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38-a14_013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13集~由 正偉老師開示:空性、有性、如來藏(一)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這一個小系列,主要是在演述《大乘起信論》卷下相關的這一段論文。關於這一段論文的詳實翻譯與法義大旨,菩薩們如果有興趣作深一步的研究與修行的話,無妨可以在觀聽弘法節目後,認真參考 平實導師於《起信論講記》第四輯161頁到200頁所說之勝妙內容,聞熏思惟,定慧等持,付諸實踐,必定獲益良多。
回到節目內容,我們這一個小系列一共分為四個單元。首先這第一個單元,我們會先把《大乘起信論》相關的論文唸誦過一次,再將其中法義先簡單闡釋一下,最後再舉一些例子來圓成 馬鳴菩薩論文之要旨。好!我們就按照這樣的順序,先來唸一下論文。
《大乘起信論》卷下:馬鳴菩薩造,實叉難陀法師譯:【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我見有二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一者、如經中說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執如來性同於虛空常恒遍有,為除彼執,明虛空相唯是分別、實不可得,有見有對、待於諸色,以心分別說名虛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別,當知虛空亦無有體。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二者、如經中所說一切世法皆畢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畢竟空,本性如是離一切相。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即執涅槃真如法唯空無物;為除彼執,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我們先把剛剛所唸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的論文,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馬鳴菩薩說,一切眾生邪見顛倒執著的起因,都不外於我見;離開我見,就沒有顛倒邪執能夠產生。馬鳴菩薩又進一步把我見分成兩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這裡既然是在講解《大乘起信論》,當然主要是依於大乘的說法而來區分。
要注意的是,這種「人我見、法我見」的分類,跟我們一般常使用的「煩惱障、所知障」或「我執、法執」,在名相上雖然稍微有一點點差異,不過實際上,兩者所要演述的法義範圍與所指示的修行方向,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大差異的。
馬鳴菩薩繼續又說,第一類的「人我見」,亦即所謂的我執、我見,依諸凡夫邪見煩惱種類,而說有五種。第一種凡夫錯誤的「人我見」執著,我們可以簡單把它定義成「虛空外道」。這一類凡夫依於錯誤的邪思惟,乃至看到經典上既然處處常說「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於是就自作聰明,聲稱這個你我肉眼所見的虛空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法身。他們不知,經典既說法身猶如虛空,就代表它決不是虛空。這就好像,當我們說一個人長得很像猩猩、猶如猩猩時,其實從反面襯托來說,正是在表明他決不是猩猩,而是一個人!換句話說,「猶如」這兩個字,恰正代表我們只是在施設方便,藉由譬喻,好讓眾生有一個比較容易體會思惟的方向或影像,來理解我們的主張罷了,絕不是說主詞、譬喻兩者完全就是等同,可以畫上等號。論文又說「凡愚聞之不解其義」,這邊的話,我們可以先引用《金剛經》的一首四句偈來解釋一下。《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菩薩應當都已經知道,這裡經文所說「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的真實如來,指的當然就是那無形無相無所住、不生不滅不動搖,卻又能出生萬法的法身佛,也就是如來藏、第八識、含藏識。這個法身佛、如來藏,經常會被佛門內外的某一類外道,我們無妨就依據前面所說,直接稱呼他們為虛空外道,錯誤計執以為即是虛空,等同虛空!這種外道邪見,不僅在佛門外的凡夫身上常可看到,佛門當中,修學小乘尚未證果的聲聞愚人身上也絕不罕見。他們依於淺狹聞熏,不正思惟,以為:「涅槃法身既然是所謂的常恆遍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形無相、垢淨不著、能生萬法,那不正是在指說虛空嗎?你看那虛空,檀香光明不能熏耀,穢氣烏雲不能染暗,一切群生萬物莫不於中出生、往來、消滅;如果按照現代物理科學來說,這宇宙大虛空中更是充滿肉眼不可見之暗物質、暗能量,不恰正是能生萬法嗎?可見虛空確實就是法身!」這一類古今常見之虛空外道,如果要他去解釋前面《金剛經》四句偈所說的「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他甚至還可以振振有辭,不知敗闕自露地來圓成自身邪說,以為己意與佛意密合無縫。
