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在飲水機四周、咖啡壺附近、在酒店、在廣場、在中庭、在聊天室、在街上、在理髮廳、在部落格,或者跨越後院籬笆而傳播。
尼古拉斯.迪方佐研究流言超過十五年,在這本富有啟發性、有趣又重要的書裡,他顯示了讓人煩憂的謠言之形成過程,基本上與在公司茶水間四周的交頭接耳是相同的,故又稱為「飲水機效應」。為什麼流言普遍存在?為什麼謠言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傳播?為什麼我們會相信荒誕不經的謠言?還有,為什麼人們未查驗真偽就傳播謠言?
謠言對人們的活動影響甚鉅,迪方佐便如是探討發生在各個角落的飲水機效應,並佐以經典實例。
在政治上,德國特工便曾在二戰期間輪流於法國人之間,散播樂觀和悲觀的謠言,企圖使法國人民陷入混亂。
在商場上,股市謠言可能使投資者背離買低賣高的的基本策略,最終導致不獲利的投資。
而職場謠言的產生,往往是因為人們意識到不公平的存在。
其實,謠言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想理解這個世界的慾望。身為社會人,當遭遇一個模糊不清或受到威脅的狀況,我們的反應是說給別人聽。
謠言是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時,集體意義建構的結果,並在所有人們互動之處迅速繁殖:在職場、商場、政壇、網路、家族和宗教團體中,還有在茶水間附近。
補充講義--
茶水間四周是個小小世界
--謠言在何處、如何散播、散播何事
謠言立刻飛向四方,佈滿整個小鎮──維吉爾,《埃涅阿斯紀》 一九七二年二月八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奧勒岡州立大學的學生南希.威可夫,被發現死在她的宿舍房間內;胸口遭到致命的刺傷。這個女孩的宿舍鄰居聽到南希的慘叫聲後,召來了警察。
這是一樁殘忍的罪行,但也令人費解:兇手在高度警戒以防範可能性攻擊的校園中作案。他是如何辦到的?謀殺案發生的前一周,因為兩名女性遭到攻擊,已讓校園管理局採取更嚴密的安全措施。
通往住房的門在晚上七點便上鎖,來訪只限於公共區域內,而且也須檢查學生證。
整個校園於十點半實施宵禁,而且晚上九點以後所有大學的建築物便會全部上鎖。
通往女學生公寓的入口日夜都有人守衛。另外,案發前的星期三,有位男學生宣稱被勒昏。而在案發後的星期三,另一位女學生也聲稱遭遇同樣的事。
警方曾懷疑這兩件聲明,而這兩件案子確實也是捏造的,可是當時整個校園卻信以為真,還被加油添醋得形成了明顯威脅。謀殺案之後,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週末離開了此鎮。
心理學家約翰.薛爾頓和瑞蒙德.桑德斯,將發生在奧勒岡州立大學學生心理上的磨難都記錄了下來。
住宿者,尤其靠近案發地點的那些人,經歷了「恐懼、廣泛性焦慮症、悲痛、沮喪和困惑。」毫無意外地,許多學生難以成眠,而且還有噁心、嘔吐、頭痛和下痢等症狀發作。根據薛爾頓和桑德斯的記錄,在南希.威可夫死後的幾天,歇斯底里達到頂點。
學生由於疲乏與消沈而變得沮喪與憤怒,而且難以集中精神,無法做決定。
宿舍照理應該是安全的──特別是有宵禁、警衛和上鎖──但即便如此,南希.威可夫還是在自己的房間內被刺殺。
很容易理解地,住宿者感到易受傷害,或是,用比較流行的字眼來說,感到恐怖威脅。他們不但要面對兇手和攻擊,還要應付國內新聞媒體的入侵以及警察反複的詢問。
特別是有些女學生變得歇斯底里,而她們悲痛的表現更促使校園內的恐慌感成長。
學生們開始武裝自己。某些人對安全人員、記者和管理人員表現出敵意。有些男學生為女學生組織起小規模的護衛服務,這也再次加強他們容易受到傷害的感覺。
某些人組織小團體巡視每個宿舍樓面──類似「守望相助」。
進行輔導的心理學家注意到,在這個時間點上,學生變得「更易受影響,而謠言的傳播隨著〔男學生的〕被勒昏的傳說變得尤其明顯。」
許多學生發覺,自己無法按奈住一股不斷回想起那個事件,並擔心未來可能受到攻擊的的衝動。這個狀況類似於自然災害的創傷:「許多學生,全神貫注於設法解釋這個攻擊者的行為,有些人則對兇手的心理狀態和動機做無止境又沒有結果的猜想。
這些行為反而使歇斯底里更廣泛地發展。」有趣的是,這個危機提供某些學生滿足個人心理需求的機會。例如,那些似乎擁有任何「內幕消息」的人,立刻被給予較高的地位。此外,有許多學生把這個危機當作迴避讀書與家庭作業的正當方法。
