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要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的部分。《菩薩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十惡業道各各引生的,從貪、瞋、癡所引生的原因。上一集我們剛剛好講到偷盜的部分,也就是說偷盜、劫盜他財,也有三種引生的原因,比如說:自己為了自己——己身、妻子、眷屬而貪他人財物、往取劫奪,這個是因為從貪而起的這樣子的一個偷盜。如果去偷盜、劫盜怨家的物品,這個是從瞋來的。如果去搶劫比自己福報更差的人,那這樣子去搶奪這樣子的人的財物,這樣子是從癡來的。譬如說,像之前報紙有人在登,竟然開著賓士的車,還去搶劫貧窮的人家,這樣子就是因為從癡而來的業道去劫盜的。
緊接著我們要來說明:邪淫引生的貪、瞋、癡這樣子的一個狀況。在經典裡面這麼說:【邪婬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身業的邪淫業道也有三種;也就是說,身業的邪淫業道,也是從三種的意業所引生來的。如果是為了自己貪著淫觸之樂,而在別人的眷屬身上行邪淫之行,這個就叫作從貪而生的身邪淫業的業道,所以貪是邪淫業道的引生因。如果是故意去淫污怨家的眷屬,這個是想要故意讓怨家起瞋恨痛苦的行為;譬如說,故意去玷污、去染污仇家的家人的妻女,就是從瞋引生的行為;瞋引生為什麼這樣子呢?是因為從瞋引生想要報復的心理而產生的邪淫業道,這一部分就是說,從瞋引生的。如果是對親生母親行邪淫,這個人是愚癡的人;因為他可能是心智有問題,或者被無明所籠罩而造作這種邪淫惡行,這個是從愚癡為因而產生的。以上三類的殺、盜、淫業道,都各有三種引生的原因,也就是說都由貪、瞋、癡。
再來說口有四種惡業道,就是說口業的部分,這四種惡業道同樣也是各有貪、瞋、癡所生的不同。我們再來看一下妄語業,在戒經裡面這麼說:【妄語三種: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是說,譬如有人為了獲得廣大的供養而得到更好的享用,這個是為了財利而求自受快樂,所以就故意示現上人相;明明只是一個凡夫,但是為了貪求利養或貪求名聞而故意示現為有修有證的上人,甚至於公然接受別人稱呼為「上人」;甚至於公然的讓人家稱呼是「宇宙的大覺者」;甚至於讓人家公然稱呼他是「看見佛陀在人間」,這個就是為財利自受快樂,這是從貪引生的大妄語的惡業。如果是為了毀壞怨家的名聲而說不如實語,去破壞怨家的名聲,而使怨家被眾人輕視,自己因為這個緣故而產生了快樂,這個就叫作從瞋所生的妄語的業道。另外一個是,如果是怕別人有強大的勢力能害自己乃至喪身捨命,恐畏他人害死自己,因此而說妄語,成就妄語業道,這個是從癡所引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情形呢?譬如某人成立道場,他出來弘法,但是後來被黑道給掌控了,每個月要求一百萬的財物,但是某甲沒有辦法每月都得到一百萬元財物來供養,那黑道人物也許會要求他:「那你就公開宣稱你開悟了嘛!你就公開宣稱你是聖人,自然供養就會源源而來。」如果披著僧衣而自稱開悟,眾生都會很崇拜的,一個月要收取一百萬元的供養,這個並不是難事。但是他想:「這一個大妄語,這個大妄語罪犯了就得下地獄,不能接受。」他不肯接受大妄語的惡事,惡人當然就要殺他,所以就「畏他死」;也就是說,因為惡人要殺他,所以他就怕死,恐怕別人會殺害他而死亡,後來只好被逼之下對外宣稱他是證悟的聖僧。如果有人這麼作的話,這種妄語就是從癡而生的業道。為什麼說是從癡生呢?因為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寧可被殺,也不要去下地獄;因為有的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大劫,有的更長;照這樣算來,他在地獄的一生要受多少苦?那還得了!所以有智的人寧願被殺,因為被殺死也只不過是一時之痛,最多不會痛過一天吧!如果向心臟刺下去,撐不過一分鐘就死亡了,痛楚一下子就過去了!下一世卻可以快樂無憂;但是如果怕死而公然大妄語,那是未來無量世受苦,數不清有多少世的極大痛苦。所以有智慧的人這麼一衡量,脖子伸出來說:「你殺了我好了!」所以絕對不肯大妄語。所以畏他殺害身命而公然大妄語,這當然是從癡而生的;所以大妄語仍然有從貪、從瞋、從癡而生的這三種不同。
