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人,都是內歛的,少有事事宣之於口
我的家人亦然,包括我自己
透過文字,我接收到他們對於我的愛的回應
有感是死而無憾
愛護不能太過,否則是溺愛
幫助不能過火,可能幫倒忙甚或導致其過分依賴
說白了,施者適度恰當,受者明白對方出於愛而不奉旨
根本上必須的是 對味的行事方法 和 對味的溝通表達
基礎上必須要對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人非草木,非AI,有情緒情感
必然有意見上不一致或對處理方針偶有不認同
有時我會以我有限的認知,估量他們的行為和決定的出發點
我可能會更明白他們遇到的難處、作取捨衡量的掙扎
在適當的時候,以局外人的眼睛去表達其他看法、可能出現的危機
當然,“為你好”不應被淪為武器
“恰當”往往說的容易實行的難
真誠的尊重和耐心的聆聽是不能缺席的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就是差不多脾性的人,遇見不同的人物、累積不同的人生經歷,會令其處事或相處方式有改變,甚至在不同的心情、處境,面對同一事情也會有不一樣處理手法,其實一點不意外
真正的了解,應先接納人的多變性,接受永遠也不能真正明白另一個人的實況,甚至自己本身,噓! 你又憑甚麼要求他人100%了解自己呢?
為變數留白,保持動線的彈性
懂的,終歸會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