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文化--打邊爐-餐飲科補充教材-詹翔霖老師
打邊爐,南方人和北方人吃法不同。北方人吃火鍋主料相對簡單,一般常用羊肉、白肉、酸菜等,沾料特別豐富,什麼醬油、香油、醋、滷蝦油、腐乳、韭菜花醬,吃到滿嘴香。南方人打邊爐可用的料就特別多,雞、狗、蛇、海鮮等都是打邊爐常用的料,沾料就沒那麼多了,因為南方人講究的是原汁原味。
廣東人好補,火鍋底料用的是海鮮加各種煲湯常用的藥材,吃到最後,連湯一同飲埋,真是好味又大補;四川人喜辣,火鍋底料少不了大量的辣 椒、花椒、牛油,搞到紅彤彤一片,讓外省人看得觸目驚心。
傳統廣式打邊爐的吃法是站著吃的, 鍋是泥做的, 因此叫 「 瓦罅(xia)」, 即砂鍋;爐也是泥做的,內燒木炭。筷子為竹製,幾乎是普通筷子的兩倍長。打邊爐吃上兩三個小時不稀奇,要的就是那份閒情逸緻。打邊爐的涮料有雞片、魚片、肉片、蝦片、豬肝、鴨肝、魷魚、魚丸、鴨粉腸、菠菜、茼蒿等,可涮的東西很多,都是「見火就熟」的。有些打邊爐餐館專涮野味,檔次更高。打邊爐的湯雖不講究用上湯,但廣東人也喜歡用一些魚骨、蛇骨、蝦頭等先下鍋煮。湯里一般不加味精。沾醬就主要以沙茶醬為主,也可以豆腐乳與生抽(醬油)作沾料。
廣東人打邊爐以蛇肉、狗肉最為出名。在廣東吃蛇肉,是以斤計價,現磅現殺,以雞湯為底湯,蛇肉切成薄片,蛇皮切成小片先入鍋,但最後才吃。蛇膽隨取與蛇血對白酒,分食而飲, 不能放太久, 否則就會凝結。蛇肝可以燙食,如蛇肉一樣,等到蛇肉燙完, 蛇皮也可以吃了, 蛇皮吃來脆爽可口,可沾沙茶醬或店家自行調製的沾料, 吃完這一鍋, 無論是多冷的天氣,必是大汗淋漓。蛇在古老的記載中,能風、活血,是除寒去濕的大補品,而現代的醫學證明,蛇肉與蛇油含有大量的胺基酸和亞油酸,能保護血管和延緩老化的作用。
狗在廣東叫「三六」,因「九」和「狗」,在粵語裡同音。廣東人將狗分為一黃、二黑、三花、四白,即四個等級。據說黃狗、黑狗最好吃,也不知有什麼科學根據。狗肉是要沾豆腐乳吃的。
此外,在潮州與汕頭一帶所做的牛肉丸子也是一絕,就如同台灣的貢丸一樣很有彈性,加上好的高湯與汕頭沙茶醬,真的是「俗擱大碗」。
以前打邊爐用的是炭銅火鍋,紅銅溫潤,爐火融融,非常有氣氛。但是用起來到底麻煩,以致如今蹤影難覓了。現在常見的火鍋爐具有三種:卡式爐、電熱爐和電磁爐。酒樓里多用卡式爐,燒起來快,吃起來過癮;家庭最常用電熱火鍋,安全又方便;電磁爐則是近一兩年新興的,價格最貴,快速又衛生,但使用時要求多多。
打甂爐,俗寫打邊爐,又叫火鍋,係煮食方法一種,用一大煲滾水或湯底,食嗰個人自己將各種切好嘅肉、菜,原隻海鮮或者現成或加咗工嘅肉丸等等食物掟晒落去煠熟[1],喺啲食物熟咗之後點調味料就食得。
亞洲各地都有唔同特色嘅打甂爐。
· 麻辣火鍋:既「麻」又「辣」,源自中國重慶。
· 沙嗲湯底:將沙嗲醬放入湯底,香港常見。
· 鴛鴦鍋:主要係為唔食得辣同埋鍾意食辣嘅人而設,煲中間有嚿鐵(隔板),分開沙嗲湯底同清湯底。
· 「涮羊肉」:北京嘅特色,將羊肉(後來加埋肥牛),菜,豆腐…放入滾水煠一煠,點啲醬食得。由於羊肉薄,拖一拖水就食得。
· 酸菜白肉鍋:主要材料係酸白菜同豬五花肉,流行於中國東北。
· 清湯底:只係用清水,啲嘢熟咗搽調味料就食得。其實煲湯好快就將掟落去嘅食物精華吸收,變成一煲集各家大成,唔知乜味嘅。
