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8 22:17:27| 人氣1,0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網路霸凌侵襲 媒體素養不能等-親子-詹翔霖教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校園長期存在霸凌現象,隨著青少年接觸網路的時間增加,新型態的網路霸凌比起肢體霸凌的傷害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傳遞,傷害更甚,在國外的例子,還發生過遭霸凌學生因此自傷甚至殞命的悲劇。

網路霸凌(cyber bullying)意指施暴者利用網際網路的電子郵件、網路即時通、聊天室上傳影片、手機簡訊、網路貼文,進行惡意、重複、敵意的攻擊行為,快速散布醜化的扭曲訊息,使受暴者遭到歧視、恥笑。網路霸凌的問題不僅滲透到日常生活,更在校園蔓延,取代校園霸凌,成為新興的校園問題。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對台灣校園網路霸凌的調查,有24%孩子的行為已經達到網路霸凌警戒範圍。其中近7成的網路霸凌者為國中生,比例遠高於國小孩童。霸凌原因最多的理由是「看對方不順眼」;其次是「誰叫他平常欺負我」,凸顯網路霸凌是真實生活的人際關係衝突延伸。當青少年不敢在當下反映或是表現自己的不滿,或是經常遭受同儕欺凌,就很容易以網路「藏鏡人」的方式還以顏色。

現實缺乏自信 成霸凌加害者

兒福聯盟研發處副組長邱靖慧認為網路霸凌加害者的人格特質與傳統霸凌不同,網路霸凌加害者多半缺乏自信,卻擁有控制他人的強大慾望,於是採用匿名方式進行網路攻擊。

邱靖慧認為網路霸凌其實反映了青少年在台灣社會的傳播環境下的模仿行為。耳濡目染之下,青少年學習拿著手機相機偷拍同學或陌生人,以為自己是腥羶色偷窺性新聞的「狗仔」。綜藝節目流行整人節目,其於樂性內容將整人包裝為有趣、好玩的「效果」,讓青少年惡以為整人手法「好玩」,而對同學進行霸凌。

尤其新聞時常以報導為名,轉載網路上流傳的霸凌影片,間接成為青少年學會霸凌的「教材」,甚至偏差以為將欺侮別人的影片上傳網路「爆紅」是獲得社會聲望、快速成名的途徑,為此誤觸法律而不自知。

霸凌傷害蔓延 品格教育應加強

相較於傳統霸凌看得見、摸得著,網路霸凌存在於虛擬空間,難以觀察,更無從辨識加害者身分,受害者可能更感到無助,通常也難以開口說出自己的感受,國外甚至還發生被害者因此自殺的案例。

網路霸凌已經造成不容小覷的嚴重性傷害,也顯示閱聽眾在享受新傳播科技便利的同時缺乏應有的媒體素養。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暨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新聞系教授黃葳威建議,必須教育青少年理解,網路霸凌是網路社會的現象,避免讓受害者認為被霸凌是自己的問題,沒有勇氣向師長或相關單位通報,造成心理永久傷害。她進一步建議,閱聽人應該要「不好奇、不討論、不散佈」,減少霸凌蔓延,同時學校應該要加強青少年的品格教育。

教育輔導並行 根本解決問題

黃葳威強調,網路霸凌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品格道德教育。加害者的霸凌行為多半是因自身情緒管理不當,因此教育青少年如何管理情緒相當重要。 此外,霸凌事件發生後,師長必須關心了解加害者與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複雜糾葛,耐心陪伴專業輔導,因為網路霸凌不僅是虛擬的人際關係,更是實際人際關係的延伸,且正是因為無力處理現實生活所面對的困境與問題,才會訴諸網路霸凌的暴力行為。

邱靖慧認為目前學校的法治教育,雖然看似教導各種網路上的安全及法律問題,然而看似較輕微的網路霸凌,卻不會遭受法律制裁,可是,言語諷刺、排擠、嘲笑的霸凌仍會對受害者造成嚴重心理傷害,學校應從基本的品格教育著手進行,從根本應對進退教導學生如何適切地與人互動。

網路霸凌的普遍也顯示出當代親子關係的脆弱,許多家長過度忙碌,無暇管教或不懂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讓電腦和電視成為孩子的廉價保母。根本之道在於家長應該要多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與網路行為,理解孩子使用網路工具的方式,也可機會教育,還孩子討論遭遇網路霸凌該如何處理。

目前學校現有的網路霸凌「觀念」課程,幾乎是教官、律師進行的法治教育,這些對青少年太過飄渺。教師們需要因應學生的程度與生活方式,設計可操作的網路經驗課程,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較容易學習。

媒體素養打疫苗 杜絕行為偏差

黃葳威建議媒體素養課程可教導青少年正向的媒體使用行為,教育孩子如何分辨媒體內容及反思使用媒體的行為。

邱靖慧認為媒體素養不只孩子需要,台灣媒體更應該要作好媒體自律。否則,孩子上課學一套,回到家裡,打開電視看到的卻盡是偷窺、腥羶色的內容,會造成孩子認知不協調的矛盾,而媒體特意塑造出來的偏差形象,更容易讓青少年心理產生衝突。黃葳威鼓勵受害者萬一遭受網路霸凌時,可以隨時向學校的反網路霸凌系統通報,請網路警察介入處理,她也建議閱聽眾「不好奇、不討論、不散佈」,不對霸凌影片過度好奇,就不會引起眾人討論、散佈。

倘若民眾看見網路霸凌的影片,可上WIN網路單e窗口通報,該單位會依影片內容嚴重程度,請網路警察依循法律途徑下架或執行其他措施。WIN網路單e窗口:https://www.win.org.tw/win/pleading/plead.jsp

邱靖慧表示,青少年採取網路霸凌的因素,首先是社會聲望,因為青少年很需要同儕認同,當青少年把霸凌影片上傳,因此衝高網路人氣,甚至被媒體報導,引發後續注意,會感覺自己出名而相當得意。

此外,在網路上霸凌別人,無法即時看見被害者的受傷反應,難以引起同理心,因此沒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加倍侵害別人。如果家長缺乏關注管教,或是親子關係不良,孩子因為失去關懷與生活重心,更容易寄情於網路,產生偏差行為。因為網路具有「去抑制化效應」以及匿名性特質,讓加害者一如脫韁野馬,為所欲為,失去社會控制。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