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義
關於一個女孩,關於一種精神,關於一種意識形態。
墮胎在現在的社會引發了不少討論,不論是宗教界、婦女團體或政治法律等領域都有自己的主張,而我,想藉由這樣一支短片敘述自己的觀念。我並不企圖對墮胎這樣的事件作評論,只設法陳述一件事實的經過。一個成年女子對於自我身體的主導權以及墮胎是否涉及道德層面,或涉入多少,還有,墮胎本質上是不是帶有實用主義的色彩呢?我認為社會的影像工作者有太多人刻意去強化墮胎的爭議性,但是其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關注在這種其實是個人意志的抉擇上的問題嗎?只要看過每年墮胎的數據就會發現,比例之高已超過想像,所有的媒體都以及憂心的角度在報導,但是,那些墮胎的女性並沒有為社會上帶來問題,反而是那些該墮胎而沒有勇氣,或基於道德感而放棄墮胎的人所生出的小孩為社會上帶來許多問題﹔我並不是鼓勵去墮胎,但是我認為墮胎是一種需要,提供給那些還沒有心理準備要生小孩的女性,或感情出現裂縫的夫妻等多一次選擇的機會,這並非是任何人或宗教信仰可以干涉的,因為別人不會幫忙養小孩,上帝也不會當小孩的保母,所以,這樣的事情還是只有人能為自己做決定,而墮胎的人其實對於「墮胎(在此單指行為)」並不會有良心上的譴責,會有悲傷的情緒還是因為感情的牽連罷了。 我覺得這個社會給予人們太多的箝制,人們藉由宗教來安定心靈,但也用宗教束縛了人本身的意志,而忽略到人本的真實需求。
而事實上,墮胎後的女性她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日子還是一樣地過,每個人都以為那是什麼不可觸及的傷口,但是我想對於墮胎的人應該不會是一個後悔的經驗。
週期,你可以看作是女性的生理週期,也可以當它是一個人生經歷的反反覆覆,生命就是一個無解的週期,你永遠不知道它將帶領你往哪個方向前進,但它總默默地將你帶回那個你忽視的原點,人就處於這樣的往返之間。
>視覺意象
我在本片中用的觀點是比較客觀式的角度來述說,不想做任何引導觀眾思緒的鏡頭,因為一般電影中導演或多或少都會利用盡頭的移動來建立觀眾的理解範圍,而觀眾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一個既定的觀點,而失去了自我的解讀方式。為了描寫墮胎這樣的現實事件,我選擇一種客觀的運鏡,自由地呈現女主角的生活。讓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相信的,以自身的經驗去理解。許多拍攝關於墮胎的影片,大都是女性主義者製作的,所以經常喜歡把墮胎的過程著重於手術的過程,不斷地出現鮮血或嬰兒形體和哭啼聲,強調墮胎的殘忍。手術有不殘忍的嗎?手術有不流血的嗎?墮胎也是手術的一種,當你不想要癌細胞時,你動手術切除是合理的,但當你不想要一個胚胎時,切除它卻是沒有道德的,世間有太多的雙重標準,就看你如何看待它。
本片中,我把場景區分為兩部分,一是室內景,一是外景,在室內景的部分因為我想塑造一種比較能呈現女主角感性的氣氛,所以我選擇一種類似「水」的意像,用深藍色製造較深沉的感覺,建立一個類似深海洞穴的室內景,目的是將女主角的對外關係和個人空間有明顯的區別,以致她獨立面對事件時的反應能被強化。而室外景就是盡量利用熟悉的台北空間,來打造一個現實世界的印象。
>結語
影像的可能性還是無限大的,我很高興自己獨立完成這樣一部小成本的影片,雖然不是什麼曠世鉅作,但是親身參與整個製作的箇中滋味還是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也更了解到藝術的層次有多高,而自己的能力還有更多可進步的空間,影像的語言是沒有制式法則的,但願我有朝一日能創造出我自己的影像符號,將影像的藝術再發展到更的熟練的境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