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20 13:47:20| 人氣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佛法和生活間的關連與應用?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46-a11_052

學佛釋疑(三)第52集~由 正潔老師開示:佛法和生活間的關連與應用?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今天所要回答的題目是:「佛法與生活的關係」。

佛法如何能夠落實於生活當中,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來說,對於任何真正修學佛法的菩薩來說,他的生活就是佛法,他的佛法就是生活。離開於生活沒有佛法的實踐,離開於佛法,這個生活也就是三界六道的輪迴,也不可能解脫。所以生活與佛法,對於一個菩薩修行人來說,本是一體不可分割。

我們詳細一點來說,以凡夫眾生生活,也就是輪迴當中的煩惱,主要不外於財、色、名、食、睡,這些財色名食睡,細細的我們去探討它的本質,或是它的分類,其實都也不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離於我們之前所演說過的四念處的五根身、三種受、還有這六識心。所謂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這四念處的前三項,離於身、離於受、離於意識心;或是說六識心、五俱意識沒有生活可言、沒有生活的苦,這些憂悲苦惱、喜怒哀樂可言,離於這三樣,菩薩們也沒有辦法修學佛法。差別只在於眾生錯誤的把他生活所依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這些生滅法上面建立了生滅相的執著;依於這樣的執著、依於建立的事相、依於這個三毒而去造作了惡業。

反過來講,菩薩修學佛法,卻是先要認清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蘊、一一處、一一界,都要一一地去檢查分明、去現前觀察、去證知它的無常性;依於無常,無常之法必定不能久留;無常之法,你如果對它產生了執著,硬要它常住不滅,那已經違背了生滅法的道理。因為生滅法既是依他而起之法,必定依他而滅,必定不能常住久存,否則就不會叫作生滅法,否則《金剛經》就不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應該世俗當中,只有愚癡的小孩子,才會想要把這個夢留住、想要把這個閃電停留下來;想要這個草葉上的一個露水,在無常的太陽蒸發曬照之後,還能夠一直保留著,菩薩們不會有這樣子。

對於一切有為法,就是有作有為之法,因緣和合、依他而起之法,有這樣錯誤的認知,反而要依於四念處、要依於未到地定,先斷除了對於這樣子的觀身不淨的淨顛倒、觀受是苦這樣子的一個樂倒、或是說苦倒,最後能夠證得六識心當中的這個意識心本身真實是生滅的、是虛妄的。這樣子斷了我見之後,既然這個我是虛妄的,依於我而有的色身的執著,當然更是虛妄的。依於我對於色身的執著、依這個五根身,根塵觸,而有的這些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然又是虛妄而有的虛妄;是頭上安頭,是空花當中又產生了空花,是絕對不值得我們去為了它而造作任何相應三毒的惡業的。

那菩薩們的修行剛剛也講到了,第一步要依於四念處的觀行,依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法上,生滅相的破除;斷除了我見,斷除了我見之後,您是大乘菩薩,您當然要依於斷我見為基礎,而來求證明心,要去瞭解〈正覺總持咒〉第二句:「涅槃如來藏」。去證得這個涅槃體性,真如體性的如來藏。因為您在這之前,已經能夠驗證第一句,五陰十八界生滅法的道理;你再也不會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十八界上面起了貪愛、起了執著。在生滅法上建立了生滅相,產生了人相、我相、眾生、壽者相。您已經一部分離開這些輪迴相,離開這些生滅相了,依於這樣子的斷我見之後,你再來求證明心,依於明心證得這個涅槃心如來藏之後,您再回去返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又是如何一一的,依於如來藏這個一心為根本,而能夠出生。

