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大煎鍋
The Family Frying Pan
作者 / 布萊思.寇特內 Courtenay, Bryce
譯者 / 吳宜潔
出版社 / 繆思出版有限公司
布萊思.寇特內(Bryce Courtenay)
真實經歷即有如傳奇的澳洲頭號國民作家。寇特內祖籍英國,生於南非,年少時受種族主義餘毒迫害,顛沛流離,後定居澳洲。他原本是傑出的廣告人,年屆55才寫下第一本小說《一的力量》,結果這部厚達五百餘頁、帶有半自傳色彩的歷史成長小說馬上成了天王級暢銷書!在澳洲本地銷量已破200萬冊,讓寇特內高居澳洲作家銷售紀錄保持人,至今無人能超越;更已譯成15國語言,全球總計銷量則高達400萬冊以上,出版至今將近20年,仍不斷熱賣。
不僅《一的力量》,寇特內每出新作必登暢銷冠軍。他也是唯一能將《達文西密碼》和「哈利波特」擠下冠軍寶座的澳洲作家。目前他已出版18部小說,雖已高齡77,仍創作不輟,堪稱澳洲頭號國民天王作家!
作者序
這本書首度問世時,是以單篇短故事的形式相互呼應,整部作品讀完亦有小說之感。當時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點子。那本書與現在這本截然不同,有安.威廉絲彩色與黑白的插畫,每個故事結尾還放上食譜。現在想起來,那樣的形式有點像大雜燴,也難怪書商摸不著頭緒,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這是短篇故事集嗎?彩色插圖是否代表是給青少年看的?或者是食譜?還是一本形式前所未有的小說?事實證明沒有人拿得定主意,我的出版公司也認為這本書並未獲得應有的注目。
後來,企鵝出版社的編輯說服我改寫,抽掉彩色插圖與食譜,並重新整理書中一些段落,讓這部作品以較傳統的小說形式呈現。《家傳大煎鍋》的變動幅度其實沒有那麼大,若你已有原來的版本,並不是非得重買不可。但這若是你第一次閱讀,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認為這個版本比較好。我也很想念原本色彩絢麗的插畫,幸而黑白插圖仍保留在此,賦予這本書獨特的風味。
《家傳大煎鍋》和我的許多故事一樣,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寫。確實有摩西太太這個人,她也確實揹著一柄大煎鍋徒步橫越俄羅斯,每早都去邦地海灘喧擾一番。此外,她是這本書最原始的靈感。這些都是她的故事;口傳歷史和小說於是成了肩並肩的雙胞胎。希望你喜歡她的冒險旅程。
誌謝
一本書的完成,總是有賴許多人的協助。蓓妮塔.寇特內不僅賜給我她的猶太家族與無可比擬的摩西太太,並總是在身邊陪伴我。我也要感謝這一版的編輯凱依.羅內,與我的出版商克萊兒.佛思特。第一版問世時我忘了感謝瑪格麗特.吉慷慨相助,現在予以補上。最後還有為我配上插畫的安.威廉絲,她的黑白版畫仍為這個版本增添光彩。
【書摘】
序曲
當我與我太太結婚,走入她的家庭時,她的老祖母——摩西太太——也成了我的至親。家裡的人都這麼叫她:不是叫她媽媽、媽、奶奶、姥姥或祖母,就只是叫她「摩西太太」;我的姻親們甚至在向外人提及她時也一律以「摩西太太」稱之。她的名字是莎拉,但一直以來大家都喚她摩西太太,我懷疑就連她自己的女兒也不記得她的本名。這種叫法既不冷漠也不正式,也算不上尊稱。摩西太太就只有這麼被稱呼時,才覺得自在。早在未嫁的十六歲芳齡,她就已被當成摩西太太,緣由出自她的人生故事。
摩西太太在邦地海灘一帶可是一號有名人物。除了星期五以外,每天黎明破曉時,都能見她一身鬆垮、舊式的黑泳衣,在沙裡費勁地拖著步,迎著浪花前進。即使大雨傾盆、強風急勁、激浪澎湃,也絲毫不動搖她的意志。日出之際總是她的浴泳時刻。
