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987-a12_128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128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如來藏不動而真實了知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講《起信論講記》裡面的內容,我們現在講的大致上的頁次是在《起信論講記》第四輯的第28頁的附近。
我們談到說「若心有動,則……,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那這幾句話的解釋就是:非寂靜當然就是有變異,因為祂會有動就有變異。然而心為什麼會動呢?就是因為境界而動,那境界對於心來講就是一種緣;所以這也就是說,心是因為緣而會動,所以心不自在,因為緣變化的時候,心也就跟著會動,所以是不自在。
那麼真正的不動呢?我們如果用二乘法裡面談到的,常常談到三法印來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三個法印來說的話,最後一個法印--涅槃寂靜-的這個法印,談到的就是如何的不動;而這個涅槃寂靜,實際上跟馬鳴菩薩講的真如不動的這個狀況是完全一樣的狀況。又譬如說,在大乘法裡面有提到的四種涅槃,比方說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跟無住處涅槃,這個談到的「涅槃」的這個字眼呢,講到的也都是跟我們剛才看到的涅槃寂靜是一樣的意思,那也都是描述真如心,如何不動的狀況。
不過這一些不動的狀況,卻不是我們剛才在前一集裡面,所舉出的各式各樣的誤解所猜測到的這些不動的狀況。真正不動的狀況,必須要對於涅槃是如何寂靜要有所掌握;那麼要有所掌握,最佳的入手方式可以提供給大家的就是,去好好去看看《阿含經》裡面的涅槃的義理。那你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就是《阿含經》所講到的涅槃,是如何的寂靜呢?這個部分寂靜的這個狀況,跟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無餘涅槃是完全一樣的;跟大乘佛法裡面講的有餘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跟無住處涅槃,這些寂靜的狀況也都是一樣的。所以呢,你可以從阿含裡面所開示的簡單的經文裡面,想辦法先把什麼樣叫作涅槃寂靜,這些狀況先把它記在心裡;然後用這個知見來告訴你,哪些世間人所誤會的狀況並不屬於涅槃寂靜,這樣的狀況是比較容易入手的。
好,接下來我們繼續看「若心有動,則……,由是具起過於恆沙虛妄雜染」。這個就是因為心會動了,就是因為不自在。可是心動,無始劫以來成了一個習慣之後,那在動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開始去分別,什麼叫作「我」?而什麼又叫作相對於「我」的其他一切的境界叫作「我所」;那麼有了我跟我所的分別之後,接下來,又會接著對於所有一切我所的境界來開始分別。那麼對於我所境界的分別之後,接下來就必然會漸次地現起了愛樂分別;有了愛樂分別之後,就會執一切為實,因此而輪轉生死。這個道理如果回溯源頭的話,完全就是因為我們依照著妄心,而開始不覺真如的狀況,然後心動了;然後無始劫以來,心動的結果就造成了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轉生死。那到底如何是不動呢?剛才跟大家建議過了,大家可以先從《阿含經》的經文裡面去體會到什麼叫作涅槃寂靜,那從這裡呢,來幫大家建立基礎的知見。
好,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我們現在看到的經文是在講記第四輯的第21頁,我們還是一樣,先把經文唸一次。「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大乘起信論》卷1)
好,這一段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對於「心性無動,即立真實了知義。」這個部分講的就是說,因為真如祂才叫作真實的了知。為什麼呢?我們先讓大家回溯一下。對於一切的妄心來說,一切妄心的這些起念來說的話,我們可以說念念都是受制於無明的影響;那特別是說,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可以說念念都受制於這個煩惱。那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會在《地藏經》裡面看到說:「凡夫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為什麼起心動念無非是業?那就是因為起心動念,念念都是立基於煩惱;所以念念都受了煩惱的遮障,念念都是受到了無明的障覆。可是呢,真如心就不一樣了。因為真如心無始劫以來,根本就不跟無明相應,所以對於一切境界來說的話,既然不會受無明的干擾的話,所以對於一切境界,當然是如實的了知。
