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0 03:05:54| 人氣2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莫扎特250】在城市裏尋找 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在城市裏尋找 輕》,寫於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五日,曾於某個以香港作基地的網上古典音樂新聞組發佈。回看自己寫於六年前的文章,深感自己當時想法的幼嫩:莫扎特的音樂毫不簡單,不是一個「輕」字所能形容;且多得米蘭‧昆德拉的提點,和六年來的自生經歷,「輕」這個字已不同於於當年的想像。

當然,今天的自己,對世界依然充滿謬誤。

一篇舊文,作為「莫扎特與我」之類題材的序章,還算不錯罷?

---

你們當中應該有些人知道:因考琴關係,我給 Mozart’s Violin Concerto No.5(the 1st mv.) 折磨了兩年......

除了音準和節奏等難纏的技術性問題之外,我遇到的最大難題, 就是我無法演譯出Mozart 的輕、柔、簡潔和高貴,就如 Aldous 所說:我所拉的,是「不是
Mozart 的 Mozart」。

就如很多剛開始喜愛古典音樂的人一樣,我一向偏愛帶 Romanticism 風格的音樂,而以前我所接觸的音樂當中更欠缺相對感覺較輕的「法國式浪漫」的音樂:從想當年的貝五,到現在 Mahler 和 Shostakovich 那些沉重式交響曲,沒有一篇樂章能告訴我 Mozart 的輕是怎麼的一回事,(然而, Mozart 的 輕
和法式浪漫的輕亦是兩回事。)

結果,我非常排斥 Mozart 和 Haydn 的音樂 ------喜歡浪漫派音樂的人, 多會認定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聽這些音樂,能感受音樂裏感性,Beethoven 5th, Mahler 2nd, Brahms 4th, Shostakovich 5th...... 等,樂曲一開始即能把人帶離現實世界,隨音樂大喜大悲大浪漫大忿怒的四處流浪。Mozart 的音樂多沒有這本事。(更不要說 Kuno 所鍾愛的 Contemorary Music...)
浪漫派音樂確是最易打動人的內心的:那些沒有感情的動物固然不能被音樂打動。我覺得現代城市人本身都是沉重的人 (大喜大悲大浪漫大忿怒大......)。不論是煽情的電視電影還是音樂都能與他們產生共鳴。你們嘗試觀察在街上或地鐵車箱裏人們的神情便明白我意思。(呆滯的神情另計------這大多是現代城市人所普遍的生理狀況的表現罷了...... 哈!)

在城市裏,我不曾找到 Mozatian 的輕。
我懷疑絕大部份的香港人早已忘記「輕」是怎麼的一回事,尤其是Mozart那種清清的輕! (而不是法式浪漫那種同樣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輕」。) 或許Mozartian 的輕實在是清太「純」了,廿一世紀的人類始終無法感受到十八世紀的氣味。

心裏沒有「輕」的概念, 只會覺得古典時期的作品是沒有感情而沉悶到極點的音樂(我確認為古典時期式的工整過份地不近人情!) 這可能是浪漫樂迷(和普羅大眾)排斥古典時期音樂的主因......

我一向認為,要演譯音樂,內心必須跟從作品所包含的感情 (或 感覺) 的同步
------ 我們總不能帶著悲傷的心情來演奏 Beethoven 的那兩首 Romance,或以開心的節奏來指揮 Shostakovich 5th 吧?! 換言之,要現奏Mozart的音樂,先要理解何謂 Mozartian 的輕 (+ 清和純),再在演奏時把這種感覺透過樂器表達出來。

我覺得自己現在雖能初步地理解 Mozartian 的輕,但「輕」的感覺只能放在腦裏,而心裡「輕」的因子始終太少,要用樂器表達出「輕」感覺,我還需感受多一大段時間...... 我連 Faure’s Romance Op.28 的柔都做不到!!!



在香港社會尋找 輕,談何容易?

p.s. 那麼 Sibelius’ Symphonies 的那種另一模式的輕,
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

有關莫扎特,有空(和精神)再寫。
(相片原檔:澳門‧2002-10-20)

台長: Chaconne
人氣(2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