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聽到朋友在談論寫小說。大抵小說對我來說已變成一種修煉,所以十分羨慕別人談笑用兵。
寫小說有甚麼了不起呢?在這個甚麼都來得誇張,去得急忙的時代,還有甚麼訊息要靠小說來傳遞呢?有時候大家把小說想得太偉大,也太複雜了,其實好的小說不一定要背負甚麼訊息,深謀遠慮要達到某種效應的作家也不一定寫得出好小說。小說只是小道,小說家只是說故事的人,有人天生會說故事,有人說起故事來令人受不了,這是專業技能,也可以說是命,沒有這種緣份的人,很難扭轉命運。
小說的力量,也就是語言的力量。有人愛在小說中大發議論,也有人利用小說拚命地抒情,語言不是太硬就是太軟,個人感情太露,小說的語言則不夠純粹,讀者顧得了應付議論或感情,往往無暇投入故事,這亦令小說的力量大大削減。我以前多犯這種毛病,有時重讀舊作,如坐針氈,這叫做自知之明。
小說的另一個難關是對話,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腔調,不同的情景用不同的節奏,構思一個好故事並不困難,但寫一場精彩的對話肯定不易,因為作者不能照故事大綱堆砌對白,還得要考慮是否適合說話的角色,還得要思考對話令故事推進的緩急輕重,真正的高手還會顧及對白是否能給讀者想像和思考的空間。有些作者以為編對白很容易,慢慢體會小說的內涵,不論是通俗的還是文藝的,小說對話的要點仍然是那句老話︰「行於不得不行,止於不得不止」。
小時候,讀小說的樂趣完全是被故事所吸引。唸完大學,接觸到較多實驗小說,總以為一定要寫得很有實驗精神,才算是好小說。可惜當年的實驗,多成了今日的主流,在這個對創意愈來愈嚴苛的時代,再去思考小說的意義,卻不難發現好故事的獨特性。
好故事可以很簡單,可以很日常化,可以沒有甚麼大事,可以完全沒有文以載道的意圖,好故事存在於生活中,被作者體會、思考、提煉。好故事沒有可能專為批評家服務,小說的本來任務是︰教所有聽故事的人,都知道它的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