像這樣子的虛空外道邪見,顛倒執著,我們要如何來把它給刈除掉呢?馬鳴菩薩說了,對於這一類執著虛空外道見的眾生,我們應該提醒他們,所謂的猶如虛空,絕不是說真實如來法身就是虛空!因為世間眾人所見的虛空,這個虛空相其實只是由於眾生的顛倒分別所產生!它實際上還是依於這個物質色法有邊際,所謂的「虛空是色邊色」,而來建立,而產生一個凡夫顛倒、執為實有之虛空相,以為有一個虛空,真實存在眼前。
甚至進一步地來推演這一種「虛空相」產生的原因,如果生長過程當中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您所謂的虛空(無物)跟色法(物質)的差別,那麼,您可能長大後也不會知道,原來那沒有物質色法之處就叫作虛空!你更不會在眼見虛空之時,產生那裏就是「虛空」的語言文字聲音名相等妄想。
基本上,這就跟 佛在《楞伽經》說所闡說的「牛有角、兔無角」一樣,一個人之所以見到兔子時,會產生「兔無角」這個判斷見解或主張,必定是因為他早先已經看過「牛有角」!因為之前先知道、先看過牛有角,因為有這樣子的瞭解,熏習建立「牛有角」相,後來再看到兔子時,才會依之而建立「兔無角」之增上妄想。
這種像「兔無角」一般,以虛空為真實法之外道妄想,乍看似乎有理,對於新學佛法之人而言,甚至還可能會覺得難以辨認是非邪正,然而,歸根究柢,所謂的「虛空」、「虛空相」,實際上也只是相應於「有相」而建立的「空相」,換句話說,離開「有相」便不存在「空相」,相對「有相」方能建立「空相」!這當然不是經典所要闡述的:「如來法身雖不可以在生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尋找得到,卻又是真實存在,所以說它猶如虛空。」若引《般若心經》為例,經文中「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之「空相」——空性所顯之相,當然決不等同「蘊處界一切法滅、虛空空無一物」之「空相」——斷滅頑空之相!
空相跟空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名詞與定義。「空相」是依蘊處界生滅法之有相而施設為空相,空相必定與有相互相對立,例如一個杯子裡面有水、空了沒水,兩者必定不可能同時存在。「空性」則純依不生不滅法、法身、如來藏識而顯現而建立名相;更重要者,若有一法具足空性,必定也同時具足有性!有性、空性必定同時並存顯現於一法,這一法即是不生不滅法,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法界、本際、法身、無生、常住、涅槃、本心…etc. 。
稍微詳細一點來說,「空性」的話,指的是這一個眾生各各皆有的如來藏法身佛,在五蘊十八界當中,您遍尋不著祂。五蘊一一蘊、十二處一一處、十八界一一界,這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法都有它在世俗言說上之體性或體相,譬如我們說,色蘊以變礙為自相,受蘊以領納為自相,想蘊以取像為自相,行蘊以造作為自相,識蘊以了別為自相。這一切蘊處界生滅法,都有它世俗上的功能邊際,都有它可以在這一個現象界當中,被我們所了知的七轉識與心所有法這樣子的一個運行相,乃至物質色法的有長有短有變化有質礙的一個相貌。但是,如來藏既沒有五蘊一一蘊於六塵境界運作中必定具足的變礙、領受、乃至了別相,祂也不像十八界中前五識對於前五塵有所攀緣了知分別,乃至不像意識對於前六塵有祂的分析思惟憶念了知分別,更不像意根有祂的恆審思量性、作主決定了知分別!換句話說,您在生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不管是在這一個依他起性的「生滅法」,或是眾生因於顛倒執著而產生的遍計執性法,所謂的「生滅相」上面,您都找不到這一個法身佛如來藏!因為遍尋不著,卻又要讓凡夫愚人相似彷彿體會於萬一,故於生滅現象界當中方便施設,勉強舉例,於是便說這個圓成實性心、不生不滅法,祂猶如虛空。因為就一般凡夫來說的話,虛空好像能夠遍入一切物質色法,無所障礙;虛空亦不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生滅法所得動搖或改變;虛空它又是亙古恆存,火燒不著,水淹不及,無形無相無來無去,一切世間有情無情生滅萬物又皆依它而住,可見虛空即是經論所說之不生不滅法身…etc. !可是,不管世間愚人凡夫再怎麼穿鑿臆想,「猶如虛空」四字,畢竟只是佛法經論裡面的方便施設,絕非意味虛空就等於法身佛、如來藏、不生不滅法。因為虛空、虛空相,終究還是必須依於生滅色法先有而後方得施設建立;不生不滅、具足空性與有性的法身,卻是不待因緣、本自存在,斯名自在!
