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規劃與防災專題之5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9日電)莫拉克風災發生後,軟硬體重建工作正在進行,防災預警系統重建也迫在眉睫。未來必須因應氣候變遷,擴大劃設土石流預警範圍、新增崩塌預警模式,才能分秒必爭預警防災。
救災講求快速,但若能事先防災,意義更大。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早已就氣候變遷帶來的天災擬定大型預算、執行作業時間長達動輒百年的計畫。低地國荷蘭要抵擋海水上升可能淹沒大片國土的危難。台灣更要對走山災情多下工夫。
台灣目前災害預警尚未積極納入極端氣候因子,甚至也還沒有針對殺傷力大過土石流的崩塌,建立預警模式。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蔡博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官員都表示,目前河川預警由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水淹地形為平地)、土石流潛勢溪流預警由水保局負責(災區多在山區)、農委會林務局則預警堰塞湖是否有立即危險。每項預警系統由不同部會負責。
土石流是這次88莫拉克颱風水災最驚人的災害來源,災區2天內下了以往整整1年的雨量,預警系統恐難跟上最新災情預測,未來如何因應?
水保局土石流應變中心主任陳振宇說,未來土石流預警當然會把所有新的氣候變遷因子納入,重新運算;目前所用預警模式是日本所用公式之一的池谷浩公式,考量因子包含岩性、土壤、年降雨量、水文資料、土砂流出量等,以推估可能被掩沒範圍。
他說,未來勢必要擴大劃設危險範圍,「寧可高估災情可能發生,也不要少估一次」,釀成生命枉死;也要教育危險地區居民,一年即便遇到 4次颱風,每次離開村落 3天,一年也才12天,就能避免遭遇不測,絕對值得;就急迫性而言,也比遷村可行。
外界認為921地震發生後,政府已對山區危險部落進行調查,應已有危險村落名單。但陳振宇說,那次只針對921地震受災村落進行調查,並非全台山區村落,相關資料都已交給921重建委員會執行重建工作使用。
也就是說,政府未來需對全台山區重新評估,才能劃設出全台危險部落名單,災前疏散才有依據。
隨著防災檢討工作推展,山崩成了矚目焦點。
前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張康聰表示,通常先是山區土石水含量飽和,大量土石落下或滑動,或直接落入河川,或堆積在鄰近河邊地,再遇雨流入河川,就形成土石流。
換言之,不論是土表滑動或整片崩塌(國際將崩塌分為 7到10種類型),都可能對鄰近村落造成活埋慘劇,殺傷力瞬間發生。
陳振宇說,這次小林村 9至18鄰被掩埋的過程,應可分為兩階段,先是崩塌,接著又因堰塞湖潰決危害村落;這代表崩塌的傷害力之強、之快,大過土石流,也早於土石流。
近日發表接受國科會補助,進行崩塌模式研究的學者張康聰表示,台灣有世界數一數二的地殼抬升速率,很多地形都不穩定,加上降雨強度大及地震頻繁,國際研究團隊也建議台灣亟需建置崩塌預警模式。
張康聰提出的整合型模式,特別納入台灣特有的降雨強度與降雨延時(降雨時數)因子,正確率比使用西方傳統模式更高,也更能符合台灣地形與氣候需求。
但他長久旅居國外,使用的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氣候變遷資料,希望能與水利署或水保局的台灣地理資料進行整合運作,讓這套模式儘快進入台灣可實務運用階段。
對此,陳振宇和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都樂觀其成,因為模式的建置到實務運作需磨合驗證,必須加緊腳步。
雖然行政院長劉兆玄已宣布要重新研議撤離居民的標準,但跨部會檢討會議時程似乎還未決定,既有運作資料也還沒有進入跨部會標準更新階段,要建置台灣尚無的崩塌預警模式,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陳振宇以從事土石流預警工作多年經驗呼籲,台灣應該要在總統府下設置救災總署,各種預警資訊才能整合於同一單位,提高效率、以最簡化資訊傳遞給總統,透過元首命令快速執行疏散防災、救災作業與指令。980829(圖為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