陣竊喜:不是想貪澳門人一頓飯,而是想看看這頓飯的排場和水平。因為做東的是澳門財爺呀!帶着各種猜想乘車來到旅遊塔下的一個大酒店,一進客房,腦中一直盤旋的“富麗堂皇”、“典雅尊貴”、“闊綽氣派”等猜想一下子被擊了個無影無蹤,只見:一間不足二十方米的客房,沒有套間,沒有沙發,牆上只有兩幅簡簡單單的小裝飾畫,整個房間被一個大圓桌塞了個滿滿登登,十四位就餐者更是人挨人,人靠牆,場面足以體現“親密無間”了。
這下可苦了服務小姐,因分餐,小姐需一道道菜一個個人分餐,遇到靠牆者,小姐非常禮貌地重複:不好意思,打擾您了——您則需要挪椅欠身,甚至乾脆站起來讓小姐通過,這頓飯“擠”到甚麼程度可想而知了。從一進房開始,我心裡一直在犯嘀咕:這可是澳門財爺的宴請呀,怎麼如此“寒酸”?再看看上的菜,都是內地平平常常的,沒有酒,沒有任何珍饈佳餚。再看看做東的財爺譚司長,沒有任何的“待客不周”的歉疚之意,仍舊是談笑風生。
我心裡的嘀咕就更多了:是譚司長的秘書把酒店安排錯了吧?是財政司故意做秀給內地記者看的吧?席間,乘坐在外邊的人上洗手間,我這個靠牆者也乘機溜了出來搞搞“偵察”。出門一看,我們這個房間掛牌上寫的是“財政司宴客”,再看看緊挨着的另一個客房,掛牌上寫的是“文化司宴客”,原來各司之間宴客都是一樣“擠”。
這時,上菜的服務小姐出來,我趕緊問:“小姐,財政司經常在這個房間裡宴客嗎?”小姐非常肯定地回答:“是呀。”可我心裡又出了新的嘀咕:澳門人為甚麼要這樣?飯後留個影吧,十四個人擠成兩排,攝影記者需要打開房門,站在走廊裡拍,才能把所有的腦袋都收攏進鏡頭裡。
事後,我把自己那麼多“嘀咕”說給澳門朋友聽,澳門朋友毫不奇怪地說:澳門公務員無權擺排場,因為他們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我的那些“嘀咕”一下子全沒了。
在澳門喝早茶,上餐桌第一件事是看《澳門日報》,據說這是澳門第一大報,在澳門人心目中的位置相當於內地的《人民日報》。
連看五天,其中有兩個頭版頭條讓我這個老報人頗感驚異且至今難忘。一個是一組澳門人納涼揮扇、海灘遊客如鯽的大照片滿貫頭版頭條,頭號大標題是:熱!38.2度,澳門75年最高溫。創紀錄高溫上頭條也無可厚非,可翻看第二版,左上頭一張小照片是:特首何厚鏵會見歐盟主席巴羅佐。
這兩條新聞如此安排,讓我這個老報人有點吃驚:在澳門,一條氣象新聞大於特首的政務活動?轉過天來,我又看到了一個頭版頭條,也是一組大照片:一棵老榕樹被大風吹斷了一個樹枝,樹枝壓傷了一個路過婦女。可湊巧的是在這天《澳門日報》的第二版上,恰好也有特首何厚鏵的活動。我看了,心中還是有點不適應:斷樹砸人這種社會新聞完全可以在後面本地新聞版上發個簡訊,怎麼會大於特首的活動?
那天逛街,在窄窄的小街小巷裡穿行,一抬頭看見《澳門日報》四個大字,原來《澳門日報》社也擠在密密匝匝的民宅裡。懷着一種求解釋疑的心態我們登門拜訪。《澳門日報》社一位負責人熱情招待,詳細解釋。我問道:“你們頭版頭條的發稿標準是甚麼?”“老百姓最關心甚麼我們就登甚麼。”“何特首的活動為甚麼放二版?”“二版是我們的要聞版,何特首的活動是要聞版的頭條。”
還是澳門朋友說得更直接更準確:《澳門日報》是澳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為甚麼?就是因為他們能做到“唯民是舉”。好一個“唯民是舉”!我一下子理解“《澳門日報》相當於內地《人民日報》”這句話中“人民”這兩字的更深內涵了。我想,我們內地一些省市領導應該到澳門來好好學學。
澳門五天,天天都在“小”與“大”之間撞擊着並思考着:澳門回歸近六年,年均GDP增長25%,去年高達28%;全世界葡語系國家部長會議年年在澳門召開,常設機構就設在澳門;全世界娛樂界幾位大手筆上千億的大投資正在把澳門打造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旅遊娛樂中心之一。小澳門、大平臺,小澳門、大影響,現在誰還敢說澳門小!誰還敢小看澳門!
本文摘自2005年11月30日 澳門日報
我比較想知道政府總部是在哪啊^^"我真的不知道耶@@
同埋我想知道潭司長請班人去邊度食飯~~邊間酒樓咁鬼死窄,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