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菩薩戒的一生受或盡未來際受?」我們這一集要從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第54頁第二段的菩薩《優婆塞戒經》的經文後段開始。
經文說:【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說。」】(《優婆塞戒經》卷七)這個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這一集所要探討的。
首先來說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應受持的五種禁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經中說:【五戒為人,十善生天,慳墮餓鬼,觝突畜生,十惡地獄。】(《普曜經》卷四)就是在說明眾生出生五道的因緣:持守五戒不違犯的,未來就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就轉生為欲界天人;如再修禪定,則生為色界、無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慳貪的就墮落為餓鬼;愚癡無明重,常與人爭鬥衝突的,將來就會投生為畜生;不修十善業,反而更造作十惡業的,就會落到地獄道中受種種苦報。所以 釋迦牟尼佛為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弟子制定了五戒,讓在家弟子持守,就是要使他們未來世繼續保有人身。
學佛人必須先瞭解,佛法是函蓋了三界六道中十法界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以及佛乘等五乘佛法。因為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因此諸佛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施設法教,法無定法,唯依眾生根性差別。釋迦牟尼佛觀察娑婆世界眾生根性,先以世界悉檀說三界六道的眾生世界,其次依為人悉檀說五乘佛法,目的在讓眾生遠離三惡道,乃至能出離三界生死。乘是載運的意思,是說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各以所修的法道為乘載工具,載運到各自所要去的地方;像人乘是乘載到人道,天乘是乘載到天道,聲聞、緣覺乘是載運聲聞、緣覺二乘人出離三界、永斷生死,而佛乘也就是菩薩乘,則是載運大乘菩薩,雖永遠不出三界,卻要斷除三界煩惱,還要成就究竟佛果。
很明顯,這五種乘載工具力有大小,載有遠近,就好像一般人騎自行車,只能在自家附近幾公里範圍內活動;如果要出到外縣市就得要搭乘汽車或火車;要出國,那汽車或火車都不行,得要搭飛機或輪船;進一步,如果想要去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那一定只能乘坐火箭太空船了。也就是說,想去的目的地不同,選擇的交通工具就會有所不同;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想要達到的目標、目的不同,選擇的法道當然也一定不一樣。正因為「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不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這六凡業道的因緣果報,或是聲聞、緣覺、菩薩及佛這四聖法道的修學內涵及次第,諸佛如來都已完全清楚瞭解,並且通達而無有障礙。釋迦世尊為了教誡、教授娑婆五濁惡世不同根性的眾生,於是就施設了五乘佛法;而佛陀施設五乘佛法中,最低的標準就是要讓弟子們保有人身;因為人者忍也。
人活在世間縱然要遭逢許許多多違逆或順適的境界,大多數的情境還是堪能忍受的;尤其是南閻浮提洲人有倫常觀念,不像旁生道的畜生無羞恥、無慚愧心,因此能斷除淫欲;又因為意識微細,所以思辨力及記憶力都很強,並且能夠發起精勤勇猛的心志,六道眾生之中,就屬人類最能夠止息意識心的煩惱惡亂,進而分別虛實、增長智慧,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說人是聖道正器,如果能保有人身,當然是非常的重要。
但是如果是旁生道畜生的話,愚癡無明深重,是無法求道修道的;而餓鬼道的眾生則常遭受饑餓,業重的飢火炎炎,不聞漿水之名;業次重的只能飲食人們吐的痰或膿血糞穢;業輕一點的,也是得久久才有機會能吃一餐。像這樣為生活苦逼的鬼道眾生,根本沒有心思求道修道;至於時時刻刻要承受著鑊湯劍樹、八寒、八熱乃至無間苦楚的地獄有情,當然就更不可能了!這也就是為什麼 佛陀施設法教中,沒有畜生乘、餓鬼乘、地獄乘。
因為大慈大悲而且福慧兩足的 釋迦世尊,怎麼會教導讓眾生墮入三惡道受苦,更且長劫不知求道、不能修道的法教呢?何況 佛陀法教,縱有人、天、聲聞、緣覺及佛五乘差異,但不論是人乘或天乘都不能讓人解脫三界生死,更不能解脫於煩惱;其實只是 世尊慈悲教化,讓初機學佛人安住而不墮惡道,待將來因緣成熟,能修習聲聞、緣覺解脫道,乃至大乘佛菩提道而方便施設的次法。因此,如果從狹義來說佛法,應該就是聲聞、緣覺及佛三乘,而佛乘就是菩薩乘。
然而學佛人更不能不知道,即令三乘佛法都是 釋迦世尊所宣說,但所說皆同一味,都是唯一佛乘,無二無三,就是要讓弟子們,最終都能抉擇佛乘之法,修學菩薩道,走上成佛之道,這才是 世尊施設五乘佛法的本願本懷。因此,嚴格界定佛法時就只有唯一佛乘。如果只是教導學佛人修習二乘解脫道,都只能說是羅漢法或辟支佛法,而不能稱為佛法。那麼只教導弟子們布施行善,求生天界或人間的人天善法,當然也不能說是在教導佛法。至於教導弟子廣行邪淫貪欲男女雙修法的假藏傳佛教密宗,就是教導弟子連保住人身最基本的五戒都要毀破,未來世當然就會下墮三惡道受諸苦報,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餓鬼乘、地獄乘,根本是與 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離,是十足的外道卻以佛法自居,甚至自詡為比大乘顯教更高的金剛乘,這真是千年大騙局!
