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02 13:00:00|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如來藏如如而三身映現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989-a12_13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130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如來藏如如而三身映現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今天來跟大家講解《起信論講記》的第四輯,我們現在講的內容在第38頁的附近。

       我們上次講到諸佛發起了種種不思議業、種種自在的差別作用。先談這個不思議業的部分,我們上次有講到了,就是 平實導師在書中有寫到的這些幾樣內容。我們上次講到了九地的四無礙法,四無礙法也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跟樂說無礙,或是叫辯無礙。這個就是說:九地菩薩有這個能力在,所以對於每一個佛法,他就能針對它的名相義理,用最適當的方式跟眾生解說清楚,並且在解說的過程中,他不會有生起任何的疲憊,並且也能夠讓眾生心悅誠服的信受這個道理,這個是九地的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那麼到十地去,有大法智雲,這個部分我們也只能夠按照 平實導師的說,基本上就是十地菩薩總結了前面九地的智慧,可以緣真如而於前面的九地的各項功德更深入,而於諸法能夠得到智慧,生起大法智雲。

       接下來談到的四種涅槃,這也是 佛具足了四種的涅槃。無餘依涅槃:我們講到無餘依涅槃,談到了最鮮明的代表就是在這個二乘解脫道裡面,當成就阿羅漢果之後,如果沒有定力的話,那麼他就是等到捨壽的時候入無餘涅槃;如果他具足定力的話,那麼他在他的當生可以隨著他的意思,在當下可以選擇入無餘涅槃;所以無餘涅槃一個鮮明的代表,就是阿羅漢所入的涅槃的境界。那麼,有餘依涅槃,就是他證了阿羅漢之後,他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那個狀況,叫作有餘依涅槃。為什麼他有餘呢?因為在一個阿羅漢他還沒有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即便他已經到達了解脫的極果了,可是他畢竟都還會受限於那一世的色身的狀況,所以在他還沒入無餘涅槃之前,色身如果有任何的苦痛,他還是必須要能夠忍受的;所以這個狀況,我們把它叫作有餘涅槃。第三個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就是在大乘法裡面才會有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證得,要從我們證如來藏、證真如心開始,知道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總相,也就是知道祂一個大致的相貌;那接下來當然是隨著修學的進展,我們接下來又會從種種的不同的相貌,去了知祂是如何的有祂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跟涅槃性,這個就是別相智;乃至於說到了初地的智慧更加的增上,好!那這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就是佛地的成就,祂既具有無餘涅槃的這些解脫的這個特質。換句話說,祂已經能夠展現阿羅漢的這個無餘涅槃,可是祂實際上,因為阿羅漢在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其實他在入無餘涅槃之前,他其實只有解脫了他的現行,換句話說,對於許多的煩惱習氣,他只是不現行而已;可是 佛陀的這個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之後,對於所有一切的種子都已經究竟清淨了。所以雖然說 佛陀所能夠展現的無餘涅槃,表面上看起來跟阿羅漢的無餘涅槃無有二致,可是實際上我們知道,正因為習氣種子的完全清淨,所以 佛陀的這個無餘涅槃是遠遠遠遠勝過於阿羅漢的無餘涅槃的境界的。而這個無住處涅槃,就是一方面祂能夠展現無餘涅槃的大解脫的境界,可是另外一邊又能夠跟眾生相應,起了種種利益眾生的這些心識的作用,這個部分就叫無住處涅槃。這個部分,當然我們也只能夠按照 平實導師的開示以及經文中有限的描述,來稍微跟大家講。

       最後當然講到佛地的時候發起了四智圓明,也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比方說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它一個展現的部分,我們就可以用 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來稍微跟大家說。比方說,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裡面,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對於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他所能夠信解的範圍,他的欲樂的範圍是什麼?然後一切眾生他過去的業報,作過了什麼業報?他的宿命如何?他將來按照現在的狀況來看,將來他如何死?又要再接下來生在何道?對於這些事情,佛都是直接以祂的妙觀察智,直接就能夠瞭解眾生的百千萬億的無量差別;那麼這些差別了知之後,佛又能夠根據每一個眾生的根器,施設最符合他目前境界的一些接引的方式。所以這個部分就是,透過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兩個的智慧的力量之後,然後針對每一位眾生,都施設最好的說法跟最好的接引的方式。這個就是我們從這個方面稍微給大家看一下說:四智圓明所帶來的不可思議的這些作用。當然,佛本身所有一切,我們所想像到的神通的境界,當然都沒有辦法跟佛地的大神通境界來比;這個也就是我們最後一種講到的不可思議的這個作用。所以回過頭來,這些種種的在佛地的不可思議的差別作用,其實都是在因地的時候,菩薩在因地的時候自度度人,一路長劫修行所累積、所成就而來的。那麼這些不可思議的、這些種種差別作用,它在運轉的時候,在佛地運轉的時候,都是直接透過如來藏、真如心來運轉,所以才說祂是自在,種種的自在差別運轉。用自在這兩個字,而不像我們一般人要透過七轉識,努力地去作一些事情,才能夠有一些作用出來。

