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02 12:51:23| 人氣2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柏林愛樂在香港 - 講座篇 (和 後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關柏林愛樂訪港這麼的一件大事,主辦單位-康文處-絕不怠慢,安排了講座呀、電影欣賞呀等讓樂迷有所準備。昨夜的講座由編輯大人沙維奧‧劉主講,亦有另一位主筆皓淳‧劉坐陣,主題為「柏林愛樂音色的進化」,身為樂評新丁的我又怎能錯過呢?

不得了!講者播放了二十多個錄音片段(也不盡是柏林愛樂的),井然有序的先講解了歐洲樂團對傳統和現代的取捨、不同指揮的風格、場地的的影響等,對聽者所聽到的弦樂木管銅管的直接影響。當大家對「音色」(Sonority) 有了概念,那再播放Wilhelm Furtwangler、Hebert von Karayan、Claudio Abbado、Simon Rattle 指揮的柏林愛樂錄音,大家便更能玩味當中的分別了。

真的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
後記

我在這裏說得像發現天大寶藏般,因為在這方面我真是個白癡呀!多年來我搜購唱片都以「作曲家」、「作品」為對象,對樂團演譯方面並未細心比較。(因為這要錢的呀!我是個窮小子嘛~) 若要論小提琴音樂,我可拿出十個版本的巴哈無伴奏細意品味,但是交響曲呢?我有兩套貝多芬交響曲錄音,「伴我成長」的是 Karayan 1963年錄音,後期購入的是Furtwangler 在EMI的 1948-1954 年版本,平時要聽哪一個根本就是沒有所謂。只有 Carlos Kleiber 所灌錄過的四首貝多芬對我來說才是「具有不可置疑的獨特性」。我最「有所謂」的一次是:長期聽慣了Carlos Kleiber 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後來又買了 Otto Klemperer 的一套布拉姆斯,深覺後者「重槌出擊」的風格真的不是我杯茶;Kleiber 只錄過布氏第四,這使我的唱片架上一直欠缺合自己心水的布氏第一二三號交響曲的錄音,直至前幾天買了 Sergiu Celibidache 在 EMI 的布氏第一(和《德意志安魂曲》),才有「終於找到了」之感。其他作曲家的交響曲作品我大都只有一個版本,而馬勒則有兩套,都是 Leonard Bernstein 的:基本上我只聽DG出品的那一套。

台長: Chaconne
人氣(2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