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題目是,有人問: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背,要如何是好?關於有念與無念,我們首先要知道,指的是哪個心有念?哪個心無念?同一個心可以同時有念,又同時無念嗎?以這個前提,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題目。
其實大家知道說,有情眾生只有一個心嗎?同一個心可以同時有念,又同時無念嗎?一般都會認為有情眾生,只有一個心,認為說這一個心,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能作主。假如說這些能見聞覺知作主的,都是一個心的話,那麼應該是說,當這個眼根壞了,眼盲了,耳聾了,不能見,那也是不能聽聞。照理說如果是同一個心,又能作主,應該是還是同樣能見、能聽聞才對,因為是同一個心又能作主。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眼盲了是看不到,耳聾了是聽不到的。假如說是同一個心,又能夠作主的話,照理說應該是在很睏的時候,就能夠作主說不要睡覺,可是事實上卻做不到。如果是同一個心,又能作主的話,應該是說在喝醉的時候,也能作主說要完全清醒,但是也是做不到啊!如果說是同一個心,然後又能作主的話,應該是說在專心看電視的時候,就能作主說也能專心的吃飯,可是卻做不到啊!
所以我們知道說,從這幾個現象,還有很多例子(我們這個只是略舉一下)可以知道說其實眾生不是只有一個心。那麼應該說,眾生是一共有八個心識的,能見的是眼識,能聽聞的是耳識,能嗅香的是鼻識,能嚐味的是舌識,而能覺種種觸的是身識,能夠知一切法的是意識,能處處作主的叫作意根,或者叫末那識。這七個識個個都有各別專屬的功能,因此如果眼根壞了,不能看見時就不影響說,還能聽、聞、嗅、嚐、覺、知。除了前面七個識以外,要告訴大家的是,還有一個第八識——阿賴耶識,祂能出生五蘊十八界;前面這個七個識,都是由這個第八識,藉因藉緣所出生的,然後由這個第八識來支撐著,祂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的運行。可是這個第八識,祂卻不分別六塵,祂不在六塵中處處作主;對於祂所生的五蘊十八界,祂也不把它當作是我或者是我所。因為這樣子,所以祂才能夠實現有情所造各種善惡業的六道因果。
在這個略知眾生要有八個心識的情況之下,我們也來告訴大家說,其實眾生的所謂我心,其實就是指意識與意根。可是意識到底是真的是常住的嗎?我們要來告訴大家,意識生起祂是有要件的。我們在《阿含經》中舉一段經文告訴大家,佛這麼講:「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佛陀說不管是欲界的意識,或者是色界天的意識,或者是無色界天的意識,定中的意識,散亂中的意識,不管是什麼情況下,所有的意識祂都是意根與法塵的因緣才出生的。但是意根與法塵,並不能單獨來出生意識;意根與法塵,這兩法的因緣也不能出生意識,一定要藉意根與法塵的因緣,由這個第八識來出生意識。意識祂出現了以後,與五識同樣境界,與眼、耳、鼻、舌、身五識在同樣境界,在六塵中見聞覺知,這個就是一般眾生所認識的我心的意識心的狀態。
意識心祂有時候雖然會被稱為離念靈知,但是這個離念靈知的意思,是表示說:通過禪定的修證,讓這個意識可以暫時免除對五塵的分別,可以讓五識不現起,然後祂自己緣於法塵來分別,但是祂還是不可以離開定境法塵。所以雖然被稱為離念靈知,可是還是不能離開定境法塵;也就是說意識祂是永遠不能離開六塵的。如果你是在欲界中的話,祂是永遠不能離開六塵的;那麼修禪定,或者生到色界天的話,祂是不能離開定境法塵的。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說意識祂是永遠是有念的心。
意識是有念的心,可是如果說,你想要藉這個有念的意識心,要把祂修成無念的心,就好像「緣木求魚」一樣,是沒有辦法的。就好像你拿著釣竿,在樹上想要釣魚,這是做不到的。那麼意識心呢?當祂安住在定境法塵,然後不分別五塵的時候的離念靈知狀態之下,祂是沒有辦法作主自在的說要繼續安住離念靈知中的;因為在我見、我執未斷的情況之下,會讓祂從定境中離開,離開了定境以後,又得回到念念不斷覺知分別六塵的情境中。所以意識心祂沒有辦法同時住在離念靈知中,又住在念念覺知分別六塵中的。所以修學的人,他會覺得有矛盾,為什麼同時要有念又無念呢?為什麼明明知道有矛盾,卻不能捨這個矛盾呢?