       好,那麼接下來說,談到了是說「周遍法界與真如等」,這個談到了周遍法界與真如等,談到了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所謂的「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這些不可思議的、自在的差別作用,實際上是周遍法界的。那這個部分呢,這個法界就不再只是我們一己眾生的蘊處界而已,實際上 佛在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的時候,等一下下一段大家就可以看到,這個法界所函蓋的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所以 佛這個能力真的是不可思議。因為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一切的眾生普皆攝受,那你要能夠對這些眾生都起了這些不可思議、種種自在差別作用,真的是以我們現在來說很難想像,而這些所有的不可思議的妙自在的作用,所有一切卻都是從佛地的真如來直接運作;所以說,這一些作用的這個功德性來講的話,它與真如是完全一樣的事情。那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的話,這也表示著:佛地所發起的這些種種不可思議的妙自在的功德,本來就已經含藏在真如裡面。那也就是這表示著,就是說,每一個眾生,其實在每一個眾生的真如裡面,本來就含藏了這些不可思議的、種種自在的功德,只是我們因為無明的遮障,沒有辦法像 佛直接去運作它,所以真如才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如來藏。因為在真如裡面,就含藏了將來成佛的時候,如來的種種妙功德性,等著我們地地修行來去達到。好!那這個種種的差別作用,還是一樣,真如在顯現這些功德性的時候,從來都沒有任何的分別相,所以當然也沒有用相可得,因為就是沒有分別啊!既然沒有分別,當然就沒有作用的相可得,那麼 馬鳴菩薩說:「何以故呢?因為一切如來唯是法身。」法身指的就是如來藏,就是祂的真如。

       好,接下來說「第一義諦無有世諦的境界作用」。第一義諦這四個字,談到了就是關於如來藏,關於真如的種種性相的描述。那麼這些第一義諦既然談到是真如的事情,當然就跟我們世間法上所了知的一切都不一樣。比方說,在世間法上我們說,這個經文裡面講到的世諦,就是世間的種種大家所共同了知的真理,包含蘊處界的這些狀況,包含說,我們一切所覺知的世間的道理,這些世間道理都有它的境界,也都有它的作用。可是這些世間道理的境界、作用,我們從前面一路講過來,應該都會很清楚說,這些世間的道理都有境界相、都有作用相,而這些境界相跟作用相,其顯跟其知都是由我們的妄心—七轉識—來運作的。所以像這樣來說的話,當然就是說,這些世諦的境界作用的話,沒有辦法來套用在真如—如來藏—的這些上面,所以我們才說第一義諦絕對沒有世諦的境界作用。但第一義諦雖然說離開了世諦境界作用的種種一切的分別相,但是會隨著眾生的見聞等故,而有種種的不同。那這個部分,我們說怎麼「隨眾生的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不同」呢?這個我們等一下馬上就會看到。

       我們接著再往下,好!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第39頁的內容,這個部分一樣,我們先把經文唸一次:【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大乘起信論》卷1)好,這裡跟大家說,這個作用有二,什麼作用呢?作用主要講的就是前面的經文所談到的,就是佛地依於真如—如來藏—所發起種種的功德妙用,但隨眾生的見聞等故,而有種種的作用不同,隨眾生的見聞然後就起了。最主要這裡用兩個方式來說明,有兩種的這個作用不同;當然我們說實際上有無量的妙用,但是這裡就用這兩種方式來跟大家說明,一種叫作分別事識,一種叫作依業識。

