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會把這類演出歸類於胡撇仔,除了穿時裝以外,時裝的歌仔戲究竟和正統天馬行空的正宗胡撇仔或是所謂的古路戲有什麼不同,應是介於中間。
現今許多劇團開始研發台灣歷史或民俗的劇碼,但是台灣史也才寥寥400年,講到這裡,小編就不得不為時裝歌仔戲講講話了,硬要是古裝戲,能演出的大點實在少之又少,鴨母王朱一貴的故事被演爛了,而吳樂天創造出來的小賊廖添丁..不,在吳樂天精采的嘴花之下,廖添丁和史艷文一樣都是民族英雄,也一樣演出不少場,想想小時候,有多少人在考試卷上的「民族英雄」寫成廖添丁或是史艷文而抱蛋回家?
想想小編阿母娘家唯一的命根,正好遇上史艷文的狂潮,有一次走丟了,工廠工人、親戚統統去找那個死孩子..ㄟ..命根子才對,那個年代綁架少,所以自然的,表哥就進了派出所了。據阿母描述,盧了半天,最後警察問他,你家有什麼,表哥回答:史艷文!
我的媽呀,在媒體強力的影響下,被人創造出來的史艷文和廖添丁也可以取代偉大的神話..不是,是民族英雄,家裡竟然只有史艷文?幸好那個年代小編尚未出生,否則像之前那麼迷布袋戲的小編,豈不是要比表哥更誇張了嗎?
而老一輩的,甚至學者,也對時裝歌仔戲的評價不是很高,也就是說,如果要演台灣史,只能演日治時代以前的,也就是年代要訂在1895年以前才能演,甚至只有中國史可以演,以後就變成胡撇仔,評價也就會低三下四...時裝沒有古裝的華麗,不需要漂亮的繡線,不需要亮晶晶的頭飾(可以省不少錢耶,時機歹歹~~),甚至臉上的化妝也不好像古裝戲的濃妝艷抹,身段也是可以設計一些新型的,不需要再依舊式京劇身段揮著水袖,要以明確直接的「指勢」表達劇情,這樣的戲種,能吸引到多少人願意買票去看戲?
或許一個戲的成敗可以賴編劇(請別傷害小編稚弱的小小心靈....),可以賴導演,可以賴演員,但是觀眾對這部時裝歌仔戲整體的觀感如何就是這類歌仔戲的成敗了。小編的小作「貓」,後半部也是屬於時裝了,因為已經過了1895年了,當主角林少貓投降日本以後,也就要做短髮的裝扮,最後一幕林少貓被日本人槍殺,台下觀眾哭成一團,是否可以代表成功了?
春美團的「青春美夢」那麼多人冒著寒風在台下看戲,日前在城市舞台的演出,反應也不弱,顯示時裝歌仔戲是有市場的,它不是胡撇仔,應正名為「時裝歌仔戲」。
更期望有更多團能投入相關的劇作,以試鍊時裝歌仔戲是否有市場,是否可以走出一片天,為什麼台灣歷史的歌仔戲只能演1895年以前?日治時代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二二八、台灣戰後那段艱辛的歲月,難道都不值得演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