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03 23:21:40| 人氣1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修六波羅蜜的相貌什麼?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8-a10_018

菩薩正行(二)第18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修六波羅蜜的相貌是什麼?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修六波羅蜜的相貌是什麼?

上一次的「菩薩正行」說到菩薩開始能夠有一分的布施到彼岸。接下來 世尊又開示說:【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四)既然叫作乃至小罪,這表示這一位菩薩,在持戒的修持上,也是經過一定的過程。譬如說:修五戒的時候,五戒是一般學佛人,所應該守持最基本的戒律,因為對於學佛人而言,是最基本的不外的就是要保住人身。當然有時候也會說三歸依才是最先要守持的歸依戒,因為若不是受持三歸依,莫說是進一步的清淨三歸依,只要說這個人對於三寶,已經開始有了仰信,而不是還在迷信的階段;那麼這樣來說,就說他是學佛的人,但這是最低層次的定義;而一般廣泛所稱是在學佛的人,絕大部分是還在迷信的階段罷了,其實說來,都還不能說是開始在學佛的人。回頭來說,要是這個人開始對三寶有了仰信,可是常常觀察到的狀況是,要叫他能夠去守五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可能會有什麼狀況呢?他也許會說:「哎呀!心存善念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持戒呢?要把自己束縛成那個樣子呢?」你從他這樣的一句話之中,就多少可以瞭解到,他現在所安住的心境。一方面,其實他於持戒的因果,是有一分信受的;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又可以看見,其實他仍然發不起勇猛之心,不願意遠離五欲多分的貪著。所以只好在表面上說一句:「心存善念就好了。」那麼這裡,我們就不必打破砂鍋問到底,去追究說,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心存善念了。

接下來,發心受持五戒的眾生之中,又有很多狀況,然而 佛示現住世的時候,眾生多是善根淳厚的,所以在佛前自誓三歸依的同時,往往也就一併受持五戒。而到了現在,所謂的末法時期,要說是方便施設的話,其實也沒有錯,因為現在一些眾生的心量,真的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受持這樣的法;若是你一昧降下大法雨,可想而知的,結果就會把這一些剛剛發了芽的小苗,全部都泡爛了。所以,這個人雖然也願意受持五戒,可是他又同時聽到善知識開示說:「你可以具足受、多分受或者是少分受。」他一聽之下可就樂了!為什麼?他心裡面就這麼想:「哎呀!我對飲酒那件事情,一下子還沒有辦法戒掉,那要不然,我這一戒暫時不受好了。」而另外一個人也許想:「我作生意的過程中,免不了要妄語幾句,要不然就賺不了錢了啦!那所以我不妄語這一戒,我暫時不受好了。」這就是五戒的多分受的情況。當然,實際上的情況也會有少分受,或者是甚至只受其中的一戒,不過在這裡,我們就不必再繼續舉例了,免得時間過於冗長了。

各位看官從這樣的情形之中,是否體會到了什麼事情?那就是,連對於學佛人而言,是最基本而應該要受持的五戒,初機的眾生都尚且是這樣斤斤的計較。而既然說是初機的眾生,就表示說,他們從表相上的發心,到進一步開始是修學佛法,乃至也受持戒律的時劫,就還不是很久遠;這也有一個可能是,他們往昔所修布施的福德資糧,是還不足夠的;所以使他們此世,面臨持戒度的時候,自自然然就心裡面心生猶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假如有了基本的福德資糧,你就比較不會擔心:「哎呀!這個方法也不能用,那樣方式也不能用,因為統統都跟戒律相違背,那麼我還能賺什麼呢?」因為儘管你所用的,不會是違背戒律上的方法,看起來好像是比不上那一些其實是用了有害眾生的方法,但是在表面上,卻又被人家說是運用小聰明的這些人;然而依於你往昔所修的福業,自己今世所應當領受到的福報,依然可以使得在五欲的受用上不至於會有所缺乏。至於說,你假如還想要比一般人,有更殊勝的五欲的受用的話,那你就可以在持戒的基礎上,然後再回到布施度來加強。所以,若是能夠開始持戒,最基本的基礎,還是要從布施度開始著眼,這就為什麼說,菩薩的六度之中,是以「布施度」來排在首位的原因之一了!

從最基本的持五戒來說,各位就可以瞭解,持戒度也不會是可以一蹴可幾的。菩薩從持五戒開始,到了某一世,福德資糧更加成熟,心量更加廣大了以後,他願意去受持戒法;然而不管是五戒,不管是開始受菩薩戒,這一些都是從「心地」來受持的。換句話說,是從「起心動念」來觀察的!但這一位菩薩,得要先從戒相上來受持;若只從身、口兩方面,只在戒相外相上來說,依於《梵網經》而言,就是十重四十八輕的戒相。可是善知識一定也會開示說:若依於起心動念而言,乃至有八萬四千,或是甚至是無量無邊的戒。問題是剛開始受持菩薩戒之時,能要求眾生這樣子來受持嗎?莫說是能不能作到的問題,單單眾生一聽到,是要這樣子來持戒,只恐怕都嚇得不敢受持了。而能不能真正的去瞭解受持菩薩戒的義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菩薩戒不是只有表相上的戒條,若進一步從根本、方便、成已,或是從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等觀點來看,這又有種種的差別相可能會出現,真還不是一劫兩劫就可以究竟成就的。

