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00-a12_02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26集~由 正德老師開示:心真如是大乘法門體 (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今天要來為大家繼續說明,禪師如何隱覆密意,而為人指出方向,讓學人悟入,而能夠讓學人隨順,不落在語言文字的妄念上。
現代的禪師會怎麼回答呢?如果有人問現代真悟禪師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如何是諸佛法身?」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會答:「果皮兩三片。」假如能夠知道真悟禪師善知識說的:「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隨順的當下,不墮在語言文字的妄念中,就能夠悟入那個無能說、所說的真如心。」馬鳴菩薩這麼說。而在正覺已經悟入真如心的四百多位菩薩都知道所說的是什麼。
假如不能隨順悟入的話,聽到了禪師善知識所說的:「東山水上行、果皮兩三片。」學人的意識覺知心,會記著禪師曾說過的話,記著不忘就是一個念,這句話、這個念經常出現在意識覺知心中,就是所念;能記著不忘的意識心就是能念。如果經常在意識心中疑著、參著,哪一天口中唸出個東山水上行或者果皮兩三片,突然在語言文字妄念不出現的當時,相應到有個從來沒有能念、所念的心,就這樣隨順悟入了。所悟入的真如心,必定符合 馬鳴菩薩所說的:【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的法相。(《大乘起信論》卷1)
雖然這個心是無相的,但只要具備了般若正知正見,經由善知識的指引,卻能夠讓學人如實的悟入。學人若沒有具備般若的正知正見,佛菩薩或者善知識再怎麼努力地指引學人,卻只能像丈二金剛般的摸不著頭緒,搞不清楚狀況。就像念佛人最嚮往的一行三昧,在經中 佛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大寶積經》卷116)
在經中說法界一相,也就是我們說的唯一法界真如心祂的相貌。我們如果熏習般若能夠知道祂就是只有一個真如法相,祂是無相的、離於語言道的、離見聞覺知的,而能夠開悟以後,繫於這樣的這種真如法相,能夠緣於法界的這種真如法相,這叫作一行三昧。
可是要能到達一行三昧的前提,這當然就是開悟;要能開悟的前提,佛陀說,一定要先聽聞般若波羅蜜,最重要的就是要如說修學。也就是說,聽聞到的般若的意涵,原來就是有一個真心如來藏出生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而真心是真實的,表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是虛妄不實的。虛妄不實的道理,就是表示它會生會滅,不能常住,但是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跟這個如來藏,又從來沒有離開過,又是如來藏所含攝,又永遠是住於這個如來藏中;然後由如來藏出生,然後壞滅以後,這些種子功能回歸到如來藏中,再繼續到下一世去出生另一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聽聞到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要斷除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錯誤的我見、我執。這個我見不斷除,當然就沒有辦法認知到那個真心的相貌;就沒有辦法認知到正確的佛法義理是什麼;就沒有辦法入於佛法精髓般若空中,那永遠落在無常空、現象空,或者說永遠落在常見、斷見中,更不要說開悟了。
所以如說修學的意思,就是聽聞般若波羅蜜的前提,要先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正修學,要具足前面這五個基礎以後,你才有辦法讓自己能夠修學般若。具足前面的福德以後,然後來修學般若智慧,降伏了自己的煩惱、性障,以及讓自己在大乘法中的信根圓滿;讓這個善根能夠滋養自己,進而修學更多的福德;讓自己親近善知識,護持正法,而有機會入於七住位不退。當然入於七住位不退,實證了如來藏,就能夠法界一相,繫緣法界,這樣的一行三昧,時時在心中現前觀察、領受。所以如果沒有這樣的修學,沒有這樣的正知正見,那麼佛菩薩的指引,永遠讓一般人以為,根本就是在語言上面說戲論而已;不知道佛菩薩在告訴學人說,要找那個沒有能念、所念的。
那我們來藉《金剛經》佛陀所說的話,再來說一下這個義理。《金剛經》中 佛陀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在《金剛經》中 佛陀說:「須菩提!你不要以為自心如來起這個念頭說,祂要說什麼法,祂要說哪些語言文字的法,不要起這樣的念頭。為什麼呢?假如有人說,這個自心如來,說有哪些文字語言這些佛法,那就是在謗佛;因為佛陀一直在為我們解說自心如來離於語言文字,這樣殊勝的妙法;不能瞭解佛陀在為大眾之處;不能瞭解佛陀為大眾指出離於語言文字、無能說所說的這樣一個勝妙佛法。」佛陀說:「所謂說法,就是真正說法的這位自心如來,祂並沒有說出任何語言文字,因為祂無能說、所說,這才叫說法。」所以 佛陀藉言說顯示自心如來時,正是如 馬鳴菩薩在論中說的「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而悟入真如心以後,總是要能夠體驗這個心到底如何?與虛妄我意識覺知心一樣,或者不一樣?哪裡不一樣?有哪些功德可以受用?
