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歌仔戲的文學性?華語化,然後用台語來講、唱很拗口,就叫文學化?從古至今的所謂歌仔戲大戲,尤其是向中國買劇本的,更是充滿這樣的現象,甚至沒有更改就被搬上舞台也有之,被讚揚很有「文學性」的歌仔戲大戲就是如此,但是就會變成兩極化,一是稱讚文學性夠;一則卻是會讓人看不懂。
不同語言的台詞或唱帕,又怎麼硬套入另一種語言,然後還被一致讚揚是有文學的?這就又回到華、台之爭,講華語就是高尚的;講台語就是沒水準的思維了,在媒體上這樣塑造台語,難道在最有本土味的歌仔戲也要這樣子嗎?難道用道地的台語文就不能為台灣味的歌仔戲寫出台語文學的大戲?台語詩人也不算少,難道都是假的嗎?難道台語就是那麼「俗擱有力」的語言,用台語文法的文字無法創造歌仔戲的文學性?
小編個人淺見,本土的戲劇,要以本土的語言文法思維去寫,創造屬於台語本身的文學價值,如果華語化的唱唸,觀眾是否要依靠字幕才可以知道台上在唱唸些什麼?到最後,大概只剩下陳旺欉老仙仔的那種老歌仔才讓人不用字幕就可以知道唱唸些什麼,這樣看戲不累嗎?這是歌仔戲最大的悲哀呀!
難怪歌仔戲在很多人的眼裡自然就是沒水準,因為「台語」兩個字就是沒水準的代表,歌仔戲文學大戲就是華語化。歌仔戲不再是台語的禁區,它和布袋戲一樣被華語化,只有華語才叫文學,只有中國大戲才配在大劇院演出....,這又怎麼稱作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種?話再說回來,小編第一次比賽的作品,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太過華語化落榜(這件事乃人生中之重挫,到死都記椆椆),所以相關評審是有在注意這件事,為什麼搬上舞台的作品仍然是如此死性不改?又或者受了大中華教育六十年,總是認為「華化」就是有水準?
小編除了痛心疾首以外(衛生紙很貴,省著點用),淚水潸然而涕下(這樣夠華語化了吧),還能怎麼辦?還是一樣要上班,要被主管巴頭殼,好像跟這件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身為一個新生的編劇,也曾替野台戲弄過劇本,也是希望這個碩果僅存的台灣味能夠保存,不管端出蚵仔煎還是肉圓(深夜了,口水擦一下)都是台灣道地的東西,雖說歌仔戲是大融爐,但是熔成這樣,是歡喜還是悲哀?
老演中國史的戲劇,就已經是大悲哀了,連唱唸也要走向華語化嗎?這件事值得各位編劇大大們深思,成語固然很好用,但是是否有符合台語文的文法的唸詞習慣,則是要多加考慮,不要再讓這種現象擴大下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