布施度不是一件小事情,持戒度也不是一件小事情,乃至六度、十度萬行,都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成佛之道的時劫,要那麼的久遠,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菩薩在一世又一世,反覆的熏習與受持戒律之後,有一世終於可以明心,而進入七住位,可是這個時候若要叫他「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只恐怕他仍然作不到。因為此時此刻,雖說已經斷了我見,但我執仍然俱在;既然是這樣的話,一定會在持戒與維護自己的身命上,會有一番的猶豫而取捨不定;但畢竟是有一分清淨的轉依,只是還不是完全的轉依而具足戒波羅蜜。

從上面布施與持戒的道理來看,大家就可以明白,在向著滿分的布施與持戒波羅蜜前進的過程,前面說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劫之中,會遇上的考驗可就多了。世間法上說有種種的考驗,當人們通過這些考驗的時候,一者就會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一者大家也同時會對他在社會上的那一分的貢獻,有所認同。既然是要通過考驗,那表示世間法上也會有忍辱,但卻偏在為了謀取世間法上的利益而言。然而佛法上忍辱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學忍辱之初,當然也會有一些世間法上的忍辱,而在世世熏修六度之時,他開始體會而觀察到,為了達成佛法上的親證,他忍辱的內涵應該是會要有所改變。以前忍辱是為了不要喪失太多的利益,或者甚至於是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這個諺語。但是現在是為了修證佛法,就要開始忍著不要過分的貪著五欲,有時候明明知道對方是無理取鬧,也要忍著不發脾氣,因為不想要讓無明火再成為障礙;因為這個時候,已經熏習了「斷我見」的知見,知道了「出離生死」是怎麼回事,這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啊!進一步修學下去以後,發起了菩薩性,乃至也親證了法界實相;隨著一世一世的轉依,我執更加的淡薄,這個時候,修忍辱的角度又不一樣囉!一分是為了藉著被眾生侵擾的緣,來斷除掉更細的煩惱;另一分是為了藉這個緣來攝受眾生,讓他們也能夠迴向佛菩提道,共同來成就佛國淨土。所以此時難忍能忍,才能夠難行能行;乃至也示現「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瞋」,這個時候就把它當成布施,當然就更具足忍辱,而同時也有波羅蜜。

菩薩在久遠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所以能夠堅持下來,而逐漸具足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的歷程,其實就是世世不斷地精進向佛道的實現。然而,尤其是有著世智辯聰的這些眾生,往往稍微讀一下經典,就會覺得說:「哎呀!佛法只不過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可是隨著菩薩世世的證量,越來越高的時候,更加知道諸佛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他就越發的讚歎諸佛的功德,甚至於是在三月之中,持續地以偈頌來讚歎而不休息。而菩薩從位不退,進到行不退,再進而到念不退的時候,當他能夠繼續往佛菩提道邁進的時候,其實內心的深處,就是完全沒有一刻停止地在讚歎諸佛!最後才具足了精進波羅蜜。

「菩薩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既然說的是金剛三昧,表示這不是世間的禪定,因為世間的禪定,一定是有入有出的,那是有生有滅的法;而金剛是說有不入不出、不生不滅等的金剛性,這種定是不可被破壞的,這樣才是真正的定,有時候又叫作「大龍之定」。此處 世尊又說是「具足獲得金剛三昧」,表示這一位菩薩不是剛剛證得這個三昧,剛剛證得這個三昧的菩薩,只說是位不退,但是他仍然需要有上位的菩薩,或者是諸佛的攝受;沒有錯啊!你看乃至是十地菩薩,即將成滿的時候,還要 佛放光從其頂上灌注加持,更何況是七住菩薩,能夠沒有善知識的攝受而可以快速地在佛菩提道上前進嗎?當剛剛證得這個三昧的菩薩,在善知識的攝受下,繼續在佛道前進的時候,他也要隨分修證世俗的四禪八定,不過此時是用來作為深入實相法的證知,所以進一步親證別相智、道種智。而整個過程,是從親證法界實相的人無我、法無我,入地之後並修一切種智,是一連串透過靜慮的清淨轉依,每一個階段的清淨轉依,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心得決定,最後乃至淨除二障,才能夠具足獲得金剛三昧。

世尊隨後又提到說:【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為智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四)單從六度的修證來看,不管從布施,乃至是到靜慮的修證,若是同時能夠兼有一分波羅蜜,譬如說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等等,這得要從七住位開始親證了第一分的般若波羅蜜開始。這意思是說,原來在外門勤修前五度,並且熏習第六度般若的正知正見,都是為了將來可以親證第六度的般若波羅蜜,只是那個時候還只是六度而已,並沒有波羅蜜;一旦親證了以後,卻反而回頭以般若智慧的見地,再用於前五度的修學,這樣子「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等的這一些功德才能夠發起。可是卻也正是由於開始內門廣修五度的緣故,不但是有波羅蜜的功德,福德更加日進千里,也同時使得第六度的般若波羅蜜更加圓滿。這個時候說:開始內門六度萬行,因為以前是沒有親證法界實相,叫作外門六度萬行;所以世世輾轉地增上,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終於具足成就了六波羅蜜,究竟圓滿了智波羅蜜。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的這一段經文中,世尊最後作了一個結論:【善男子!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卷四)若是單就表面上,或者是世俗上的道理來說,佛世時候的出家人,真的是比較好修行,因為不但是心性調柔,而且真的是為法而出家;而在家人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生活上的瑣事所牽絆,是比較不能夠成就道業的。然而,真正容易成就道業的菩薩,應當是說,從開始親證了出家法的出家人,因為分證了出家法,轉依的過程之中,開始減少一分一分的束縛與無明;而仍舊貪著於五欲的在家人,當然就比較不容易成就道業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1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修六波羅蜜要作什麼?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什麼是「波羅蜜」?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