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菱
如何走向宅心仁厚的境界
百年初春,臺灣刮起一陣因大陸人行善引起的旋風。
眾人在媒體的報導裏穿梭,
人人以「聲聲不息」的力量,見仁見智的價值觀,
連綿不絕的聲音此起彼落,像極了海浪崩湧,
一波又一波地往前衝。
年節期間學生探春來訪。
大夥忙於品茗,就在眾人皆醉的東方美人茶香裏,
氛圍忽然被一個聲音敲破。
我看見有人露出掃興的表情。
「天啊 ,這幾天看到人民幣很反胃耶。」
「為什麼?」齊聲問道。
「先是很高調的大陸首善來臺發錢。
更可怕的是 ,竟然有人一路跟著他要紅包。」
「對呀,我也這麼覺得,」
沒有主見的學生隨之附和。
你一言我一句的吱喳聲浪,
催眠著我神遊到了北京大學。
幾年前有機會在曲徑通幽,
垂柳裊娜的北京大學校園內獨享幽境。
當我走在由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命名的「未名湖」湖畔時,
心底也有一種歷史情懷的浪漫。
「畫舫平臨頻岸闊,飛樓俯映柳蔭多;
夾鏡光徵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湖的北岸仍有乾隆著名的題詩,
讀詩便知當時的風光旖旎。
一七八四年乾隆皇把多水的「淑春園」給了和珅,
未名湖是淑春園的一部分。
園內有一千零三間房、三百五十七座樓亭,
號稱京師第一私人園林。
終究因人的權力貪婪與物化作用,
殘破的牆垣似乎說明了輝煌歷史的轉變。
我漫步在廢墟旁,擦拭著歷史的眼淚。
駐足北大那一段時間,
我非常用心地揣測錢先生的「未名」,
也天天在舊文化裏嘗試找答案。
原來淡薄名利,寬容無爭就是「未名」之意。
當時,一位北京好友就說了:
「哎呀,空地大如天,不蓋房舍可惜。」
頓時明白,啟動靈性的文化薰陶,
只對那「來自遠方的旅者」產生意義;
而對於當地的居民,
心中在意的是真正的生活機能。
人的生命需求過程沒有跳躍階段。
我的意思是,身、心、靈的成長,
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上。
那就是生存能力滿足之後,才會發展出尊嚴的需求。
北京友人曾因文革讓他們失去太多,
也失去生活應有的學習,因為吃飽更重要,
古蹟、歷史幾乎與他們無關。
生活上遇見困難的臺灣同胞心情亦同。
旅居異鄉,我學會了「換個角度看人生」。
「老師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的問題喚醒我的遐思。
「噢,大家應該聽過《禮記》
『不食嗟來食』的典故吧?
我就簡單引用曾子的說明來解釋:
『讓自己餓死的那一個人恐怕不太對吧。
當人家露出悲憫你的樣子,
因為個人尊嚴而拒絕接受是可以的;
但是當人家已經道歉,就應該可以吃啦。』
做人最難的是把握分寸,
但因為個人的面子,活活餓死,就稍嫌過分了點。
因為對方已經為自己的不當,
立刻修正行為,也不失君子之風。
黔敖既然已道歉,對方卻仍堅持要餓死,
表示此人失去了分寸拿捏。
但生命其實重於一切,不是嗎?」
我故作悠閒地捧茶,喃喃敘述曾子之言。
「老師,那媒體人的批評不一定正確囉?」
「這是角度的問題,」我繼續說明看法,
「這位首善是文革後的暴發戶,
他說:『一杯水,我自己喝。
一壺水,家人一起喝。
當我有一條河的時候,我分享給需要的人。』
只能說首善先生有分享的情懷,
受大環境影響少了內在的學習。
但注意了嗎?他穿著質樸,不是名牌西裝。
相對臺灣的有錢人穿名牌西裝,
捐款大都為了某些目的,例如節稅。
且收善款單位,有時候也中飽私囊。
當然也有真正的善人,如建校興學者。」
每個人的處世哲學不同,多數臺灣人有修養,
懂重視尊嚴與感受,也不再煩惱溫飽問題。
正符合馬斯洛人本心理學的「基本需求」滿足,
於是向上發展成熟性格,
做到有秩序、有教養等行為表現。
俗話說:「死愛面子活受罪。」
對於這一群也需要勇氣來追著要紅包的人,
我給他們掌聲,因為創造此份勇氣不容易。
這說明,當麵包沒有了,面子又值幾個錢呢?
解決眼前的急難問題,至少讓自己少一分厭世情緒,
再度燃起可以活下來的理由,
再努力找生存的機會,不也是一樁好事嗎?
反之,我們要謝天謝地,
無須受這一群「追著要錢」的同胞相同之苦。
且在寒冬裏飯飽之餘,仍可擁有休閒娛樂的生活。
請給他們活下來的機會,
學習山不轉路轉的生活態度,
將驅使我們走向宅心仁厚的境界。
資料來源:講義 第10004期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