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1 13:56:55| 人氣2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精神世界與外在的聯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本豎排的繁體書給了我一種閱讀的快感,沾著過去年代的惆悵,這當然只是表像——然而當這個表像的世界給你內心帶來過不同感覺的時候,你是否瞭解過你的精神世界曾使你對外的言行有過多少轉變?作為一個遲鈍的人尚且有所體會,何況是潛心研究、敏銳執著的一郞?
書中的講述者是二郞,他性情溫順,生性樂觀,心地善良,願意傾聽、為他人著想,想必漱石是以他為鏡,更凸顯一郞強烈的個性以及生存的困境。
《朋友》一篇中提到好友三澤的一件感情事,家中曾收留一被離棄的姑娘,她由於過分焦慮而精神失常,但是每次三澤出門她必送到門口並叮囑其早點回來,還常常雙膝落地,靜靜地注視他。三澤非常憐惜她,雖然知道她是有病,卻更希望她是真的愛著他。
對這件事,一郞認為那姑娘是有意于三澤的,他這樣理解:人們在一般場合常受制於世情,想說的事多半無法說出口;可是當精神失常時,可能心情變得十發輕鬆,一切世俗責任已在腦中消失,所以心裡的事情可以無所顧忌表露。一郞說完之後痛苦的歎息暗示著他既被俗事所縛卻又無法擺脫自我的絕對。
一郎也有自己的感情問題,他與妻子感情淡漠,懷疑妻子愛上二郞。他竟然要求弟弟與妻子二人到山上遊玩以此考驗妻子,妻子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其實他們只是缺少溝通,沒有觸及對方的心,生活中亦無默契,因而形成一郞的空虛和不安感,而他無法通過主動來改善關係,而是將不安隱藏起來更無限地擴張自我。
由於家人擔心一郞的健康,二郞請H先生約兄去旅行,以便瞭解一郎的精神狀況,在最後一篇《塵勞》(佛語,為日常無聊瑣事勞心費神而污穢心靈之意)中,以H先生的信件為主,展現了一郎的現實苦楚和內心世界,引用信中的話來說,“因為自己敏銳,所以在所認定的危險鋼線上進行自己的生活步伐,並且要求對方同樣走在上面,否則無法忍受。”

H先生在信中提及兩個故事,我覺得十分有用,在此摘錄:
學生時代,我曾在書上看過關於穆罕默德的故事,傳說中,他可將對面大山喚到自己腳邊,想看的人必須在某日集合於某處。到了那天,成千上萬的群眾圍繞在他四周時,他如約大聲命令對面的山過來,但是山一動也不動。穆罕默德並不在意,再度發出命令,山依然屹立不動。當眺望三度下令仍毫無動靜的山時,向群眾發言:我已如約叫山過來,看來山並不想來——
既然山不過來,除了我過去外別無他途。
  
記得有位和尚名叫香嚴,聽說具有俗話所謂問一答十的天生才智。可是他的聰明伶俐妨礙悟道,長久以來一直無法進入真道。他跟著百丈禪師參禪數年,始終無所得。師尊仙逝後,他投入溈山門下。聽說溈山叱之為炫耀意解識想而自鳴得意的人,要他說出父母未出生以前的模樣來。香嚴檢討從生平讀破萬卷書所提的知識竟無法回話,歎道畫餅竟無法充饑,便將所有藏書付之一炬。“我死心了,今後只是喝粥度日吧。”說完此言,他心中無禪念,拋棄善惡,也拋棄父母未出生前的模樣,放下一切。他割草,除石以平地。
這時,有塊石頭碰到竹叢嘎然一響,聽到這清朗的聲音,他頓時了悟,喜極而言:一擊亡所知。
  
把研究變為實踐,是可能的,然而將精神世界裡的自我與外界融合,對於理智的一郞來說,確非易事,如H先生說“讓一個不通俗的人去做通俗的事情”,除非他放下自我,不把自己當做生活的中心。
這本書很沉重(儘管二郞的敘述是溫和的),特別是一郞的內心世界慢慢展開之後,壓抑而沉悶,就像他整天埋頭於書房的孤獨和歎息。如果不是有人理解,他或許只能在自我的世界裡瘋掉或者死亡,H先生的理解和勸誡是否有用,假如他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意願活下去,那麼只有自我認識和改變是有效的。
然而我不知道,若能因為改變而安然活下去的一郞,又是否比現在困惑痛苦的一郞更有意義?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一種救贖還是犧牲?對這個現存世界來說,是一種慶倖還是悲哀?





圖:櫻花,自圖片庫

台長: 浅尘
人氣(2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觀察與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重要詩作]曼德爾施塔姆詩選
此分類上一篇:不宜探究的“存在”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