偶爾,若是浪過大,進海灘戲水太過危險,她也仍是拄著手杖,用杖柄猛力敲擊「邦地救生俱樂部」大門,直到有人頂著強風豪雨開門。
「這種天氣就怕啦?」她會不屑地說,一邊用瘦巴巴的手指指人,「你們真是太嫩了,年輕人,這種天氣在俄國還只算是飄雨。現在給我馬上開門,我要進去游泳!」
摩西太太也像個擅長拾蛋的農村少女,總能把人聚在一塊兒。每早她都拎著空籃子出門,卻滿載新朋友而歸。
「有名字嗎?」她會直接上前對著路人說:「說來聽聽,這樣我就會記得,下次再見面就不是陌生人了。我呢,叫摩西太太。」她會伸出瘦小的爪子,「很高興認識你啊,大鼻子先生。來個名字吧?」她會再逼問一次。
這是她的獨門絕招。一直到八十幾歲(雖然她不願透露細節),她從沒忘過半個名字——姓氏和名字皆一字不漏。日後在路上再次相遇時,她會這麼打招呼:「早啊,大鼻子先生彼得.波拉克,或美腿小姐茱莉.麥可茵托許,或波霸太太坦妮雅.沃克,傻耳朵先生艾迪.裴瑞尼,或大屁股太太莎拉.傑柯伯思。」這時她臉上總是掛著坦率無邪的微笑,因此從未得罪過任何人。
每天去海水裡浸一浸以後,她會在滑板坡道邊停下來,要現場的人立刻停止動作。「停!」她會大吼,一邊用手杖敲打滑道的木製側邊。接著,她會發五分硬幣給每個孩子,說:「去買個冰淇淋來吃吧。摩西太太請的。」
小鬼們高興地接過小小的銀色硬幣、禮貌地道謝,卻沒人敢告訴她這年頭光是一球香草冰淇淋就要一塊錢。要是有時她身上的錢不夠——開學期間她常是這樣——那群孩子臉上還真會露出失望的神情。對那些玩滑板的小鬼而言,摩西太太慷慨賞賜的五分硬幣成了一種地位象徵——硬幣在短褲口袋裡叮噹作響,陪他們衝過急轉彎道或後空翻。其中一個邦地男孩拉瑞.印德斯後來甚至奪下世界滑板冠軍,一路聽著口袋裡叮叮噹噹的愛心衝上天際。回到澳洲以後,他將世界冠軍T恤慎重交給摩西太太,自此以後,那件衣服成了她每晚的睡袍。
摩西太太宣稱自己有五呎兩吋高,不過一直到臨走前,她的實際身高大概是五呎不到。儘管如此,她身體筆挺得像根鉛筆,除了老太太難免的一點小腹,整個人的身材算是維持得相當好。
「從十六歲到現在八十……喂,不要問我到底幾歲,不關你的事,我的體重都保持在三十五公斤。」她會愉快地拍拍肚子說:「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只吃一點兒。」她會用手比量。「貪心的人早死啊。這是上帝對不與他人分享食物的懲罰。」
當她的外孫女把我帶回家介紹給家人認識時,我未來的丈母娘對於女兒宣布下嫁的男人不是猶太人頗感擔憂,更別說沒有看得見的穩當前途。「作家……作家在澳洲要怎麼賺錢?」我未來的岳母抗議道。她和所有猶太母親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個醫生或律師。
不過,摩西太太卻沒有這樣的顧慮。她毫不猶豫地接納我,主要是因為在她的心目中,說故事的人占有最高的地位。然而我很快便發現,關於說故事這回事,她的功力是我遠遠不及的。
每個星期五晚上,我們都得參加家庭聚會,慶祝猶太安息日的開始。儘管要忍受禱告、燭光和難以下肚的酒,我總是樂此不疲,因為摩西太太會做全世界最美味的炸魚。
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太太一塊兒坐在後陽臺的九重葛下,啜飲她自調的薑汁啤酒。頭上有兩隻玫瑰鸚鵡在深紅花瓣間吱喳亂顫,南風自海面吹來,讓人卸下一天的炎熱疲憊。魚是摩西太太稍早做的,門廊間卻仍飄散著餘留氣味。那時我就已覺得自己的廚藝不差,卻仍忍不住問:「摩西太太,妳的炸魚為什麼這麼好吃呢?有什麼獨門祕訣嗎?是因為妳都用真鯛嗎?還是因為麵糊的關係?」
她用的是淡啤酒麵糊,魚則是向朵樂海鮮餐廳的漁船購買、當天現捕的真鯛。就是因為這魚,週五清晨她才固定在海灘缺席。大清早,她便搭上頭班開往邦地轉運區的公車,再轉往瓦特森海灣,準時迎接破曉後第一艘駛進碼頭的朵樂漁船。
