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31 22:53:00| 人氣5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被背叛的遺囑》──西方小說及小說研究的批判(I)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名:《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
作者: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西方的小說從中世紀的拉伯雷至今也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了,米蘭.昆德拉在這本書中,所要談論的,正是西方小說的藝術。然而,昆德拉絕對是一位十分理性且有智慧的小說家,他並非完全注意小說的內容,更多的是,他指出了小說的形式──也就是一種組合的藝術、表現的方式等等技術性的層面──的重要性。

第一篇談的是小說中的玩笑。當然昆德拉很有意識地只局限在談論西方的小說。許多讀者都期待小說具有道德教化或具有反映現實的功能,這些都是藝術門外漢的觀點。無論昆德拉或我都如此認為。昆德拉的理由非常簡單,小說,是歐洲個人主義誕生的象徵,個人主義是重視歧異性的思想,每個個人都是有異於其它個體的自由個體。然而在道德教化的──昆德拉把部份責任追溯至基督教──壓力下,小說中那些殘忍的玩笑、無稽,正是這種不同價值表現的領域。當然,沒有人愚昧到把小說乃至電影中的情節當成一部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實來評斷的(雖然我聽過許多膚淺的所謂的評論家的「現實主義論」,但總是一笑置之),藝術只是一種自由的表現場所,而小說中的玩笑,正是這種放棄傳統道德,爭取一點思想上自由的空間。難道,偉大的道德說教者,你或妳要指責主角的殘暴不仁不義嗎?就有如我個人所喜愛的恐怖片和周星馳式的無厘頭片,純粹只是一種邏輯、道德規則之外的另一種規則,或一種價值。

小說要放棄其自身之外的歷史,也就是帶有敘事性的(narrative)歷史。正像我之前提到的,有因果有主體(無論是黑格爾的法律主體或宗教似的道德主體)才有可能串連起事實上為零散的歷史事件。(可以參考我之前對《形式的內容》一書的簡介)然而,小說遠離其外在的歷史,但小說絕對絕對不能遠離自身的歷史,即小說藝術及其創做的歷史。這即是高深評論家所謂的藝術自律(autonomy)的問題。(也可參考我之前寫到的〈藝術理論的必要性〉一文)若無法用外在的價值和標準來理解乃至評論小說,小說的藝術成就就只能以其自身的創造藝術的歷史來解讀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西方的)小說藝術,和真誠地並尊重它地閱讀它。

第二篇是評論關於卡夫卡的好友兼傳記作者布洛德(Max Brod)對卡夫卡的扭曲。說實在的,雖然我對卡夫卡的理解只有通過阿多諾和一些卡夫卡自己的作品,卻完全沒有一丁點感受到布洛德所謂的卡夫卡是「我們時代的一個聖人,一個真正的聖人」。昆德拉這篇寫得很妙,布洛德在出版卡夫卡的遺作時,故意刪掉卡夫卡有關性的描寫的作品,然而,昆德拉從硬是要從性的段落下手,讓讀者了解卡夫卡對於真實感受──性交──的描寫藝術。

說到底,所謂由布洛德衍生出的卡夫卡學,昆德拉用了十分俏皮的話來形容:「卡夫卡學是為了把卡夫卡加以卡夫卡學化的論說。用卡夫卡學化的卡夫卡代替卡夫卡。」(40)這些對卡夫卡的所謂的「研究」,都只是圍繞著卡夫卡的生平、信件來詮解卡夫卡,而非從卡夫卡本身的作品來理解他的藝術。這當然好笑了,哪門子學問是在研究一個人的生平,還想為其生平和作品劃上相聯號的?阿多諾很早就把貝多芬的藝術創造和其生平劃分了開來,要求對藝術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就要回歸到藝術自律的問題去,而非胡亂套生平,胡亂詮釋。一部作品和其創造者當時的心理狀況有那麼多、那麼緊密、那麼長時間(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好幾個月乃至幾年)的聯繫嗎?猜測個人心理算是哪門子的客觀學問呢?每個人的心理狀況都是一扇當事人自己才打得開的祕窗,誰能有資格及真正能有能力打開它呢?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創作者當時失戀或喪子的傷感有感而發的創作,這些也只是內容,是「被藝術技術邏輯所搬動著的材料」罷了,而這搬動的技藝和邏輯才是客觀的研究對象。

以上只是我個人目前所讀到的前二篇心得,實在和我堅持的藝術自律的觀念十分接近,非常高興地把這些記了下來。當然有人反對的話,基於認真討論的誠意,也歡迎提出不同的看法,當然,那必須是針對藝術自律作理論性的討論。

或許之後我仍可能把其它的讀書心得貼上來和大家分享。

台長: 日曬的11樓
人氣(5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