所以 馬鳴菩薩接著說:【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大乘起信論》卷1)
真如心體本身是不與語言文字相應的,而且不是語言文字說明所能得到的境界,或者意識思惟的境界。雖然如此,為了讓學人驗證、體悟、明瞭,還是要依於言說,建立真如心體的差別體性。真如心體與虛妄的五蘊法,最大的差別體性有二種:第一個就是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由這個真實空顯示真如心的真實體,究竟遠離不實之相,要完全沒有不真實的法相存在,才能叫作真實空。究竟遠離就是表示,祂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生過這個不實之相,表示一定要能區別出不真實的法相到底有哪些呢?為什麼祂要究竟遠離這不真實的法相?有哪些祂是究竟遠離的?只要是屬於不真實的法,就不可能轉變為真實;如果說不真實的法,能夠轉變為真實,那麼就不應該有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這樣的文字建立。究竟遠離的意思,就是從因地到果地一向遠離,永遠不會改變。
假如有人主張意識覺知心,在一念不生離念靈知而不分別五塵的狀態下就是真如、就是空性,這樣的主張很明顯地,把有生有滅與煩惱相應,乃至能思惟,能生起智慧,去惡修善,卻是緣起性空,屬於不真實法的意識心,要將祂轉變為真實法相,這就不符合 馬鳴菩薩所說的究竟遠離不實之相的條件;因為祂在前面祂是不真實的,最後才被改變。那麼既然是有轉變的過程,就不能稱為究竟遠離,因為終究祂還是不真實的。而且意識心就算能夠一念不生離念靈知,終究是有生有滅的法,那正是不實之相;因為會壞、會滅。一念不生離念靈知,祂是透過定法修學而得到的,假如說修定的因緣散壞了,沒有辦法有打坐的因緣長養定法(世俗的事物散亂了得要去處理),意識心就沒有辦法住在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中啊!這個不就是壞滅了嗎?意識心得回到世俗法中,繼續來散亂、攀緣,處理種種繁忙的事務,那麼那一念不生離念靈知到哪裡去了呢?所以透過修定的方法,因緣所生法,有生有滅而得的,那是不能常住,那就是不真實。
意識覺知心,一定要意根觸法塵為緣,由如來藏流注意識的種子,才能現起生起作用,是因緣所生法,不能離開意根、離開法塵、離開如來藏而單獨存在。因為祂沒有真實常住的自體,有生必定會壞滅,緣起性空的虛妄法;祂是沒有真實體,而沒有真實體的最大原因與根本,就是祂不是真實空,而是緣起性空,是要透過因跟緣才能夠生起,而沒有自體性的。意識心是這樣,意識心所依靠的五根色法,眼等五識與六識現起後,才有了受想行等五蘊,當然都是緣起性空,有生有滅的虛妄法。知道了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麼真實空這個文字的建立,所相應的意義,當然不能有絲毫緣起性空的因素存在了。真如心如來藏本來就存在,不需要藉任何緣來出生,所以不會因為任何緣而壞滅,當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壞了、死了,如來藏心體本身不受任何影響而有所消減,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當然不會損減或者消失。如來藏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一切眾生出生相應在三界六道所應受的五蘊身──五蘊果報身。五蘊果報身有生有死,而如來藏心體仍然不生不死,這就是真實空,沒有不真實的法相。五蘊果報身可以被究竟遠離不實法相的如來藏不斷地出生,而一世一世因果相續不錯亂,這種現象顯示出真如心如來藏祂是有真實不壞心體的,這是真如心與虛妄的五蘊法,最明顯的第一種差別。任何一位真實開悟找到如來藏的菩薩,都能夠如理驗證這一種差別體性。諸佛菩薩以及正覺四百多位已經開悟—被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印證的菩薩—都能如理驗證而無二無別。
另外,真實空才是涅槃的道理,沒有生死的叫作涅槃,但若僅是五蘊果報身滅了,那不叫涅槃。例如阿羅漢不再有下一世的果報身出生,證得涅槃了,這個涅槃並不是依據五蘊滅了而建立的,涅槃若是依據不實法相的五蘊生滅來建立,那麼涅槃就不是真實空了;不是真實空的法,就不是本來不生不死,應當會再有生死,那麼佛法與外道法就無法區分,因為誰都可以建立施設,各說各話沒有標準,而變成戲論了。涅槃不是真實空,成為各說各話沒有標準的戲論,那麼 佛陀就不應該有應供、正遍知、世間解、善逝、佛、世尊的稱號;因為 佛陀沒有真實解脫三界生死,佛陀還有無明,還有無明存在,不能真正超越世間,而且 佛陀不能生死自在,不是真正的覺者,還需要被教導,沒有成為世間最尊貴的證量與事實。可是 佛陀祂卻確實已經真實解脫於三界生死,而入於三界中自在,對於三界中的一切,對於解脫與生死,成佛與未成佛,完完全全了知;對於一切有情世間跟器世間,完全超越,完全能夠瞭解。祂是能夠生死自在,而且是不需要被教導,就能夠覺悟成佛的;祂所有的證量、所有的福德,都是世間最尊貴的。這是事實。