這個可怕的事件,戲劇性地為以下的問題提供了幾個答案:是什麼引起謠言的傳播?換句話說,引導人們傳播謠言的即時心理與情境要素是什麼?這是在謠言傳遞方面的「什麼」問題,而且它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散播謠言背後的原因。順便一提,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問問題的方式會使得答案有所不同。譬如,「某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是強調在那個現象中發揮作用的無生命力量,這很像是在回答「是什麼引起某人的死亡?」,你可能把注意力放在氰化物發生在人體器官上的化學特性。
法醫會以這樣的方式提出問題,反之,刑事會問,為什麼他服用氰化物?他(或某人)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類的問題會使我們去檢驗在這個事件中牽涉的動機、慾望及看法。不過,我們講的太超前了;我將從謠言傳播的原因開始。
首先,不確定感會導致謠言的傳播。
而在奧勒岡州立大學充滿了不確定。謠言是如此盛行,以至於一個謠言控制中心得以建立,並且二十四小時都有人為它工作──特別是為了對抗不確定。
不確定是一種懷疑,是對於事件的意義或者未來將發生何事充滿了疑問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那麼多的安全措施中,這個兇手是如何辦到的?這個人是誰?是同學嗎?為什麼有人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我如何保護自己?這樣的攻擊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存在主義哲學家曾說過,不確定是人生的基本狀況,而且我們經常面臨許多不確定的狀況。
社會學家稱這些狀況為「不明確的」──它們被認為是缺乏連貫的模式或意義。不確定,使身處其中的人感到不快。例如,根據一個尋找失蹤愛人的人所描述,最難以承受的負擔並不是失去──而是永無止境地尋找。因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實際上,等待消息可能比接到消息還難過──而人們企圖利用謠言終止不確定感。
對世界上數百萬尋求政治庇護的人而言,等待和不確定便充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是一些在其他國家內尋求居留身份的難民。他們逃離家鄉,是因為恐懼自己的宗教信仰、種族、民族或政治理念會招致迫害。
今日的尋求政治庇護者,經常是因為戰爭或暴力鎮壓,而逃離他們原來的國家。他們有時被安置在特別的營區,等待判決是否可以留下來,或者必須返回自己的家鄉。
在這種政治的不確定狀態下,往往謠言滿天飛。
在丹麥某個尋求政治庇護的集中營裡,賈瓦德曾把營中猖獗的謠言事例記錄下來:「一個遭拒絕的尋求政治庇護者,被遞解回母國。」「某個尋求政治庇護者,被轉送到一個關閉的營區。」「某個尋求政治庇護者在同意回國後,獲得金錢的獎賞。」「政府正討論尋求政治庇護者的困境。」賈瓦德說,這些謠言積累的影響是消極且令人洩氣的,但是,謠言在這裡是舒緩長期不確定感的(無益的)嘗試。等待是一種情緒性的折磨,而且使人們更易於接受各色各樣的謠言。
有時候,是因為可得知的信息不夠多而使得狀況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且問題通常在於不信任官方的消息來源。在蘇聯解體之前,政府機關謹慎地監督和控制新聞;任何與蘇維埃官方政策相反的東西都不能出版。因此,毫無意外地,官方新聞不受到信任。
政治科學家瑞蒙德.包爾與大衛.格萊葛爾按事件先後記載了從一九三○年代到一九四○年代,蘇聯人民是如何大量地依賴謠言。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間,這些研究者對三百名以上居住在歐洲或美國的蘇聯難民做了口頭訪問。
雖然遭到政府抑制,但謠言依然昌盛。百分之六十六的人將口耳相傳的訊息當作正常的消息來源,並且認為是最重要的消息來源。
這個用來衡量消息來源的「影響力」或「重要性」的方法,顯示出謠言比其他所有的信息來源──包括報紙(百分之四十八)、電台(百分之二十四)、會議(百分之十一)和個人的觀察(百分之三十六)──更有說服力。
換句話說,在一個官方新聞不受信任的環境下,口耳相傳的信息──謠言佔了大部分──是最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