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resilience管理的思維-生命價值與人生成本-K2學程-詹翔霖副教授
韌性已不單是管理策略的顯學,更是當今組織迅速恢復營運的關鍵,韌性處理的是未知、多變、無法預測且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且這些情況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韌性管理不只是單純將新構想或工具,轉移到現今公司所用的方法上,需要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商業思維及營運模式,而且更加複雜與更多不確定性,還必須面對未知的風險,同時考慮到公司應進行哪些調整和轉型,以便吸收和承受壓力,甚至把這種壓力轉化為有利的形勢,發展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將會是危機中的逆轉關鍵,讓組織能夠預測、準備和應對可能突發的營運危機,擁有充份的能力可以因應變化,最後得以持續生存並且繁榮興盛,甚至成為領先同業的競爭優勢。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危機與韌性管理-企業營運持續管理顧問 110/06/23更新
工作內容
1.協助企業分析營運中斷之風險,並規劃因應策略。
2.協助企業針對中斷情境發展應變計畫與復原計畫。
3.協助企業擬訂危機溝通策略,及辦理模擬演練活動。
職務類別-顧問人員
工作待遇-待遇面議
工作性質-全職
上班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00號20樓 (距捷運象山站340公尺)
管理責任-不需負擔管理責任
生態學者Holling於1973年首先以resilience「韌性」一詞,來描述生態系統遭遇自然或人為干擾後是否能安然無事、或即使受創後也能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韌性就是系統受擾動後仍可維持其主要架構與功能的能力,愈有韌性的系統愈能承受越大規模的擾動,也就愈不容易被外力癱瘓。此概念也已被與大自然互動密切的人類社會發展成一套理論,稱為韌性理論 (Resilience Theory)。提出韌性理論認為,現今世界上大部分的環境與生態系統已經不是起初單純的系統,幾乎都是與人類活動交互作用後的產物,其行為相當複雜,人類不可能完全掌握,也因此無法預測災難的發生,他們因此主張,人類應該接受自然的擾動,並設法承受這些擾動,且必須避免人為的影響(例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系統崩潰。
例如,過去人類為求城市環境穩定不變,豪雨來臨時,會盡量防止河水氾濫以維持洪泛平原的的乾爽,若發生淹水則出動抽水機迅速抽乾,如今韌性理論扭轉了這個傳統環境管理的思維,韌性理論的學者認為,人為抑制反而去除了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機制,系統可能因此而崩潰,再者,硬性排除小規模擾動可能會導致無法排除的大規模擾動,進而帶來更大的災難,因此他們轉向探討城市本身是否能在環境變動中維持原來的運作,以確保生命財產及都市機能安然無恙;或當都市受到災害衝擊時,可以儘快恢復原來的都市機能,並在未來環境變動時能夠存續。
在疫情中,企業不僅需制定新的戰略和計劃,以使其能夠在整個動盪期間保持基本穩定,還被迫盤點其現有流程並制定戰略決策,以幫助營運以更好、更快的方式滿足客戶需求,主管利用流行病的教訓,並解決許多新發現的業務運營缺陷,超前部署納入各國政府施政與企業實務的作法,面對多變環境的新常態,結合韌性的災害管理將成為國際共通的管理實務,而不管是天災、人禍還是駭客,災害管理並非僅有紙上談兵,而是積極的整合科技、流程與人員以達管理成效。
災前的評估、預防與監控機制,災後的應變管理、減損管理、復原管理、營運持續、保險理賠,甚至災因釐清、責任歸屬與損失理算的鑑識與公證,已累積為成熟的管理模式與實務案例。
PwC 發布《2021全球危機調查報告》:強化韌性為企業在2021年成功的關鍵
2021-03-30
新冠疫情全球流行滿一周年之際,PwC於2021年3月30日發布《2021全球危機調查報告》(Global Crisis Survey 2021) , 受訪者來自73國、29個不同產業超過2,800位企業領袖,探討企業如何因應這場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危機之一。
主要發現
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營運受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
20%的受訪者表示,整體來說,新冠疫情大流行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是正面的
75%的受訪者有信心可以整合在疫情中學到的經驗,以增強組織的韌性
根據本調查,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經營受到疫情的負面衝擊,但另有20%的受訪者認為,整體而言,疫情為組織帶來正面影響。科技業和健康產業較可能受到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而旅遊休閒業遭受的負面衝擊最大。設有專業危機管理團隊以因應危機的組織,在疫情期間的表現通常較為理想。
PwC Taiwan 危機管理服務主持人、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蔡朝安表示,當全球組織都在評估如何因應疫情時,本調查的數據和洞察,正可提供企業重新思考和增強韌性(resilience)的能力。我們可以從這份調查中,學習到各國企業如何應對危機,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企業必須為未來做好完善準備,包括危機管理計劃、提升韌性計劃以及照顧員工的身體與心理需求。
根據PwC的調查,即使企業擁有一個明確定義的危機處理團隊,組織也需要靈活有彈性的危機管理計劃,以因應各種類型的危機。然而卻只有35%的組織制訂了「高度相關」的危機應對計劃,這意味著大多數組織都沒有將其計劃設計為「所有危機均能適用」(crisis-agnostic),這是韌性組織的特徵之一。
根據查的結果,企業可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來為危機做更好的準備:
訂定一套策略性的危機應對計劃:以迅速反應、穩定企業營運並有效應對危機帶來的衝擊。
破除「穀倉」(silos)效應:企業各個獨立運作的部門如同「穀倉」,可能造成各部門各自為政、溝通不良,甚至忽視危機。企業應該破除「穀倉」效應,建立一個整合性的危機因應計劃,才能成功應對危機,以及在非危機時期建立韌性。
優先考慮並建立組織的韌性:在追求成功,確保要能夠生存下去。
大致上來說,財務績效較好的企業,也更加關注組織韌性,並且可以將組織內應對危機的各項功能進行良好的整合。據調查,十分之七的組織將增加對韌性的投資,而在重視風險的領導企業組織中,這一數字更高達十分之九。
蔡朝安指出,企業必須將建立韌性做為優先項目,才能讓韌性成為組織DNA。韌性是組織抵禦破壞並創造新機會的基礎。
根據PwC日前發布的《2021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76%的全球企業領袖看好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改善,創下自2012年本調查開始詢問此題以來的最高紀錄。根據PwC Taiwan的《2021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臺灣有56%的企業領袖樂觀看待今年全球經濟表現,同樣創下2012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上述樂觀的態度與《 2021全球危機調查報告》的數據相符,四分之三的公司有信心可以成功整合他們從危機中學到的知識,並增強組織的韌性。
分組分析討論-6人一組--以現今的業態與業種中掏選一家公司
在變動快速的年代,面對未來許多不可知的風險,企業可藉由發展韌性管理,仔細地審視在整個生命週期之中,包括產品、人員、流程存在著哪些可能的風險,再透過管理系統的導入與相互合作,落實風險管理並強化日常維運的基礎,組織唯有具備了強健的韌性體魄,才有充分能力因應未來更多的挑戰。
1.協助企業分析營運中斷之風險,並規劃因應策略。
2.協助企業針對中斷情境發展應變計畫與復原計畫。
3.協助企業擬訂危機溝通策略,及辦理模擬演練活動。
韌性resilience管理的思維-生命價值與人生成本-K2學程-詹翔霖副教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