第五個,我們來看一下兩舌。兩舌怎麼說呢?經云:【兩舌三種:為財利故,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眾,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兩舌業道也一樣有這三種引生的不同:如果是為了獲得財物,或為世間法上的利益而挑撥是非,這個是從貪心所引生的;這種事情其實在商場上是很常見的,在道場中不會有,因為在道場中絕對不會為了財利而作兩舌的。若為了毀壞怨家的名聲或社會地位而去挑撥是非,針對他人和他的事業夥伴加以挑撥,想要使雙方不和合,這個就是從瞋心而引生的兩舌。如果是破壞和合邪見之眾:也就是說人家本來是很和好的一個團體,然後某甲去把它破壞;破壞別人的和合,那是因為愚癡而生的,因為破壞別人的和合,對自己沒有利益,對眾生一樣也沒有利益;就算那個團體是個邪見之眾的團體,那你也用不著去破壞他們,用不著挑撥離間的手段;如果是邪見的道場,你要讓它壞散而去跟他們作挑撥,這個也是愚癡的行為。也許有些人會不服氣,會認為邪見之眾本來就應該把他們挑撥離間,讓他們分散、讓他們壞掉,為什麼不允許作呢?因為這不是有智慧的人該作的,這個不是菩薩該作的;有智慧者只破斥他們的邪見,而不作挑撥是非的事。所以有的道場會派人來我們團體中挑撥是非,但我們從不去他們那邊挑撥是非,因為你只要把他們的邪見破斥了,事情就解決了,何必去挑撥是非呢!何必多增加自己的口業呢!所以對邪見之眾的和合去加以破壞,這個也是屬於愚癡人才會作的,有智慧的人只用般若智慧去破壞他們的邪法,這樣子就夠了。所以兩舌也有從貪、從瞋、從癡所生的這三種惡業。
我們接著來說明惡口所引生的貪、瞋、癡的惡業。戒經裡面這麼說:【惡口三種:為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向怨家說所惡事,是名從瞋;說他往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惡口的業道也有這三種引生的原因:如果是為了貪著財物或世間法的利益,對老弱婦孺大聲叱罵,這個是從貪所生的惡口業道。如果是故意在怨家面前當眾宣揚他的糗事,使他難堪,這種惡口是從瞋心所生的惡業道;這種事情在世間也很常見,在修道人之中就很少了。如果是專門出去宣說別人的祖宗十八代幹了種種惡事,想要讓他人名聲毀壞,這種事情是從愚癡而產生的惡口業道;別人的祖先不好,干他個人什麼事?說明白一點好了:像澳洲白人的祖先大部分是罪犯,但那些罪犯生下的孩子都同樣是心性邪惡的罪犯嗎?並不是這樣子啊!所以只有沒有智慧的人才會用祖宗的惡事來毀謗他人,所以這種惡口業道是從癡業所引生的。
我們接著要說明綺語,綺語一樣是有三種的引生的原因,這邊經中說:【無義語亦三種:若為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為勝他故歌叫諠譁,是名從瞋;為增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這邊所說的無義語也就是綺語,這個綺語也有三種引生因:也就是說,有人是為了貪著快樂而大聲歌唱、大聲叫喚、大聲的交談,引起別人注意他的才華,或者稱讚他的口才而得名聲,這個是從貪而生的綺語。有的人則是為了想要勝過別人,想要表現自己在別人之上,想要把別人壓下去,所以故意唱歌或大聲的喧鬧,或說一些能表現自己的話,想要把別人壓制下去,心中起瞋硬要壓制別人,這是從瞋所生的綺語。也有人寫歌或寫詞,用來高聲唱給別人聽,但是他沒有正確的知見,他所寫出來的歌詞內容都屬於邪見,但卻認為是高超的、是勝妙的,是大家應該要修學的,這種人不但增加自己的邪見,也為增加別人的邪見而歌、而叫、而喧譁,這種綺語是從愚癡所出生的。