話說回來,受持五戒,其實就是 佛陀施設的人乘之法,是讓在家的佛弟子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甚至也可藉著五戒的持守調柔心性,降伏一些瞋、慢、猜疑的習性,將來也可不入阿修羅道而繼續生於人道;可以說五戒的五個禁戒是成為一個人最基本應具的格,想要未來世繼續保住人身,當然今生就不能破格,那就必須盡形壽—也就是盡此一生的身形和壽命—來受持、不可毀犯。因此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中開示:「受持五戒不能得解脫果,也不能發起未來世出家的因緣,只能保住來世繼續擁有人身;既然是為了保住人身,當然要盡形壽受持。一旦犯了五戒,或只受一天的五戒而常常造惡業,人身仍然保不住,所以受一天的五戒並沒有意義。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殺了人,來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語戒,明天捨棄妄語戒而作大妄語,來世的人身也會失去;像這樣一天受持五戒有何意義?所以五戒應當盡形壽受,正是這個意思。」
至於經文說:「八戒齋法一日一夜受。」這也是和受戒的目的有關。如平實導師開示:「八關齋戒的受持目的是為了未來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緣,由於能成就出家的因緣,所以就能在未來世得到有餘、無餘涅槃的因緣。」這裡要說明的是,八關齋戒又稱為八關戒齋,是指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於一日一夜暫時離開家庭去到出家僧團中居住,以學習出家人的生活;在這一日一夜中必須嚴守八種禁戒,就是: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因為是學習出家生活,當然就連夫妻間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就是不塗脂抹粉、插花、戴珠寶,不看不聽歌舞,自己也不作歌舞;第七、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第八、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前面七種為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第八不非時食為齋。而關是閉的意思,合起來就稱為八關齋戒,這是 佛陀對於在家不能出家修行,而對於出家生活卻非常欽慕的弟子所特別制定的戒法。
能持這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業的惡行,如果再加受不捉持金銀戒,就是不營利謀生,那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彌戒了;因此平實導師說:「八戒齋法的目的只是為了求未來世有出家的因緣,所以只要在五戒的基礎上再作一日的受持就夠了,把熏習出家的生活的種子種在心田中,這一世縱使不能出家,未來世因緣熟就可以出家;既然是為了引生來世出家的因緣,當然可以選擇在每月、每年有空的那一天受持就夠了。」當然,既然是一日一夜持守,就應該具足二十四小時才算圓滿、才如法,不可為了圖方便而解釋為:從前一天午前用齋後,度過一夜到了第二天天明即可再用齋,乃至不必再守其餘七戒,否則就違反了 佛陀制戒的目的了。
瞭解了五戒是盡形壽受,而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受的道理所在,那麼菩薩戒呢?如果依照五乘佛法來說,菩薩戒當然屬於佛乘,也就是菩薩乘之法,正如前面所說:佛乘是載運大乘菩薩,除了永遠斷除三界煩惱之外,還要成就究竟佛果。而菩薩成就佛菩提,得歷經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大無量數劫的長久修習。佛陀施設菩薩戒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幫助大乘菩薩因著菩薩戒的持守,不僅慎護身口意行而不犯律儀,進而斷除煩惱的現行,乃至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的隨眠,並且要修學一切善法,無一善法而不修學;此外還要救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救度。
所以說,菩薩戒匯歸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要履踐歸依三寶時所發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當然是整個修學佛菩提、行菩薩道的三大阿僧祇劫都應持守,否則就退轉為聲聞、緣覺的二乘解脫道,只求自己解脫入涅槃的自了漢,甚至又退回世間凡夫去了。
其次要說明的是,菩薩是依一個學佛人的心性心量,依所修學法道的內涵以及學法的目標來說他是不是一個菩薩?是不是有菩薩種性?而不是依表相上現出家相或在家相來界定的。而菩薩修學佛菩提道、行菩薩行,既然必須歷經長遠劫才能成就,那麼在這長久的時間中,並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在家人或都是出家人,而是依因緣不同而有不同示現。
我們這一部菩薩《優婆塞戒經》,因為是 世尊特別為在家弟子宣說制定的菩薩戒法,當然就不適合適用在現出家相的菩薩身上,因此這部經的菩薩戒也是屬於盡形壽受的,也就是一生受的;其他像《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瑜伽師地論》、《菩薩善戒經》以及《菩薩地持經》中的菩薩戒,都沒有限定受持的對象,依前面所述菩薩戒的目的與精神,就都是屬於盡未來際受的。同樣的道理,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限定必須是現出家相的修行人才能受持,當然也都是屬於盡此一生受持,不去到來生的。所以這一部菩薩《優婆塞戒經》和一般的菩薩戒有所不同,主要是這個戒是一生盡形壽受持,而一般的菩薩戒則是盡未來際受的;也由於這一點差異而說這部戒是為以後受戒作基礎的。
因為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識和意根的行為,我們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都是經由意識分別、思惟,然後意根作主去造作的;如果至誠心受戒,意識和意根接受了戒法,然後一生之中恆常相續,讓自己小心謹慎不敢違犯,就具有了防非止惡的功能,導致心性習慣於戒法的禁制,漸漸熏習了、清淨了如來藏中的種子;未來世雖然尚未受戒,但前世熏習的清淨種子還會現行,心地自然就不會違犯殺、盜、邪淫、妄語等一切的性戒。
尤其是這部戒,雖然只是一生受,不是盡未來際受,但是 佛陀施設的這個戒法有勢力、有作用,能使受優婆塞戒的人,縱使犯了戒罪,雖有所違犯,但是只要不捨戒而發露懺悔,戒體仍然不會失去,乃至未來世還能得到這一世受戒的功德受用,容易再與戒法相應。因此說這部優婆塞戒,雖然不足以跟出家戒和一般的菩薩戒來相提並論,但是卻可以作為這兩種戒的基礎;因為經過優婆塞戒的受持,然後養成了習性之後,未來世受戒的時候,就一定會再獲得所受戒的那個功德,也能夠獲得戒體而生起解脫及證法的受用。
時間的關係,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