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台灣特有的電視規格,不管連續劇、綜藝節目等等,都有字幕,在國外則罕見電視節目有字幕,配有字幕功能的電視不僅比較貴,而且是有特殊功能-給盲友看的,所以除了新聞有字幕以外,其他節目有沒有字幕就不一定了,但是有這樣功能的電視機,在外國學生眼裡變成是學語言,即使比較貴,也要殘殘給他買下去~~
因為許多傳統戲曲是用母語表演,所以「字幕」就變成非常重要。一台手提電腦,加上一台投影機,就可以打字幕。新式劇場有打字幕的地方,舊式雖然沒有,但是可以打在白壁上,戶外則要準備字幕板。隨著年輕戲迷慢慢增加,「字幕」也越發越顯得重要,使用的軟體是POWER POINT,字體的大小從60~80,但是要如何分段,從以前只打出唱詞,現在甚至也把口白打出來,加上口白的字幕,頁數是只有唱詞的3~4倍量,劇團人員肯不肯花時間打字幕,這些都要端看打字幕者的想法了,小編覺得,一帕既然是四句,就打在同一頁,這樣看起來會比較整齊劃一。
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到底是要打觀眾看得懂的意思(華語)還是照母語字意打,例如:「漂亮」,正確台語文使用「媠」,不會用的,就會打「水」,到底是要打「漂亮」還是「媠/水」?這個問題,小編千思百想,苦思不得其解,於是遇到老師,就產生了以下對話:
小編:「老師,字幕是要打台語文還是觀眾看得懂的?」
老師:「台語文。」
小編:「但是觀眾會看不懂。」
老師:「管他的。」
這幾位被小編問過的老師,都異口同聲的勁爆,「管他的」?是的,要推廣母語是要如此,有一好就無二好,但是如此做也可以培養年輕一輩的母語能力,如果是小編親打的字幕,當然乖乖照辦。但是母語的漢字尚未統一,尤其台語文,到底要用「媠」還是「水」?像這類比較沒有爭議的字,台語界已統一用「媠」,就跟著用;如果電腦沒有,像「娶」應用上「毛」+下「灬」;「不會」應用「勿會」等等,但是電腦都沒有這些字,「娶」照寫;「勿會」則用「袂」替代。
現代人看表演,既然脫離不了字幕,就要給他視覺上最好的享受,不用花精神和腦力,只要眼睛往旁邊一瞄,就知道台上唱唸些什麼,給他們方便,雖然苦了工作人員,但是能夠讓他們更了解劇情,甚至也更願意進場看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