以這個來說,我們就回應大家,之前跟大家講過,有一些人往往覺得說覺性——他們自己所以為的覺性,所謂對境界如實了知的一念心,把它當作是覺性的內容;實際上我們要說,這一個不管我們現在如何想像,對於眼前境界的這個了知,那都是叫作妄心的了知。因為這一念心實際上就是我們妄心在運作的相狀,而妄心在運作的時候,實際上是充滿了煩惱、充滿了無明;這個跟真如的真實了知有著天差地別。所以各位千萬不要再疑,不要再把覺性把它解釋成說:「對眼前境界的如實了知,不帶成見。」這個是一個錯誤的解釋。只有真如對於境界不與無明相應而真實了知,這樣子的一個性,才能夠說跟覺性能夠連成一氣;實際上覺性真正的解釋,就是所謂的「佛性」。但是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在這裡進一步來跟大家說,《起信論》的後面還會對這個部分有所解釋。
再過來,我們再看看這個真實了知,真如的這個「真」,對於這個一切境界的真實了知;包含說三界唯心的一切的道理、包含眾生在三界輪迴的一切的狀況、包含眾生在三時修行的一切功德相、包含在三乘成就的所有的一切的成就,那這一些狀況,全部都是真如心會真實了知的。那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說,這些裡面包含了「過於恆沙的清淨功德相」。因為剛才我們舉的,所謂的三界唯心、三世輪迴、三時修行、三乘成就等等,所有的一切,所牽涉到的這些功德相呢,其實就是有無量無數的功德相,所以才說過於恆沙。那另外一方面,各位要注意到的就是說,這裡既然講過於恆沙了,所以這也表示說,佛道的修行確實要經過非常非常長的時間,也就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就;以此才說佛的功德也是一樣,具足的功德過於恆沙,那麼佛的這個境界是遠遠、遠遠超過世間所知道的阿羅漢的境界的。
再過來,我們再看看馬鳴菩薩說:「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那這個有兩種的這個部分都可以融通。第一個講法就是說,妄心的本質就是追逐境界、執著境界,所以妄心永遠都是往外求;那既然是永遠都是外求的話,妄心的本性一定是於內法不足,就是因為這樣才要不斷的外求。所以妄心並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真如實相心。我們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說,求悟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好好地依照馬鳴菩薩所講的不動、不見等等的這些義理,然後反而去追逐其他的境界的話,那麼這樣子的話,你要證悟就很難;這也就是說,你於如來藏的內法極難以證悟通達,所以這個兩種的解釋都可以。當然什麼叫作不動、不見呢?這個部分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就是對於各位最好的安排,就是不要起慢心、不要隨便去解釋經文,然後建議大家最好詳實地依據平實導師的開示,並且能夠參加共修來上課,讓親教師仔細地幫你講解這裡面的內容,建立正確的知見。如果您沒有辦法前來上課的話,那就是建議大家從《阿含經》裡面所開示的涅槃寂靜的道理;然後你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這個道理乃至於說到大乘佛法裡面談到的真如佛性,也一樣是符合阿含所說的涅槃寂靜的道理。這樣子的話,你就不會再去走偏差的路。
好,那接下來馬鳴菩薩說:「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確實如此啊!因為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就是說我們看到了,不管是這個所有的、一切的三界的狀況,乃至於說凡夫眾生的輪迴的狀況、修行的狀況等等,那這些狀況,所有一切的狀況,其實都是我們的這個真如的功德性所函蓋。實際上呢,你甚至可以更簡單的說,正是因為真如有這些功德性,所以才會現起了八識心王的所有一切的作用;那由八識心王一切作用,人才能夠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境界有所了知跟相應。所以從這裡來看,所有一切的人除了八識心王之外,沒有再其他的心了;那麼這個八識心王又全部匯歸真如一心的自性。所以才說真如具有無邊的功德,而這無邊的功德,全部都是真如的自性;沒有其他的,沒有剩下有哪一個法是落在真如之外的。這也就是在大乘佛法裡面,這個部分難信難解的原因,因為都是跟你講說哪一些方向,祂是如何的不動、不見等等,但是不直接跟你講祂是什麼,而是要讓你依據這個善知識的開示之後,自己好好地去參究才能夠生起功德受用。所以這個部分,往往因為祂這樣子難信難解,也有許多人乾脆就說:「唉呀!這個大乘的,比方說真如法就是不可說,說之即不中。」等等;那這些,甚至有人說:「大乘佛法裡面講到的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其實這些都是天大的錯誤,如果說祂是不可知不可證的話,請問留下來這麼多的禪宗的祖師公案,都在講些什麼呢?那麼這些祖師,難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確實的開悟明心證到了真如嗎?所以這個真如,這件事情並不是說不可知不可證的,只是說祂的道理以及祂的觀行,都是往往是非常的深入,又非常的勝妙,所以說需要善知識的開示跟引導,這樣你才有辦法順利的開悟明心乃至於見性。所以這個觀念請大家要了知。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最後說:「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請大家來看看,這個部分是說真如滿足於這麼多、這麼多的諸佛之法。那諸佛之法,其實我們可以說,諸佛之法就是菩薩們在因地證悟了如來藏之後,轉依如來藏的各樣各式的特性之後,然後在地地的修行中,逐步地發起許許多多的功德。那麼所謂的這個轉依呢,可以用四個方向來說明,這個就是我們談到的,大乘法裡面談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字把它拆開來變成四項,就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跟涅槃性。