舉例來講,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隨順世俗而說有虛空,然而,這個虛空概念或名相,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是如何而有這樣一個對虛空的了知與分別的呢?我們無妨拿一支吸管為例來探討一下:一支吸管,它中間的部分必定是空的,它中間必定要有虛空,因為如果這支吸管中間不是空的,沒有虛空,我們或許可能叫它(實心)塑膠桿,或許可能稱呼它(實心)塑膠棒,可是,卻絕不可能叫它吸管。再舉一個例子,假設眼前有一個鋼杯,這個鋼杯如果它的裡面不是空的,有可以裝水裝湯的空間,反而是實心的,那我們當然從頭到尾就都不可能會叫它是鋼杯,頂多稱呼它是鋼塊或鐵塊罷了!
進一步來說,這個吸管裡面的虛空,它只是純粹一個增上建立的名詞,實際上這一個虛空,還是要屬於這個吸管所有,絕非外於吸管而可說有此長筒狀虛空存在!換句話說,整支吸管中間的虛空相,本是依於吸管的塑膠管壁部分圍繞成為環圈筒狀,而這環圈筒狀塑膠片中間空無一物(這裡不談空氣),是一個長筒狀虛空,所以我們才會稱呼這支東西是吸管。吸管或再舉鋼杯為例,是依於吸管或鋼杯這樣的塑膠或鋼鐵材質圍繞起來成為圈狀、環形而它們的中間是空的(鋼杯當然還要有底),是所謂的虛空,所以才能夠用來吸啜飲料、裝水盛水,也才能成就它們被稱呼為吸管或是鋼杯。換句話說,離開吸管或是鋼杯這些有大小方所、有變礙形狀的物質色法,您必定看不到吸管或鋼杯裡面的筒狀虛空,您也必定不可能稱呼它們是吸管或鋼杯,它們也不可能有吸管或鋼杯的功能作用。
除了上面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可舉的諸多物質色法外,我們無妨再引用與《大乘起信論》一樣,由真正的大乘菩薩所寫造,而它的內容也被〈正覺總持咒〉援引而成為核心偈句的《百法明門論》,來進一步說明此中關於虛空更深一層義理。
〈正覺總持咒〉引《百法明門論》言:「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這五句偈依序在指稱八識心王、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法。
在六種無為法當中,有一個就是虛空無為,這個虛空無為,正如真如無為一樣,它所指稱的其實都是如來藏第八識的無漏無為真如性。以這個真如性在生滅現象界中可以依於前四位諸法而顯現、變現,而被我們定慧等持如實證知或不離文字思惟而相似理解,於是菩薩就施設方便,以「虛空無為」一詞,來指稱這個「具足空性與有性的真實心」的無漏無為性或空性,此亦即六祖開悟偈五句中之前四句「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亦即《心經》所說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有時乾脆簡稱祂「猶如虛空」——能容萬法,垢淨不染,無可動搖,遍處皆在,不可毀壞。然而,菩薩千萬莫忘了,「猶如虛空」其實就是絕不等於虛空,譬如一個人長得「猶如猩猩」正代表他絕不是猩猩!
另外,前面也說過,不生不滅法或圓成實性心,必定同時具足空性與有性,甚至我們還可以說,空性本是有性的空性,有性本是空性的有性,空有不二,唯一真心。這個虛空無為或真如無為所指稱的第八識,祂不僅具足猶如虛空之空性,祂更同時具足能生萬法之有性。祂不像祂所出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滅法,或者說,祂不像祂所出生的百法當中的其餘九十九種依他起性乃至遍計執性法,有動有轉,生滅不住;祂具足無漏無為,無有一法能到,斯即涅槃不動本際!祂又具足無漏有為,能出生萬法,為十法界輪迴解脫所依!
《楞伽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釋尊告訴我們,七轉識與蘊處界其餘諸法,皆如生滅海浪,由此不生不滅之常住藏識大海所出生。既然皆由此藏識大海所出生,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一些被出生的蘊處界法就等於第八識,否則,如果海浪就等於大海的話,海浪平息的時候,譬如二乘定性聲聞人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證入無餘涅槃時,生滅滅盡,海浪都息,那豈不是要說這個《楞伽經》所說的常住藏識海,也要隨著海浪止息而同時斷滅了?
總結來說,世親菩薩依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諸多法義名相而濃縮寫就的《百法明門論》,當中依於一切諸法皆由第八識所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而排列之五位百法,它所演述的真實義理,歸根結柢還是以首位「一切最勝故」中,具足有性與空性的第八識、藏識為根本而立論而演說。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祝願各位菩薩:學法無礙、色身康泰!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