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06 08:51:00 | 人氣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虛假中看見自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楊蓓

我們一定要先明白自己擁有感覺,
才有機會從關係中成長。
一般而言,人們處於關係當中,卻要求別人負責,
希望由別人主動改善這個關係,
這樣一來自己便不會痛苦。

例如,失戀時被提出分手要求的一方,
他往往會自認為是一個失敗者,
然後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
包括被遺棄、失落等感覺,
並且很自然地會將這一切歸因於對方
「因為是他要跟我分手,我才會變成這樣」。
當一個人歸因外在時,
他無法真正認知自己較深層的感覺和情緒。
再者,外在歸因等於放棄了
自己在關係當中的主動權,
讓自己處於被動的位置。
以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
這也是放棄了讓自己成長的權利。

有角色,就有對立
人,終究有各種「角色」需要扮演,
處於「關係」中無法脫逃。
只要活在角色裡,就永遠有對立存在,
或有二元的關係。有男性,相對就有女性;
有父母,相對就有子女;有丈夫,相對就有妻子。
在其他關係上,相對主管的是部屬;
相對出家人的是居士、在家人;
相對師父的是徒弟……不勝枚舉。
只要在關係裡,就永遠有角色對待,
在對待裡也充滿各自的期待。

可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生活,
不會照著我們所期待的去做。
即使孩子是父母生的,
可是父母仍無法完全掌控他,
於是在二元的角色關係裡,必然會有衝突存在。
所以我將衝突視之理所當然,
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處處充滿衝突、矛盾,
這是一個事實,
只是與我們的期待有落差。

人與人互動有衝突是必然,
因為在所有角色關係裡,一直存在著對立,
卻不能因此否認掉自己的感覺。
例如父母與小孩的立場不同,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與要求,孩子偏偏不聽話;
夫妻相處亦然,先生希望太太能符合
自己心目中的「超完美嬌妻」,
也 許當 太太的可能短時間內會討好先生,
可是要她長期隱忍,恐怕就不可能。
關係中有期待,就可能有落空,
也許沒有爆發衝突,
但並不表示對立、衝突不存在。

佛陀當年就是看到了事實——
「我們的娑婆世界是顛倒的」。
這讓我領悟到娑婆世界原是人的世界,
充滿紛紛擾擾是很自然的,
因為我們的身心不是處在淨土。
所以,我們生活在此,
無論處於任何二元角色關係裡,
會出現衝突也是正常的。
進一步來說,
並不是所有的衝突都要想辦法把它消滅,
而且只要雙方關係存在,
衝突跟對立永遠沒有消滅的一天。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磨擦,
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性,
關係親密如夫妻、母女會吵架也屬正常。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親近相處的人,
吵架的頻率也越高。

顛倒夢想,虛假的關係
《心經》中所講的顛倒夢想,
用來詮釋我們所處的世界很貼切。
因為世界本來就存在衝突跟矛盾,
我們卻誤認世界應該是和平喜樂的,
以為那才是常態,拒絕面對現實。
事實上,娑婆世界裡人跟人之間有差異性,
人跟人之間會產生矛盾,人跟人之間會有衝突,
這些都是必然,也是常態。
所以有一些心理學家就提出,
基本上,人是活在虛假之中。
另外,還有心理學家認為,
人是活在互相操縱之中。

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個體,之間一定存在著差異性,
所以當我們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時,為了自己的快樂,
也明白快樂是建築在良好的關係上,
可是又無法消弭掉彼此的差異性時,
只好「以和為貴」,維持表面關係和諧。
然而這樣的關係是虛假的,並不牢固,
今日如果對方很堅持己見,
我們可能暫時委屈一下自己,
附和對方、討好對方,
只為了維持良好、完美的關係。

一旦擁有足夠的權力時,
當對方的作為造成我們不開心,
便會用自己的權威來禁止對方。
由於對方懼於我們的權威,可能陽奉陰違,
在互動的過程中,
建構我們一致認同的「和平」尺度。

心理學所說的「虛假」現象
與佛法的「顛倒夢想」之意涵,有很多的類似:
人世間的人際互動,
多是在一個「虛假」的狀態下進行。
但是,我們必須瞭解,
在虛假的背後還是有一份真心,
就是我們是「真心」希望「關係是良好的」。

這樣的出發點沒錯,可是在互動的過程中,
我們用了很多方法來度過衝突,或是抹平差異。
事實上,衝突和差異始終都是存在的,
我們只是不去正視,能逃避就逃避,
所以久而久之,人會以假為真。
例如一群朋友聚在一起談天、聊八卦,
開心得不得了,然後聚會結束各自回家時,
心裡嘀咕著:某人講話真沒水準,
卻還是告訴自己:「我們關係很好。」

虛假的人際關係
在成人世界裡,我們都跳著人際關係的探戈,
踩著一進一退的舞步,你進一步、我退一步,
如果搭配得好,
我們就達到「自以為是」的美好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延伸出很多的社交行為,
例如佳節送禮、生日時寄個卡片互相關懷……。
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經營關係,
也以為用這樣便可以維持良好關係。

事實上,這個邏輯看似對,卻不盡然,
如果我們在關係上的需求或期待是比較深刻時,
或是對成長有更高的要求時,
便會發現這個邏輯是行不通的,
甚至會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是很虛假,
與人的關係是飄渺的。

我曾經在一家餐館,
看見一桌四個女性朋友在談話,
可是卻各自講著各自的事,
似乎沒有人專心在聽別人說話,
像是自言自語,不管是否有聽眾。
這種情形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居然有人講話不需要對象,就可以自己不停地講;
然後飯吃完、話說完了,人也就散了。

當真正需要聽眾時,
可能根本沒有人願意聽我們傾訴,
人際關係是如此的不踏實。
後來我更發現原來自言自語的人多得不得了,
可是真正願意聽別人講話的人也不多。
我們可能花很多力氣去學溝通技巧,
可是,傾聽跟訴說如果沒有真正連結上,
那麼關係的建立,或關係的成長,
恐怕都是很困難的。

如同心理學家所說,
人我的互動是虛假的、操控的。
這都不是錯誤或壞事,
可是「虛假」、「操控」在我們既有的經驗裡,
我們已經盡力做到自己的部分,
但是對於從關係中成長,到底有多大助益?
究竟什麼樣的行為,
才可以幫助我們去跨越衝突、去面對差異。

所以,我們要回到自身來找到「感覺」。
人的感覺是很靈敏的,好比我們與某人不對盤,
自己其實心裡有數,我們可能跟他虛與委蛇,
即使只講短短十分鐘的話,也會覺得累,
或是一邊講話,卻一邊打起哈欠,
這是因為我們勉強自己,無法找到共同的話題。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  感謝  秋雪  提供  )

 

 

台長: 若無
人氣(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