「本來性」就是指說我們所證到的這個真如,祂本來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如此,無始劫以後也是如此。在「自性」的方面,就是說我們證悟之後才會瞭解到說,真如確實有祂的自性在的;也就是說,祂有祂的性質,而不是像一般有一些人,凡是看到自性這兩個字往往就避之唯恐不及,就說:只要提到自性這兩個字,就叫作自性見。其實不是,因為所謂的自性見講到的是:把世間妄心的種種的性質,把祂當作恆常真實的存在,那才叫自性見。而對於真如來說的話,只要您詳實地依照馬鳴菩薩所開示的這一些的狀況,比方說:無有見聞覺知、無有分別相、純然不動的這些性質,能夠確實掌握的話,您就知道這個所謂的真如的自性,絕對不同於世間一切法,您所看到的自性,而這個是真如的自性性。「清淨性」就是表示說,祂無始劫以來不與煩惱無明相應,所以相對於七轉識來說,祂有祂的清淨性在;這個是每一個證悟的菩薩,現前就可以觀察到祂的清淨性。那「涅槃性」最後就是說,涅槃就是函蓋了大解脫的意涵,所以表示說真如從無始以來,祂就是已經是如如的解脫;所以我們在二乘法裡面求解脫,乃至於在大乘法裡面求大解脫,其實解脫了半天,都是讓我們的七轉識轉依如來藏之後,慢慢的清淨去修行,而如來藏的本身,祂本來就是涅槃性。
好,那麼接下來說「不可思議」,為什麼諸佛之法會不可思議呢?比方說諸佛依於清淨法界,就是真如的這個體性所發起的四智圓明這個四項智慧,也就是我們常常說成佛的時候所發起的大圓境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有了這個四項智慧之後,就依序出生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狀況。比方說,在後面的章節裡面還會提到說,佛所現起的報身的這個狀況,這個報身的狀況,既有依於大圓境智而生起,也有依於平等性智而生起,甚至也有依於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所生起的種種不同的應化身。那麼這一些所生起的身,祂的功德無量,並且會因應眾生的需求而變現,所以這些的部分,都是我們凡夫的眾生很難思議的事情。
又比方說佛陀所具有的十力,比方說處非處智力,或者是對於眾生一切的根的智力的了知,或者對於一切的智處道的了知;那這些的了知十個力量都完全奠基於這個四項的智慧,才會發起於這個十力。所以佛有許許多多的功德,是我們凡夫眾生很難去想像、很難思議的,是故說不可思議。這裡當然也要提醒大家,就是說,正因為佛具有這麼多、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佛陀就跟阿羅漢一樣。實際上我們只能夠說,佛也是其中的一個阿羅漢,因為就二乘解脫的境界來講,二乘所證到的無餘涅槃,佛一樣可以證得,所以說佛是阿羅漢之一,但是阿羅漢並不是佛。從我們兩千五百年的釋迦世尊之後,接下來下生的,在經文中的記載,也只有彌勒尊佛,所以從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之間,沒有其他的任何一個成佛了;所以您在外面如果聽到說,某某人號稱宣稱他成佛的話,那您可以直接根據佛所留下來的經典,就可以證實這個人都是在騙人的,因為從釋迦牟尼佛之後,下面的一尊佛只有彌勒佛。
那最後談到的非一非異的這些諸佛之法。因為我們說,一切一切的凡夫之法,一切三界的一切法,其實都是我們的如來藏所變現的。那這些法呢,一直到我們成佛了之後,發起無量無邊的功德之後,這些功德有哪一個不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呢?當然全部都是攝歸於如來藏。所以我們說,這一些無量無邊的功德,跟我們說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來說的話呢,祂從來都沒有哪一項功德是異於、是外於如來藏,而去說有這些功德在,所以說非異。但是非一呢?就是這一些功德,其實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所以說這些功德,卻不能說祂就是如來藏的本身;正如同我們跟大家說,如來藏具足了一切功德,能夠顯現一切的功德相,可是一切的功德相,又不能說它就完全是如來藏,所以這裡面每一個法,你都可以用非一非異的方式來描述,說一一的法跟如來藏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每一個法它都是如來藏所生,所以它不異於如來藏,可是你不能說這個法就是如來藏,所以它也是非一。
至於其他的部分的話,我們就留到下一次的講次再繼續跟大家說。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