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改編,除了歷史以外,就是小說了。
台灣唯一一部描寫歌仔戲的小說是「失聲的畫眉」,前些日子逛舊書攤時,毫不猶豫就買下了,閱讀字字句句,勾起不少回憶,卻又想到,之前三立台的「在台灣的故事」在偶然的機會之下,是被訪問的主角的妻子,就是作者,模糊印象中,是有改編成電影演出,而且強調的是同性戀的問題。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的例子,尤其金庸的武俠小說為最甚,港劇的武俠連續劇曾經引起不少風潮,從古龍的楚留香、陸小鳳,到金庸的作品,再由當時紅極一時的港星演出,所向披靡,在台灣前後兩陣港劇熱。印象最深刻的:男星:黃日華/郭靖(射鵰英雄傳);劉德華/楊過(神鵰俠侶);鄭少秋/楚留香(楚留香);黃允材/花滿樓(陸小鳳);梁朝偉/韋小寶(鹿鼎記);女星:翁美玲/黃蓉(射鵰英雄傳);張曼玉/謝穎芝(新紮師兄);陳玉蓮/王語嫣(天龍八部)、小龍女(神鵰俠侶)。在舊一版的港劇的改編尚不算離譜,來到台灣或是新一版的港劇,所做改編可就大得不得了,甚至會令人吐血。
「灑狗血」=台灣連續劇。
對岸的張藝謀導演也不遑多讓,也是導演小說電影的一把好手,或許是為了配合政策的問題,尤以「活著」改編得最扯,像是小說裡說,鋼沒煉成,但是電影裡煉成了,還要全部打到台灣,要解放台灣;還有有慶之死,是為了沒知識,所以抽小孩的血去救區長夫人,而不是直接讓區長撞死等等,加上幾部作品政策宣傳意味濃厚,也就降低張藝謀的價值。
歌仔戲的改編,不少是改編自京劇,崑曲、豫劇等等來自對岸的作品,補助申請也不容易了,直接用現成的劇本可以省錢,加上國民黨50年來的教育,都是中國歷史和地理,演出中國古代的作品或歷史,也算是耳熟能詳,有誰不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別名臭頭仔皇帝?至於陳友諒是不是他哥哥,就要看演出團隊的意思了,一般台灣都會演陳友諒和朱元璋是兄弟~~~
改編中國的劇本,如果台灣的改編者沒有加以更改成台語熟悉的用法,所以很容易發生「台語京劇」的令人不知所云。到底是文學性高,還是看不懂,變成了各說各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