       那麼依分別事識,分別事識其實側重的就是指的是我們的意識心;業識側重的就是我們的末那識,也就是第七識;所以在佛地的時候,依分別事識跟依業識,都能夠直接的運作,跟眾生的心相應,起了不同的作用。那麼依分別事識所起的叫作化身或者應化身;依業識所起的叫作報身。那麼對於說這種這個不同的身的狀況,我們約略來跟大家說,我們說在佛地的境界來講,當然就是法身,如果法身的本身來講,指的就是真如,那麼這個法身的部分,是諸如來本身自己所證的真實的清淨法界。這個真如,也是之後其他的一切的所謂的不同的報身跟應化身,乃至於一切法的平等所依之處;這個真如當然是離一切相寂靜,但是同時可以顯現無邊際的真常的功德。至於祂顯現出來的這個部分,在這個身的這個大分類部分,我們說第一種叫作應化身,這個應化身我們剛才看到的,佛是依這個分別事識。所以這個應化身所對應的對象,所對應的佛地的四智的對象,就是由佛地的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兩者並起,所以可以現起無量種類的化身。這個化身最主要是為了誰而化現的呢?是為了所有還沒入地的菩薩們,以及為了聲聞、緣覺的修行人,以及一切的凡夫眾生而化現。那這個化現為什麼談到是分別事識,其實它有一個環節,就是因應稱量眾生的根基利鈍,然後予以權宜施教,或者要現起神通、或者要說法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因此而得到了利樂。所以像這個部分,就是要由佛地的妙觀察智的部分,主要由這個部分來主導,所以才說,我們說應化身的部分,主要是由分別事識。

       那另外一部分就是依於業識,那這個部分我們剛才說是側重於佛地的這個平等性智,也就是第七識的末那識所發起的這個平等性智。這個平等性智所變現的部分,最主要是要變現、要示現的這個報身,是要示現給諸地的菩薩,也就是諸佛如來由於平等性智所現起的微妙清淨的這個報身。那這個報身,實際上是同樣要配合著純淨無瑕的這個報土,為十地的諸菩薩眾現起神通,讓十地的諸菩薩能夠隨從 佛學,解決一切學佛的疑網,這個就是我們說依於業識,所發起的他受用的報身。

       那當然有另外一個自受用的這個報身呢,這個就是佛地的大圓鏡智所現起的莊嚴報身,這個莊嚴報身,是唯 佛與 佛才能夠見到的,這是 佛自己受用的報身。所以對於這個經文裡面所說到的這個報身來說的話,所謂依業識的報身,講的其實就是所謂的他受用的報身;因為這裡面這一段經文強調的,就是諸佛從因地開始修行,然後為了利益眾生,乃至於成佛之後繼續由真如心去發起妙用,所以才特別強調他受用的報身。那這個部分的報身,當然就是說隨著菩薩的修行,能夠看到的報身也不一樣;不過這些報身都有一個特性,就是「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也就是這個報身,所住的這個境界「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這個部分,可以比方說,用《阿彌陀經》裡面所形容的極樂世界的諸般勝妙狀況來加以揣測,這些所有的功德都是諸地菩薩累劫修行而得來的,所有的這些報身跟化身,都是由真如化現,真如在這一切的過程中,卻始終都不起見聞覺知,所以我們說這個是妙用。

       平實導師也跟我們提到了,說諸佛所成就的報身跟應化身,祂所度化的世界的大小。那麼從我們的這個世界來看,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說是一個小世界,那麼一千個小世界形成了中世界,一千個中世界形成一個大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才形成了一個諸佛的報身所住持的範圍。這也就是 平實導師在書上跟我們講的,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報身佛所住持的世界,這個報身佛的名字就是叫盧舍那佛。那有談到說:「一花一如來,一葉一世界。」談到的就是盧舍那佛端坐在三千大千世界所環繞的蓮花台上,這個蓮花台有千瓣的蓮葉,每一葉都是一個大千世界。然後每一個大千世界,都會從報身佛 盧舍那佛裡面所化現出的一尊 釋迦牟尼佛來住持;並且在這個一葉的這個大千世界裡面,所住持的一尊應化身的 釋迦牟尼佛,又再度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一一為眾生的需求去變化出百千萬億的這個應化身的 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在兩千五百年以前,所見到的那一位 釋迦牟尼佛,其實祂也就是那一葉蓮瓣的大千世界裡面的其中一個小世界所顯現的 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

       那由這裡就可以知道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的 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在,祂的變化是不是無量無邊無際呢?那再來就是說,佛的這種度眾的這個部分,因為菩薩地的慈悲心行,所以也從來不會有斷絕。所以這個表示說,在我們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一切佛的百千萬億的化身也都從來都不會斷絕,這個也是 佛的應化身不可思議的功德。那麼所有的這些東西,當然我們在因地是很難想像的事情,我們最好的就是先信受佛語;但是所有這些功德,全部都要緣於我們證悟如來藏開始;從證悟如來藏開始,才有機會地地的轉進,然後成佛。所以勉勵大家加緊的修行,有一天你也能夠證悟如來藏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共相怨害喻--陀羅尼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如來藏任運而德用周遍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