· 醉雞鍋:用半隻至一隻雞連同花雕酒、杞子呢啲藥材做湯底,香港廣東各地流行。
· 韓式火鍋:以韓國泡菜做湯底。
· 日式火鍋:以麵豉(味噌)做湯底。
· 芝士火鍋:源自瑞士,香港普遍流行。
補充教材https://kknews.cc/food/n3b5z4q.htm --詹翔霖副教授
全國火鍋大盤點,你家的火鍋是哪種?
2016-11-01 由 點墨文化 發表于美食
在你家鄉,火鍋這麼吃?快來看看全國各地火鍋怎麼吃!
火鍋是種文化,一種既不同又統一的中華文化,在南北的氣溫和食材不同中,又分為了南北派。其中以南派的火鍋花樣最多,但市場上一般比較常見的應該是四川和成都的火鍋了把,例如某底撈
而在南派中,又分為了多種系
那麼各個火鍋又有什麼不同和講究呢?我們來看看中華火鍋大吃法的種種不一樣吧
四川火鍋的出現要稍微晚一些,大約在清代的道光年間(1821-1851)才有四川火鍋的出現。經過多方考證,四川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五廠)。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小米灘在當時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很適中的碼頭)。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濕(因為有"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之說)。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在他們心中),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106c000014501c25ed0f
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老北京涮肉
老北京山羊肉火鍋其實就是羊肉火鍋。其吃法簡單,但蘸肉片的調料講究,有辣椒油、醬油、味精、醋、芝麻醬、花椒油、香菜、韭菜花、醬豆腐等10多種原料。如火旺湯沸、肉嫩片薄,再就著糖蒜,其味更妙。
東北白肉火鍋
白肉火鍋是一種標準的北方式火鍋菜。這種火鍋的高湯為海鮮湯,涮肉為煮成半熟的豬肉片,再加上細粉絲、酸菜,佐料以醬油、蒜泥為主。吃時還可配上蟹肉、血湯,風味濃厚。
東北酸菜鍋
提起東北,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酸菜」。的確,由於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早年新鮮的蔬菜供應不上,所以家家戶戶都有積酸菜的習慣,久而久之酸菜就成了東北菜系裡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角。將豬肉、凍豆腐、酸菜、土豆、粉條等食材放在一口鍋里燉煮,這樣的吃法熱氣騰騰,葷素搭配也合理,吃完自然神清氣爽。只是酸菜本身的含鹽量非常高,尤其是新醃漬的酸菜,通常和白肉搭著吃,也算是白肉火鍋。
蘇杭菊花火鍋
