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開始訪談長輩,準備逐一記錄以前祖先的故事時,母親因為心律不整突然麻痺往生,母系那方的家族故事,以往雖然聽她提過,但總不免覺得線索給斷了似的!
3歲喪父10歲喪母,身處家中么女的她,2007年尚未發生交通事故前的頭腦依然清楚,以往偶而會聽過她娘家的故事~不過頂多也知道祖父是秀才,父親是學校老師。
大舅陳俊雄14歲時祖父基成去世,越2年,16歲那年父親芹芳撒手人寰,留下大老婆倪絨和生母蔡貝,以及2位弟弟(信雄、偉雄)3位妹妹(品菊、品花、品桂)這一大家子。同父異母長他9歲的大姊品梅已經出嫁,至於送人當童養媳多他4歲二姊的品蓮,情況有待再查。
少年當家自然少年老成,大舅不苟言笑讓年紀尚小的外甥見了就怕,根本不敢東問西問。
日據時期大舅他參加消防組(許多人至今對消防隊名稱,仍沿用日據時之稱呼)的相片,坐在消防車後車輪蓋上的他,看起來頂多是16、7歲的樣子。至於為何會參加此,好像是父親經營的竹文堂印刷曾火災過,可能有過如此慘痛經驗之故,因此接受了消防組人員的招喚,是吧?
另外,他先是當過北寧里的第一屆里長(1946-1948),也擔任台中縣消防局第四大隊清水分隊的分隊長,之後選上清水鎮民代表(1958-1961),隔屆更上一層樓當上鎮民代表主席兩屆(1961-1964,1964-1968)。
是否舅舅、阿姨他們的祖父、父親去世時,這些的孩子們年紀尚小,對以前長輩的事情,一來自己不復記憶二來長輩少有提起,因而未曾留下更多的長輩他們的故事話題。
國道三號高速公路清水休息站建好時,無意間發現一處坡道的「歷史詩路」上頭有著陳基六的名稱及詩詞,問過母親,確認那是她開設中藥房(大生藥房)的叔公無誤。
陳基六(1867-1935,字錫金,筆名蟄村,晚號蟄翁,日據時嘗任四塊厝的街庄長及《臺灣新聞報》記者)曾是霧峰櫟社的會員,後與同鄉文友蔡惠如(1881-1929,字鐵生,曾任台中區長)等人一起創設「鰲西吟社」。晚年他才得了個親生女兒,長大後嫁與大雅人同為秀才張書炳之孫子張添根,即張秀政的母親。他的孫媳婦張湘娥,在清水國小教過筆者既是舅媽又是導師。
大陳基六10歲的哥哥基成(1857-1932,字錫圖)是母親的祖父,在家母出生那年的四月去世,隔了一個月母親方才出世,所以他與家族裡最小的孫女未曾謀面。
母親曾提過聽長輩說,他的祖父當年對自己的老婆發牢騷:「兒子們(老三的梓芳,老么的芹芳)怎就這麼樣會娶老婆!」意即:「用某用甲遮傷重」(Iōng bóo Iōng kah tsiah siong-tiōng),祖母反倒回說:「若無按呢?汝哪會有誠大陣的孫兒。」(nā bô án-ne?lí ná ē ū tsiânn tuā tīn ê sun-á)可見那時對家庭人口興旺,是有著特別的指望與偏好呢!
母親對於祖父的印象很是模糊,我與外曾祖父之距離更是遙遠,不過!卻因為一個詩碑,讓筆者找尋出屬於他那個時代的故事。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0385390
母親與祖父的深情重逢---清水休息站
《清水鎮志》記載著日本據台後不久,陳基成43歲時被任命為牛罵頭街的街庄長(資料來源:《清水鎮志》上,【表4-1-2】1899年牛罵頭街街庄長名錄)以及之後的牛罵頭支廳轄下的牛罵頭區區長,接連當了兩任(1900、1901)。
明治31年(1898)兒玉源太郎上任台灣第四任總督,將台灣的臺北、臺中、臺南三縣,連原有的宜蘭、臺東、澎湖三廳,劃分成為三縣三廳的建置格局。目前的清水區,當時隸屬臺中縣梧棲港辦務署大肚上堡牛罵頭街。芝麻官的街庄長、區長,要說現在之官銜差不多是村長、鄉鎮長吧?