最主要是學人,誤會了禪宗開悟祖師對於無念心的開示。最明顯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他知道學人錯用心,對無念心不瞭解,對於要尋找一個真正無念的,要去找到這個實相心、無念心的這個方向是錯誤的,所以他在《六祖壇經》裡面,這樣開示著:「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在這一段開示裡面,六祖惠能大師就說得很清楚了,什麼樣是無念心的狀態呢?這無念心本身,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子,祂於六塵諸境種種上面,祂是永遠離見聞覺知的,祂是不於六塵上作分別的,所以祂在六塵上面永遠不起念,永遠不作取捨分別。對於無念心本身,自己在萬法中運行的時候,祂永遠是離開這些境界的,不在這個境界上面起任何分別取捨之心,這是講這個離念心、真如心。
因為學人會誤會,就會以這個有念的意識心,怎麼樣呢?百物不思。就認為說,我只要以現在這個有念的心不要去思惟分別任何一法,把所有的念都要除卻;但是這種情況之下,當他捨報的時候,仍然是屬於生死心,不能解脫,這樣是錯的。這個七識心本身沒有辦法說,除卻一切念頭,本身就會變為無念心。因為祂本身就是有念的心,就是生死心。所以學道者,要來謹慎思考這件事情,這個部分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中,已經這樣來為學人開示了。
同時六祖大師也對這個無念心有定義的,在《壇經》裡面也定義得很清楚,但是因為學人不懂,所以說我們就在這裡,再來舉說一次,六祖這麼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那麼這一段呢,六祖就為我們學人這樣說著,禪宗的法門所開悟的標的,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在六塵中不分別不覺知的,是這樣的一個所謂的無念的這個心,是以這個為宗旨。實證這個實相心——如來藏,這樣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的這個無念心為宗旨的。那麼這個心呢?無相是於相而離相,怎麼說呢?因為這個實相心——這個如來藏,能夠藉眾緣,自己有種種功德法,能夠出生五蘊;出生了五蘊以後,雖然跟五蘊在一起運行,可是卻沒有五蘊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垢染相以及生滅相。自己只有一法、一相,就是真如——人無我、法無我相。
那麼說這個真如心,於念而無念的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講說這個真如心,祂能夠藉根、塵相觸為我們現起內相分六塵,同時祂能夠了知六識的心行。在這種情況之下,祂卻不於六塵見聞覺知;當這個五蘊在六塵中見聞覺知的時候,可是祂卻是離見聞覺知的。
對於這個無住是人之本性,下段六祖大師就在《壇經》中,就這樣開示著,他說:「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那麼這一段開示他也說:這個真如心本身,祂一向是不在世間種種善惡好醜上面去作分別的;祂雖然與五蘊在一起,跟五蘊在一起同時運行,可是祂永遠不在這個世間的善惡好醜作這個取捨分別。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祂現起萬法的同時,祂的本身,祂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因為這些六塵萬法,以及輾轉所出生的種種法,都不是祂的境界。祂的境界在祂自己本身,就在這個寂滅的境界,祂本身就是離六塵見聞覺知的境界,祂本身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
假設說對於這個意識心本身,祂是前念今念後念,都是在人我、法我上面,去思著、計著著,這樣子的情況之下,念念相續不斷這叫繫縛。而這個真如心本身,對祂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法,並不把它當作是我與我所,所以永遠沒有所謂的這個牽掛繫縛。那麼意識心本身,時時刻刻前念今念後念,都是在這個我與我所上思著、想著、計著著,所以這樣子叫作繫縛;繫縛在五蘊法上,就是繫縛在三界中。那麼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就是沒有繫縛,指的就是真如心;所以這個真如心,祂是以無住為本質的。就是這個,這樣的開示學人並不懂。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對於這個有念的心,祂是永遠沒有辦法轉變成無念心的。我們也要告訴大家說,無念心指的就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被稱為無念心,前面也跟大家解說過了,又稱為無相心。也解說過了因為祂本身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可是卻沒有五蘊十八界的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及這些法我相,沒有這個生滅相。祂是無住心,祂不住於六塵萬法,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那是離見聞覺知的心;因為祂本身這個法性本身,就是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不在六塵中起念。祂有祂自己的菩提性,祂能夠了知六識心的心行,可是祂卻是離於六塵的見聞覺知的。祂是不生不滅的心,因為祂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不是要經由意法的因緣才出生的,祂是無生的法,所以祂是不滅的法,祂叫不生不滅的心。祂是法界實相心,因為祂是真實,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而是如如不動的心;所以一切萬法出生以後,生生滅滅,唯獨這個第八識本身是不生不滅,所以真實常住的。