傳說菊花火鍋是慈禧太后首創的,不但味道鮮美,而且清香爽神,風味獨特。其做法是將鮮菊花瓣浸泡洗淨後,再放入加有明礬的水中漂洗一遍,撈起瀝乾備用。在火鍋中加入雞湯或肉湯之類的湯汁,煮沸後先將雞片、肉片、魚片等等生料投入,過1分鐘左右投入菊花瓣,再煮片刻即可食用。
浙江八生火鍋
八生火鍋是以雞胸脯、雞肫、豬腰等主料為原料的浙江名菜。享用時,只需把「八生」和「四色蔬菜」入水汆熟,入口前再蘸上麻辣醬、蝦油鹵等佐料即可食用,此菜原料精細,製法別致,素葷搭配,營養豐富,風味絕佳
滇味火鍋 具有典型的雲南風味,其特點是以新鮮蔬菜為主料,火鍋中必定有火腿片,再配以薄片牛肉、豬肉、雞肉、魚肉和香菇、木耳、黃花菜等,使火鍋色香味俱佳。吃時蘸辣椒粉、麻油等拌成的調料,鮮嫩香辣,回味無窮。
湖南腊味火鍋以臘魚、臘雞、臘兔為主料,以大森葉、薑片、粉絲等為輔料。其製法是將腊味製品過水後過油,用料酒煸炒,放紅油煮15分鐘即可食用,其味獨特,醇香可口。
湘西的狗肉火鍋是湘菜中的一大名菜。狗肉火鍋必須選用新鮮壯年狗,加工時經過多次焯水,並投入近20種藥材和調料,因此只感到狗香撲鼻,全無腥膻氣,而且辣得過癮,鮮得「剎渴」。烹調前再加入一味西洋參,不僅能提高火鍋品位,還可平衡狗肉熱性,吃來更加滋補可口。
廣東人的海鮮火鍋配料很講究,火鍋配以魷魚、海螺肉、雞肉、牛肉、墨魚、牛百葉、海參等生料,再加上蔬菜和佐料。吃時先將各種海鮮依次倒入沒油的清湯里,煮熟後撈到各人碗中,然後再倒入雞肉、牛肉等。吃完肉類,再倒入香菇、青菜等清口,鮮而不膩,味美無比。
廣式打邊爐
潮汕牛肉火鍋也比較常見,菜品除了海鮮和牛羊肉還有各色丸子,很豐富,清淡鮮美
台灣沙茶火鍋台灣最流行的是沙茶火鍋,用沸湯將鮮菜和薄生肉片汆熟,調上沙茶醬、醬油等佐料,口感極佳
澳門豆撈火鍋;「豆撈」源於澳門,由於澳門地處東海暖流區,海產品豐富,澳門人將當地盛產的富饒海產品變換著多種不同的方式加工後置於鍋中涮煮以求口感變化,久而形成了豆撈火鍋的這種獨特吃法。「豆撈」一詞取自「都撈」的諧音,以「撈」字的口彩寄語發財旺運。意思是不僅撈得鍋中的丸、滑、海鮮,更能撈得到財氣、運氣 。
(豆撈與傳統火鍋的區別1、豆撈以清淡湯料、海鮮(豆撈特色:鮮蝦滑、鮮魚滑、鮮牛滑等滑類)和豆撈醬油為主,更符合當今我們對養生的追求。火鍋以辛辣刺激和牛羊肉為主;2、豆撈都是單人單鍋的吃法,更講究衛生。火鍋以大鍋為主,更具有人情味。)
老上海的醃篤鮮
醃篤鮮並不是一道嚴格意義上的上海菜,它不似上海本幫菜系的「濃油醬赤」,反而更多了份小清新。此菜口味咸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主要是春筍和五花肉片一起煮的湯。醃,就是鹹的意思;鮮,就是新鮮的意思;篤,就是用小火燜的意思。很少聽說上海人喜歡吃火鍋,這道醃篤鮮熱氣彌散,帶湯帶水,或許可稱上海蘇杭的簡易「火鍋」?此菜清淡卻也能開胃,有葷有素,就是要控制用鹽量,否則對高血壓患者不利。
海南椰子雞火鍋
總的來說,北方派系的火鍋相比南方派系種類花樣都要少一些,在全國火鍋商戶中北派火鍋占比14%左右,而超過6成以上都是川系火鍋。
所以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對於麻辣酸香的追求在如今成為一種潮流,更加深受大眾的喜愛,而對於用肉、用料、手切等一般已不再做過多的極致追求和講究。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