《楞伽經》裡面有講到:「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換句話說,這個如來藏第八識、這個涅槃心如來藏,如同一個大海。祂是常住、祂是不變的;可是七轉識,世間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法,乃至您在這依他起的生滅法上面,又額外增上、虛妄;建立了這些人、我、眾生、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一個執著,更是虛妄上面生的虛妄。就仿同一個小孩子,看見一片浮雲飛過來,不瞭解這個雲其實只是水氣蒸發,這是生滅法所產生之法。他看到這個雲,他不了知它是雲,它是水、它是水氣所生,他在這個雲上面一下子看到,哎呀!這朵雲像狗、這朵雲像男人、這朵雲像城堡,慢慢地又變成一匹龍、慢慢地變成一隻貓,乃至一隻老鼠,乃至最後變化、分解、散開。這樣在生滅相上面,建立的一個執著,就是人生不斷輪迴的根本,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苦惱的來源。

菩薩依於未到地定,依於四念處而斷我見之後,乃至斷我見之後,我見既斷而明心證真之後;他就必須要依於如來藏,就是轉依如來藏的自性清淨心,轉依如來藏能夠出生萬法這樣子的一個功德,而在證得七住位明心、證得總相智之後,再一一的於各別境界法上面,去分別、去了知這些境界法。也就是這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又是如何從自己所證悟的這一個具足萬法,能夠出生萬法的心出生?在境界上面一方面歷緣對境,去對治自己的性障、去薄自己的貪瞋癡;因為轉依如來藏,如來藏無貪、無瞋、無癡。所以我這個意識心、我這個意根,也應該慢慢地去對自己,要對治掉、去伏除掉;乃至地上菩薩能夠斷除種子,去對治掉這一些隨煩惱,乃至根本煩惱的種子。在煩惱障的部分如此,在地上菩薩所修的道種智,乃至佛所要成就的一切種智,就是依於如來藏第八識。所謂一切種子識,種子就是功能,一切種子識、一切功能識而去證得這一個一切種智,道理亦復如是。

好!我們說完了菩薩明心之後的總相智,再依於這個別相智,一方面證得如來藏如何出生萬法;於一一萬法別別境界上面,能夠去體會、能夠去現前觀察如來藏的功能運作。一方面又現前證得五陰十八界的無我;一方面又同時現觀如來藏涅槃寂滅性、真實無我。具足兩種無我,慢慢地去分證煩惱障的人無我,慢慢地又去具足所知障的法無我。菩薩應以這樣子的斷我見明心,依於這樣子的明心所證得的根本無分別智、總相智,又進而去實證所謂的別相智,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的差別智。具足了總相智、別相智,他就能夠完成初地入地心所需要的智慧的部分。

我們剛剛演說的道理,或許有些菩薩會認為,這個離開我的生活好像很遠。沒錯!可是反過來講,當你認知了生活當中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當中,第一個苦,我們說知苦才能夠斷集,修道才能夠證滅。你知苦了、知輪迴苦了,您又發起大心發下四宏誓願,你願意生為菩薩而去度眾生,那您的過程就一定是「佛法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佛法。」在生活當中去伏除煩惱、伏除性障。所謂的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在這樣的伏除性障的過程當中,定力、慧力又慢慢地生起;在於同時你也在修習定力,你的定力也會因為你的性障慢慢消除。又依於您有如實地在修集福德,譬如說:有在供佛、有在禮佛、有在對於眾生有些利益的事情——弘法利眾,或是說有財施、有無畏施,種種對於眾生的這個善法緣的建立;福德越來越具足,性障就越來越消除,性障越消除定力慧力又越來越增長;定力慧力越好,生活當中的煩惱、五塵的貪愛、四相的執著越來越淡薄。這些執著生活中的性障的表現、現行越來越淡薄了,自然連帶的也會讓你的定力越來越生起,未到地定已經不是問題;再來離於五蓋,斷除對欲界男女的貪愛、飲食的貪愛,乃至斷除其餘的四種蓋,那您當然初禪也是唾手可得,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好!演說完一般我們比較偏向於菩薩實修的這個部分,我們無妨把這個距離,再把它拉近到我們眼前,簡單來講,在這裡要引《梵網經》裡面的三句話,來跟菩薩們特別要來作一個說明。《梵網經》裡面在講到菩薩戒,它有非常重要的三句話就是「佛性常住,孝順心、慈悲心。」剛剛講到菩薩的修行,好像沒有特別提到眾生的部分,除了提到說我們要自利利他、要發下四宏誓願;知道自己的苦,也要知道眾生的苦,而且如實地修行佛法,去斷除二障,斷除兩種生死,而成就佛地果位的功德。那我們現在的話先從那個久遠的目標拉到眼前,就依《梵網經》這個菩薩戒,最主要的這個三句話,我們來說明:佛性常住,指的就是真如心。這個如來藏心常住,這個真如心常住的道理,在其他親教師講說的單元,菩薩們應該都有一個初入門的一個認知了,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多談。依這個真如心,這個六祖在《壇經》裡面,他證悟的時候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心。這個本來自性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依於這一個本無動搖的實相心,一切眾生是全部的,沒有一個眾生不具足的。六祖在這一個開悟偈裡面所說的道理,其實就完全等同於佛示現;祂在菩提樹下,於金剛座上示現成佛的時候,所說的那一句話:「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是絕對是等同於六祖在開悟的時候所說的那一首自性偈、開悟偈;又由於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這一個含藏識——第八識,而這個第八識能夠受熏、持種,根身器出生眾生五根身,乃至於意根,乃至出生眾生這個業報身所依的這些山河大地這個舞台。