所以 佛陀所證的涅槃是真實空,這個部分我們也告訴大家。佛陀既然有那種稱號,一定有那樣的證量的,因為不生不死,祂是不能夠隨意被轉變,祂才能稱為涅槃;一定是要真實而沒有生死,祂才能說是真實空。因此,涅槃就是以真如心體的真實空為體,涅槃才不會成為斷滅空,而淪為戲論。馬鳴時代當時的部派佛教,就是對這個部分不能如實瞭解,所以一方面是沒有實證涅槃,然後也不能瞭解涅槃本際這種般若空的道理、真實空的道理,所以才會各自有各自的主張,來互相諍論。
而第二種要依言說來建立的真如心差別體性的,就是祂有真實不空。也許有人會覺得,第一種的真實空與第二種的真實不空是矛盾的;既然是真實空,又為何真實不空呢?要說這個真實不空,那我們還是得先說一說五蘊法的三界有性。五蘊法的三界有,它是不空嗎?五蘊法指的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蘊它是由四大—地、水、火、風—聚合所成的,欲界、色界的色蘊都是被出生的業果色,會壞滅而不能常住;而離開了欲界、色界,再也沒有色蘊可以存在了。無色界已經不需要色蘊,所以才稱為無色界。欲界、色界的識蘊,祂必須藉由色蘊不壞,能受用五塵才能現起,識蘊現起以後,才有受蘊、想蘊、行蘊。而無色界的識蘊,以定法不壞為依,也有受蘊、想蘊、行蘊,所以說在三界中出生的五蘊法,最後必定會壞滅,這個是稱為三界有。
三界有五蘊法的特色就是有生有滅,縱然無色界有情的壽量,最長八萬大劫,但八萬大劫過後,仍然要捨無色界的果報而死,再接續出生到相應的六趣果報中。五蘊法出生了,雖然在一期生死中有見聞覺知、思惟造作等功能作用連續不斷,甚至還可以發起神通等等作用,但都屬於因緣所生法,終究會在死了以後壞滅,所以證了神通以後,死了也就壞滅了,神通是沒有辦法讓他解脫的。神通不能常住,神通不能帶到未來世去,它沒有自在常住、不死不壞的法體;例如色蘊必定會壞,沒有不壞的自體,色蘊死了、壞了,六識就不能現起了,見聞覺知也就滅了,同樣的沒有自體。
沒有自體的法,指的就是必須藉因藉緣才能出生現起作用,這樣沒有自體的法,它的功能作用必定不真實,當然就沒有功德能力去出生別的法,例如眼識,要藉眼根不壞,觸色塵的緣,意根作意,由如來藏流注眼識的種子功能,才現起見的作用,那麼眼識能見的法,就是沒有自體,當然這個能見的法,就不能反過來說,能出生眼根、色塵、意根等法了。眼識雖然有能見的功德作用,但是祂卻屬於五蘊三界有的法,沒有自體,三界有的法是會壞滅的、不真實的,五蘊法中的見聞覺知,不管是有語言妄念,或者修到沒有語言妄念,它都是屬於意識覺知心的境界法,不能稱為不空;因為這個有它是短暫的,三界有的生死法,都是緣起而不真實的,都是虛幻的,不能稱為不空。
真如心有真正不生不滅的實體,叫作有自體;而究竟遠離不實的法相,叫作真實空。有常住不生不滅的自體,因此,心體所本然具足的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所指的就是:七種性自性指的就是,集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以及性自性。那麼這七種第一義,指的就是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祂所具足的這些法,以及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都具足無邊功德而不可損壞,因為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緣故,不會隨著有情受無色界果報而減少,也不會隨著有情受天人勝妙果報而增加,更不會隨著有情受大身或小身而有所增減,不會隨著有情生死而損減,更不會因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而消滅。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只是將五蘊十八界出生現行的緣滅除,無法毀壞五蘊十八界的功能性,所以他當然也無法毀壞真如心體。所以真如心體祂是有自體的,有本來涅槃自性的,具有能生萬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量無邊的功德的;祂不屬於三界有,所以稱為真實不空。所以祂是真實空又真實不空,這是非常勝妙的般若中道的道理。
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剩下的,我們下一集再來繼續為大家解說。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