我們要知道說,對於這種正知正見的建立,確實是不容易。可是現代也有是專門教人家念佛的善知識,他就曾經這樣對大眾開示說:「這裡頭沒有道理,你才能夠體會,你只要起心動念就錯了,你一起心動念就統統叫妄想。」這個部分其實是落於六祖大師所斥責的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這樣的大錯特錯來誤導學人的作法,我們覺得說:主要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在知見上沒有辦法正確的建立──對這個有念心、無念心,沒有辦法知道說這是不同的心。眾生不是只有現前能見聞覺知的心,還有一個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最重要的是還有一個離六塵見聞覺知的這個實相心——如來藏。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能夠有這個正確的知見建立起來就不會,明明這個禪師、祖師已經在對學人開示裡面,已經說得那麼清楚了,可是卻棄之不顧,而仍然用這種錯誤的知見來誤導學人。
因為這個法本身一定是有道理的,不能說是沒道理;沒道理的法,你不能莫名其妙的接受。因為假如告訴你說:沒有道理,你只要不要起心動念就好。你問為什麼?就告訴你說沒道理就是這樣,其實那是錯的。是有道理的,因為你起心動念的心,就是有念的心,有念的心,你怎麼可能叫他不要起心動念呢?那你修定好了,修定在止裡面,他本身還是對著定境法塵,念念不斷啊!修止本身,只是持續緣於這個定境法塵,並不表示說他就沒有起念啊!我們平常在六塵中,一直在對六塵萬法分別,那就是念念不斷。在分別過程裡面,都是著重於我與我所上面這個部分,來作種種的分別、思惟、計著;如果說你一起心動念就叫妄想,這樣的話就告訴你說,你不起心動念那就真心,那就等於是落入六祖大師的這種斥責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法是一定有道理的,不能說沒道理。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將來怎麼樣正確選擇你要追隨的善知識。
另外說,其實對於這個有念與無念,其實對於證悟者本身來講,它是不矛盾的。我們來舉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的一段開示,為大家來舉例,六祖說:「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這一段開示就是說:真如自性的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就是說真如心第八識,祂不是木頭,祂是有菩提性的了知性的;但是祂這個了知,是離六塵的了知,離我們六識心本身這種見聞覺知的這種心性的。祂的這種念——相較於我們的意識心而言,我們說這樣的念是真如,因為有祂的真實自性的。有什麼真實自性呢?祂有這個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相性自性等七種性自性的。因為有這些性自性,然後來成就萬法,所以起念;祂這個起念,並不是我們在六識中見聞覺知的念,所以六祖說:假如沒有這個真如心,眼耳色聲當時即壞。表示我們這個五蘊十八界一定要依靠這個真如心,才有辦法繼續在現象界中運行不斷;等到你最後捨報的時候,這個真如心離去了,你這個五蘊壞滅,這是法的現象。所以對於這個真如自性起念,並不是說我們這個六識心本身讓祂不分別;讓祂自己想著說:我現在自己是住於空性,我不對六塵起念。那就是真如心。那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已經說得很清楚:非眼耳鼻舌能念。那當然眼耳鼻舌能念是包含了意識、意根。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對六祖大師的開示,要把它記下來。
同時六祖還繼續說:「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真如自性這個起念,祂能夠支撐著五蘊十八界的運行,能夠讓六根有見聞覺知;可是祂自己的這個真如,人無我、法無我性不染著萬境,祂真性常自在,就是祂那個真如法性——人無我性、法無我性,常常都是恆不變異而且自在,不受五蘊十八界所相應的煩惱所染著。所以經中有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說這個真如心,祂在與五蘊十八界共同運行的時候,能夠了知這個業的內容,能夠了知六識的心行,能夠在藉著根塵相觸的時候,現起一切六塵內相分,以及這個相應的心所法,可是祂本身卻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的意思就是真如——人無我、法無我、寂滅、真實、如如。
所以對於真實開悟的人,當他找到自己的自性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瞭解:能夠開悟的這個心是意識心,意識心是有念的;意識心在念念不斷中尋找著,哪一個是我的這個本來面目?哪一個是我的這個實相心?當他找到這個實相心以後,發現到說,自己本身是虛妄的,可是實相心本身是法爾常住的;祂法爾就有這種真如法性,沒有辦法被任何一法所改變;祂法爾存在,不是經由任何因緣而出生的。所以祂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並不是由我們這個意識心,把祂改成說不分別就是一樣了,祂完全不一樣。所以說能開悟的妄心——意識心,祂是有念的,所開悟的另一個如來藏心,是無念的。
對於建立正知見以後開悟者而言,一點都不矛盾,而且知道說,這才是法界的實相。而如果會在這裡感到矛盾的話,發現的人就知道說,這個法義本身已經是有問題的。善知識告訴你的這個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經教並不是這樣教導學人的,佛陀的法也不是要你把這個有念心,強行要讓祂變成無念心的。而這個是要知道說,原來是眾生皆有八個識,八個識的心性各個不同,各有祂不同的功德,這些功能。所以說建立正知正見非常重要,你建立了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會在有念與無念而產生矛盾了。
今天這個題目就說到這裡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