《楞伽經》裡面也有講到了,「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就因於這個如來藏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清淨,一切眾生都本自具足,祂又能夠受熏、持種根身器,祂能夠出生我們每一世的五蘊身心。又既然取得了五蘊身心,就跟我們之前所說的,沒有眾生我們就不必成佛,反過來講,沒有眾生我們也沒有辦法成佛,因為佛是福德智慧兩足尊。如果全世界、整個全部的宇宙就只有你一個有情,你成不成佛,一點差異都沒有;而成佛所需要的福德、智慧或許佛可以加持,你可以自己關在家裡看書,去扯葛藤、去閱讀這些所謂的文字般若、去熏習。可是福德卻是一定要在眾生身上求,沒有福德的智慧,就跟沒有定力的智慧一樣,它只能說是乾慧,它不能是清涼解渴,沒有辦法解除我們對於生死的煩惱。

既然是求真實法,想要求佛道的菩薩,當然不能落於這樣子的窠臼之上;那麼我們剛剛講到了,這個真實法的實證,必是依於斷我見之後的明心總相智、別相智,又談到了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是依於《梵網經》所說的:「佛性常住,孝順心、慈悲心。」又依剛剛的解說,提醒菩薩們一切眾生既然有如來藏,如來藏又出生無量無邊每一世的我們的五蘊;在每一世的五蘊當中,彼此彼此一定都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我們眼前,可見的眼前或是不可見的。同樣一個器世間,這些眾生依佛在《央掘摩羅經》所說,乃至在無量的大乘經裡面:在提醒我們為什麼不能吃肉,不能吃有情肉、吃眾生肉;告訴我們、提點我們的一樣,因為所有肉都是一肉,都是如來藏肉。因為如來藏出生五蘊,五蘊裡面才有色蘊,依於地水火風四大所成這個色身;我們說的這個不是色身、不是肉,而是說它是如來藏所出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無量無邊的輪迴,在無量無邊的輪迴當中,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既然您不會吃這一世的父母兄弟姊妹,那你又怎麽能夠忍心自命為菩薩,發起了所謂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而您發起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以後,您卻還能夠有這個勇氣,能夠說提起筷子去吃這個豬肉、去吃這個雞肉,一切有情肉皆是如來藏肉,而如來藏這個真如心,祂有妙真如性能夠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出生種種的有漏,乃至無漏的有為法。