《優婆塞戒經》這邊又說:【從貪生者是名為妬,從瞋生者是名為瞋,從癡生者是名邪見。】(《優婆塞戒經》卷6)這邊意思是說:身有三業,也就是殺、盜、淫;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業。不論是身或口所作的各種惡業道,如果是從貪所引生的就稱為嫉妒的惡業道,如果是從瞋所引生的就稱為瞋心的惡業道,如果是從愚癡而引生的就叫作邪見的惡業道。這十惡業道綜歸來說,無非就是從貪、瞋、癡所引生的。如果有貪、瞋、癡而只在心裡面,沒有付諸於實行,沒有在口業、身業上面實現,那這樣子的話,僅只是貪、瞋、癡的業,就只有業而沒有道,仍然沒有惡業的道出生,死後就不會落入惡道當中了。如果是落實到口業、身業,那就成就了十惡業道中的業還有道了,就無法免除墮落三惡道的果報了。所以從意業貪而生的口業、身業,若是因為嫉妒別人有錢,就想出不正當的辦法把自己變成比別人更有錢,這就是因為嫉妒而生貪,因意的貪業而引生惡道法。所以有人是純粹因為瞋心所以造作了身業、口業;有人根本不是因為貪或是瞋,他就只是愚癡而引生惡業道。可是從癡而生的邪見,在世間法上當然有,但是佛門之中更多!至於一切外道就全部都是因為癡所引生的,他們都是因為邪見業而產生邪見業道。我們如果確實知道十惡的業與道的差別,也知道十惡業道無非就是從意業的貪、瞋、癡而轉生的:也就是由於意業的貪、瞋、癡,而產生了口的四業,產生了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這個口的四業;產生了身的三業—殺生、偷盜、邪淫—這樣子的惡業道。知道了以後,就能夠避免誤犯,就能夠從十惡業道的根本意業下手來修身,就能成就十善業道而具足福德資糧,就能幫助我們迅速地得到斷除我見乃至開悟見道。
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場犯了這些惡業道,那還情有可原;但是像正覺這裡是菩薩的實修道場,可就不許再犯了!因為我們施設的 世尊所傳的佛道次第,如果諸位讀過我們的書就可以瞭解了這個次第——從外門六度萬行而斷我見,甚至於明心,進入七住位,開始了內門廣修六度萬行;而內門廣修之後,更期待大家一世之中能夠修到初地,不但如此,還有三地的修證內容也都安排好了,也都確實可以到達,就看我們怎麼修了。所以來到這裡斷三縛結、明心了、見性了,修三賢行,要完成初地心,有多少事情要做呢?我們必須要想想看!這個是很多事情要做,是有得我們忙的。即使是退休在家專修都夠我們忙了,更何況大部分人都還是有職業在身,朝九晚五;下了班回家後還要照顧家庭、奉養父母,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時間,這麼多的時間到底夠不夠我們用來修行呢?那一定有人會說:「這個時間太少了,你怎麼說這麼多呢?」但是我們要說:「時間其實是很多的。」那怎麼叫作多呢?譬如說,我們在辦公的時候,或是說居家的時候,在一切身口意行當中專在法上用功,當你專在法上用功的時候,請問:「戒法與你相干不相干呢?」這個已經跟你無關了!你就根本不用去擔心戒律了!當你專心在法上用功而專心修集福德、專心除性障,這時戒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根本不可能去犯到的,這樣修行就容易得力了。
所以古時有些禪師出家以後,師父為他傳戒,他說:「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應該弄清楚佛道是什麼,要先求證道,何須屑屑於細行?」他說受戒、持戒這個都是細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們就直接去學禪,悟了以後還被稱為大禪師,才去補受戒法,也能為人傳戒。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這個地方,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這一個問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