大正9年(1919),台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後,實施「五州二廳」制度,台中、南投兩廳合併為臺中州,清水改為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並為大甲郡的郡治所在之地。大正10年(1920)首任清水街長楊肇嘉(富邦蔡萬才的岳父,在清水國小日式宿舍群目前設有紀念館),又以當地水質清澈甘美將牛罵頭改名為「清水」。
依據規定,州、市、街庄不僅是行政區劃,同時亦是地方公共團體,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是選派官吏出任州知事、市尹、街庄長,且受官府監督,處理委任事務;並於州、市、街庄各設協議會,作為諮詢機關,各級協議會分別以州知事、市尹、街庄長為議長。
1924年(大正13年),日本政府展開改革臺灣的地方自治制度。廳及街庄則仍設協議會作為諮詢機關,確立選舉制度,規定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員半數由州知事官選、半數民選,任期二年。選舉方式採有限制選舉,凡年齡滿25歲以上男子、營獨立生計、居住該市街庄6個月以上、年納市街庄稅五日圓以上者,即具有選舉和被選舉權。
陳基成的么子芹芳,昭和7年(1932)於清水第一公學校擔任訓導(正式老師之資格)的同時,官選為第七屆的街庄協議員,可惜51歲(1934)仍是任內之時去世。該年10月,他的三哥梓芳在昭和9年第八屆、昭和10年(1936)第九屆同樣被任命為官選協議員的職務。(資料來源:《清水鎮志》上,【表4-1-8】清水街歷屆協議員名單)
街庄協議會員名額約為7至20人,由州知事或廳長選任之。協議會員為名譽職,任期二年,街庄長召集開會時,議員只能對諮詢案提出意見,以及附議各項預算,但並無議決權,行政監察權及建議權等。此時的協議會僅是徒具形式的民意機關,其實並未真正能夠發揮實質權力,橡皮圖章的情景由此可見。
前文提到清水休息站有著祖先的詩詞,經查證後,方知此與新式自來水供應系統有關。
清水鰲峰山下斷層之湧泉---碑仔口,有著豐沛水量且水質也清澈,昭和3年(1928)大甲郡守杉山靖憲與地方人士奔走之下,總督府撥款日幣94,000圓,在清水地區設置自來水淨水池與管線,並於翌年(1929)的5月完工啟用。
以往臺灣居民的飲水多以鑿井、河水、甚至是池塘水,除部分井水經過地層的過濾尚符合衞生,其餘水質甚差,尤其河水(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池塘水(兩邊池塘中有路,無論什麼都倒入)更是污穢,進而導致疾病叢生。所以好多民宅要蓋之前,都得事先選定水井位置絕對不能與廁所相近,飲水來源「古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水龍頭只稍一轉乾淨水流淌不止,現代人根本不足為奇可對古早人來說「生目睭從來毋捌看過的水道水」(sinn ba̍k-tsiu tsiông-lâi m̄ bat khuànn-kuè ê tsuí-tō-tsuí)嘖嘖稱奇之餘,文人墨客自然得要詠詩誌祝表示一番,如此清水方能符合在地名稱,對吧?
陳基六詠《清水靈泉》為:「清水鍾郁秀,和人為品泉;婆娑洋世界,得此最堪傳。清水傳名勝,靈鍾第一泉;何當風月夜,來泛米家船。四面鐵欄干,澄澄萬斛泉;無龍亦靈秀,風景擅江天。」清水休息站「歷史詩路」是採此詩文的一小段。
「清水詩路」陳基成詠讚清水靈泉:「海外桃源別有天,千尋石壁响潺湲;鰲山權做華山看,一道清光太上泉。青州城外范公泉,千載人猶惠政傳;今日玉漿溢瀛海,可能量見仲淹賢。」
「清水詩路」落成後也結合地方創生與鄉土教學,總之,能讓大家多了解明白一些過往的在地事蹟,不也甚好不是?個人在撰寫校友史告一段落後,家族史甚至地方史再又找到一個新的筆耕方向。汲汲營生之外也得觀往知來,恰如「食魚食肉,也著菜佮」(tsia̍h hî tsia̍h bah, iā tio̍h tshài kah)啊!
生命歷程,不僅像似成長的一棵樹也好比一條流淌的河,糊裡糊塗的來再糊裡糊塗的去,這樣子行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