她總是排在隊伍的第一個,睜著雪亮雙眼精挑細選,最後拾起一尾大魚,緊盯著磅秤數字不放。幾乎在同一時間,她就已對價錢大表不滿,要求老闆用三十年前老一輩的價錢跟她算。「太可恥了!你爸要是知道你給我這種價錢,肯定從墳墓跳出來跟你算帳!」
一陣理所當然的拒絕、驚愕、搖頭嘆氣以後,朵樂兄弟終究不得不投降。這樣的場面固定要在星期五一大早上演一番,於是他們老早認命,知道週五捕到的第一條真鯛注定是賠錢賣給摩西太太。這群愛爾蘭佬生來迷信,索性將賣魚給她視為某種獻祭儀式,和那幾個滑板男孩一樣,把摩西太太當成好運的關鍵。
老太太接著會轉搭兩班公車,拎著她的戰利品回家。肥魚則用報紙隨便包著,頭和尾巴暴露在她的藤籃外。公車司機到了瓦特森海灣站還會特別下車,把籃子提到車上靠窗邊的空位,然後把窗戶打開。「新鮮的魚根本不會有味道!」摩西太太會怒斥道,「讓你的口臭熏得才早該開窗通風了!這魚新鮮得很,親牠一下都沒問題!」
「真該收妳兩張票,摩西太太,那條魚比妳人還胖!」
「你成天只會上車下車,喊著『請付錢,請付錢』,這是像你這樣的好孩子該做的工作嗎?收兩張票?竟然想收我兩張票!」她對著他伸出一手的五指和另一隻手的拇指。「請付錢先生湯米.強生,現在的車票已經是六十五年前我剛到這裡時的六倍了,但是社會哪裡進步了?除了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什麼也沒有。我看我該寫信給首相了!」
九點前她就會到家,開始清理魚,將魚肉切片,頭和尾巴留下來做湯(一樣無與倫比的美味),中午以前,肥美潔白的魚肉就已炸成金黃酥脆的魚排,等候涼卻,在晚餐上桌,佐以西班牙紅洋蔥圈和深棕酸醋浸漬過的小黃瓜片。
「真鯛?你以為是真鯛的功勞?麵糊?唉,魚就是魚,麵糊就是麵糊。麵粉和蛋不過就是麵粉和蛋。或許加了點啤酒,還有鹽。讓我告訴你吧,」她將頭微微朝著我傾,清清喉嚨,示意我靠近些。「是我的那把家傳的大煎鍋!」她慎重地說出這幾個字,像是每個字都得加粗。接著她輕聲說:「裡頭有俄羅斯的靈魂。」她轉頭望著我,「有一天,等我死了以後,拜託你把這些故事寫下來。或許可以寫成一本書。」
「故事?」我遲疑地問,摸不著頭緒。
「我的那把家傳煎鍋。」她把身子往回靠,眼神忽然迷離。「我從沒把我的故事告訴別人,只有現在,我打算告訴你。」
開始實施虎年計畫
二月過年挑中的書是這本
《家傳大煎鍋》
在書店1個多小時
選的原因很膚淺又實在的是重量
是的
常常到了最後
決定是否帶回家的理由
就是重量了
加上封面的紙質質感
和書腰上的一句話
『用俄羅斯煎鍋寫出民族的靈魂!』
初三接近感冒和凌晨的界線
就著一盞床頭小燈看完
既不是短篇小說 也不是長篇大論
的確說故事的手法引人入勝
很像《十日談》的書寫結構
不同的社會背景講著不同的故事
也像《大智若魚 Big Fish》或《阿甘正傳》的處理過程
世界上的某些事就發生在四周圍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看似平行線
其實又是某些交錯線
說故事的能力的確是構成小說第一要素
有好的故事題材加上優美的文字就成了引人入勝的口傳人生
“她的故事聽來真美,像是一輩子在心裡演練,反覆在舌間把玩、搓揉,直到一字一句都臻於精鍊,直到語言不再只是語言,裡頭裹著的,是大革命前的俄羅斯靈魂。”
~~~~~P.29
在高中時曾經很迷俄國文學
對於那塊貧乏大地誕生出來的豐美文學
等於再過了數年後的現在
複習了一次
寫出生於俄羅斯逃往澳洲的猶太人摩西太太的作者
本身是祖籍英國,生於南非,後定居澳洲
是不是需要顛沛流離的經歷才寫的出餘韻無窮呢?
初二看的片子《第九禁區》更擴大了物種這件事情
過年期間
看看這樣的小說
可能更能體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件多幸福的事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