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過餃子
北方有句俗話“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在北方,可是十分普及的麵食,人人都愛吃餃子.
對於餃子的傳說有許多,較為神化說法是,源自女媧捏泥人,名為“餛飩”意喻混沌初開.
我們家也是愛餃一族,自小父母就常包餃子來吃,無論是面皮,餡完全自己打理,由於經常吃麵食,所以家中的廚房有個特製的擀面板,比餐桌要大.記得小時候,許多小朋友玩耍時,總會邊唱邊做作動作,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沒錯,包餃子也可以稱作捏餃子.
餃子的源起,眾說紛雲,較可信為起於南北朝,可從一些文獻中看到“餛飩(餃子) ”的身影,可以想見,當時餃子已是普遍的民間食品.而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應來自於明清.據一些明清的史料上的記載,人們在除夕時吃餃子,當子時一到,即步入新的一年,有“更歲交子”象徵意義.
而過年吃的餃子與平時稍有不同,有些人會在餃子裏塞銅錢,或者花生、紅豆等東西,各有不同的含義,但都和美好吉祥有關係.我的母親在過年的時候,也是包餃子的,她也塞銅錢,吃到的人就代表好運,我最喜歡在這種摸彩的心情下吃餃子,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餃子的名稱各地略有不同,有“煮餑餑”、 “餛飩”、“餛飩”、“粉角”...等等.由於餃子形似元寶,許多人也把它稱為“元寶”.然而在臺灣,餛飩和餛飩是有別於餃子,形狀和配料都相差很大.
餃子要好吃,除了皮不宜太厚以外,餡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拌餃子餡可是門大學問,如何把肉、配料調配得勻,不松不膩,不硬不油,味道還得咸淡適中,端賴經驗及體會.母親善包牛肉餃子,她擀皮的動作,真是嫺熟得猶如機器,左手持杆,右手轉皮,如此邊擀邊轉,不到幾秒,一張圓圓扁扁的餃子皮就擀好了.
而包餃子也只要四個步驟搞定,先攤皮在手上,填上內餡,合緊,二手同捏二端.一個宛如元寶的餃子就完成.這是母親教我的方法,捏出來的餃子,個個都可以站立,上緣的面皮就和護士帽差不多,當然,捏餃子的花樣可隨個人喜好,有人捏成波浪狀,也有人捏成拉鍵狀.怎麼捏倒無妨,只要餡不會溢出來就好.
有種薺菜餃子,聽說美味無比,是餃子中的上品,但薺菜並不多見,其形十分類似一種野草,有次父親在野地采了一大包,說是薺菜,準備帶回來包餃子,母親一看,便說那是草,二人為此還爭執一會兒,最後的結果,還是順了父親的意,包成了餃子,我沒嘗過薺菜餃子,所以也不知到底是不是草,反正,全家人吃起來時,臉色都不甚好.
餃子可煮,可煎也可以蒸,名稱隨作法而異,如水餃、煎餃、蒸餃...說到蒸餃,本人有一番小小心得,它就像放大版的餃子,但母親的蒸餃真是超大,都超過了包子.因為體積大,捏邊皮就有特殊的捏法,一指一掐,看起來好像花邊一樣的美麗.她的面皮可是事先用熱水燙熟,所以特別Q,包了高麗菜,豬肉,粉絲等,放進大蒸籠裏,等蒸餃熟的時候,蒸籠冒出的煙都飄著香香的甜味,這可是面皮的清香.一旦掀起蒸籠,每個蒸餃都滿滿飽飽,白裏透水,晶瑩剔透,不由得令人,垂涎好幾尺!
蒸餃的美味在於第一口咬下時,裏面鮮美的湯汁會先緩緩滑入喉嚨,潤喉後,胃機已大開,再輕咬幾下,立即感到皮Q餡甜,讓人忍不住閉起眼,滿足得想飛.高中時,母親常會為我帶蒸餃飯盒,大約可以塞上四個,蒸好時,雖然因為過擠而黏在一起,但是香味不變,美味也不變.
吃餃子似乎都習慣配湯,許多麵館通常會搭上酸辣湯,或青菜豆腐湯.我們也是,要是沒時間煮湯,就直接喝“餃子湯”,就是煮水餃的清湯,好的水餃下鍋煮時,皮不會破,裏面的湯汁也不會溢出來,如此鍋裏的湯,清而不油,白而不濁,還帶著麵粉的甜味呢.
現在吃餃子已經不分南北,臺灣到處都有林立的餃子館,甚至一般的小吃店也賣餃子.更有甚者,連超商及生鮮超市也賣起冷凍水餃,雖然味道及口感要差得多,但當思餃情切時,冷凍水餃照樣大把下鍋,看著它們在鍋裏變胖、翻滾、舞動著美妙的旋律,著實感動,無法自己!
餃子不僅在中國大放異采,還名揚遠播到日本、義大利及俄國等.在日本,餃子扁扁長長,底部還有點酥黃,其實就是我們的“鍋貼”,確確實實,一點不假.而在義、俄,則是高級餐館裏的佳餚,被配飾裝點得宛如花盤﹔想想我們的餃子,實在要樸實得多,大舀盛進盤裏,一粒粒白白亮亮的餃子,沒有花俏的裝飾,也沒有美麗的桌布及燭光,而它的美味早已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四百多年,曆久不衰.
值得欣慰的是,擁有古老歷史的餃子能在異鄉,名列上菜,坐擁尊榮,然而在遊子的心裏,月亮永遠是故鄉明,餃子還是家鄉好.
—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