依如來藏有這個妙真如性,這就是《梵網經》所說的:「佛性常住。」依於佛性常住、依於有如來藏,如來藏依於這個妙真如性,能夠出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的生滅法;依於這個生滅法有不斷的輪迴,不斷的輪迴當中有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有我們這些有緣親愛的眾生。既然佛性常住,既然我們有無量無邊的輪迴,每一個輪迴當中都有父母親友,這一世的親友,我們不只是要孝順父母,我們更要慈悲於我們的同輩、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的朋友,乃至夫妻之間,乃至於同袍、同事之間,乃至於更生起大心;因為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而不是人類無邊誓願度;眾生當然要包括您家裡可能養的寵物,或說其他的這一些飛蟲,這一些墮落到於畜生道的有情,也都是我們在發四宏誓願當中,所必須要立下誓願去拯度牠們;也要讓牠們同我們一樣,在斷除了所謂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斷除了煩惱障、斷除了分段生死之後,也要斷了所謂的所知障,也就是無量的法門。無量的法也都要如實去了知,斷了所知障、斷了變易生死,斷了兩種障、兩種生死。

然後你無上佛道誓願成,自己已經成就無上佛道,再依於你原始所發的四宏誓願的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或者示現佛身,或者是倒駕慈航,像 文殊師利菩薩、像 地藏王菩薩、像 觀世音菩薩,示現於佛旁邊的大菩薩一樣,再來度眾生。因為眾生無邊、因為世界無量、因為輪迴無邊,所以我們能夠度的有情,也絕對是無量無邊,像這樣子才叫作轉法輪。

從自己的實證無上佛道誓願成之後,再回到一開始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時候當然不是自己還有煩惱障、還有所知障需要去斷、需要去除;而是變成了你要幫助眾生,也像你一樣斷除二種障,斷除兩種生死而實證無上佛道。這是您對於您眼前、對於您今世的這一些父母兄弟姊妹,乃至於有些人疼愛家裡的寵物,可能還勝過自己的女兒、兒子;那不管是怎麼樣,如果您有因緣這一世遇到了正法了,你真實發下了這樣子一個至誠心,發下四宏誓願你要度眾生,那你絕對不可以像某一些宗教騙子他的所作所為;這些人自認為發下四宏誓願,卻認為說他們還是照樣可以吃肉、可以飲酒,而能夠即身成佛。這樣的說法就恰如說,自己標榜自己是保護流浪狗協會的會長、是會員;可是冬令一到了,冬令進補第一個跑到香肉攤,就是狗肉攤,吃狗肉的卻又是他。口口聲聲說要度眾生,我要拯救流浪狗,可是沒有辦法放下自己對於五欲的貪愛執著;連肉欲這一塊、連一切肉都是如來藏肉,連一切眾生皆有無量無邊的輪迴,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這樣子的一個觀念都沒有辦法建立起來而依之奉行。

因為佛說過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為佛說過了,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因為佛說過了,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輪迴以來,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您既然要愛父母、愛兄弟、姊妹,那就要真情真愛,不要虛情假愛。什麼是虛情假愛呢?我愛我的父母,這一世的父母,我愛這一世的兄弟姊妹,愛這一世的子女,可是彼此壽終命盡,依各自的果報而往生他道去以後,或許某一些親友因為造惡業的關係,下墮到畜生道了,投生為豬了、雞了,而您卻因為您的心性未改、您口欲不斷、您不斷我見、您沒有明心、您對於五戒也不願意去持守,造成了您後後世乃至於您這一世,可能就已經吃到過去世曾經是您的父母、曾經是您的兄弟姊妹、曾經互為夫妻、曾經互為師長、弟子,那些有情今生的如來藏肉這樣子的一個事實,實在是會讓人家覺得是滿可悲的。

既然我們這個題目,這個單元的題目是:佛法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也說過了,對一個真正修行的菩薩來說: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因為不離五蘊十八界,而有眾生的輪迴,而有生活可言。然而在五蘊十八界的背後,也不離於這個真實心如來藏,而有五蘊十八界的出生。所以最後還是以《梵網經》的這三句來提醒菩薩們,既然當了菩薩,就請菩薩們要記住:佛性常住,孝順心、慈悲心;要拯度一切有情,對上要有孝順心,對下或是對同輩要有這個慈悲心,要依一切眾生常住(生死),如來藏常住(涅槃)而來拯度一切眾生出離輪迴。

好!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說明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們: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