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聽到廣播簡上仁老師談到河洛文化比較少人關心,也沒有河洛電視台或是河洛委員會,只有一些講台語的鄉土連續劇,也真的不禁令人感嘆,連帶的,連歌仔戲、布袋戲等台灣傳統戲劇也沒有發聲的地方,客家今年有十六億,客視佔五億,人家還嫌不夠;照顧外省人的退輔會,一年也是好幾億,還有經營事業;原委會和原視最少也上億吧,河洛族群可是一毛都沒有,比起客家、原住民,佔了大多數70%的河洛人,不僅不團結,連文化傳承都困難。
雖然愚人節過了,但是也來幻想一下,如果真的成立河洛電視台,又要播出些什麼節目?除了台語新聞、綜藝節目和自製連續劇以外,這一部份重要的是,要請正音老師,許多發音不準的現象需要糾正;台語歌曲的星光幫比賽節目也要發掘相關的歌唱人才;另外還要有漢詩節目,讓大家欣賞正確的台語漢詩;行腳遊世界或台灣,重要的是盡量減少置入性行銷,介紹景點為主,台灣的古跡、書院、風景等等;世界的人文景觀、特色等等;美食節目或是美妝節目;歌仔戲、布袋戲,把文建會補助的各戲團的年度大戲搬上螢光幕讓無法欣賞的中南部民眾欣賞,把霹靂布袋戲的精華播給大家看,或是把三十年前版本的史艷文再度播出,讓當時大家風靡的「少棒和布袋戲」的布袋戲重現風華;甚至可以台語播出王建民和郭泓志的球賽或美職、日職、台職精華版之類的報導。
河洛委員會就可以舉辦像是搶孤、大型乞龜或是各縣市的文化節,台北縣土城有桐花、苗栗也有桐花,結果客家的苗栗的桐花聲勢比土城大。河洛文學獎,不管是台語創作的小說、散文、新詩,各傳統戲劇的劇本都可以納進去;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屬於河洛語發音的部份也可以由河委會來做,撐住一口氣,或許有專人監督,會使傳統戲劇走向更精緻化,演出更加嚴謹和完整,或許也可以輔導廟口團隊邁向文化場。
更可以有經費快點撿回漢字,民進黨執政八年,才撿回四、五百字的漢字,距離常用字最少上千還多著,路還遠著,何況要把全部漢字撿回來還早得很,推廣河洛文字和語言也是很重要,尤其拼音確定了,更是需要教導給老師和學生以外的一般的民眾,讓他們早點認識和熟悉,現今四十歲以下的青壯派有多少不識母語,其中有多少是河洛底?小編還看過一些做業務的,一句台語都不會講,連聽都不太聽得懂,這樣要怎樣去跟人家「盤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