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2-05 17:24:41|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究竟忙些什麼?(三)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83-a09_043

學佛釋疑(二)第43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究竟忙些甚麼?(三)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分享關於「究竟忙些什麼?」這個有趣的課題。

我們在前兩節裡面跟大家說,基於現在的分工,大家會這麼忙是不得不然的一個趨勢。我們也談到說,曾經有人提到說:我們要怎麼樣來因應,怎麼樣來解決、來紓解忙的壓力呢?其中一個所謂的「知足常樂」。但我們之前也跟大家說了,「知足常樂」這件事情,只能夠用在我們對別人的要求上面。然而我們從前面我們給大家講了就是說:之所以會這麼忙,那是因為我們要求了社會上所有的其他的人,然而社會上其他人也用相同的方式來要求我們,所以造成了大家都非常的忙碌,大家也都非常有壓力。然而「知足常樂」這件事情,只解決了我們加諸在別人身上的要求跟壓力;然而對於別人加諸在我們身上的這些事情的話,可以說知足常樂是派不上多大的用場的!。

所以後來就有人繼續說:那我們應該要「隨緣」因應。隨緣,我們上次給大家舉的例子,就像是隨著水一樣,比方說,大家應該有看過衝浪的選手,衝浪的選手憑藉著衝浪板因應著波浪,有的時候在波浪的上面乘著波浪的頭前進,有的時候也需要滑在波浪之間,有的時候更需要沉潛一番。所以從這個方面,可以說隨緣,就是隨著外面因緣的變化,然後自己跟著靈活的因應。當然,這裡面看起來有許多人說:「既然要『隨緣』的話,那就表示說,我們在隨緣的時候,一定不能夠堅守一成不變的原則;也就是說,我們常常需要揚棄自己的慣性,來因應外面的變化。以這個『隨緣』來說,好像是能夠隨緣的人,就好像說他對於自我的執著已經減少很多了,因為他需要靈活的因應外面的這個狀況。」等一下我們會跟大家講說:「其實『隨緣』這件事情,並不表示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減輕了。」請大家先記住,我們後頭會再跟大家說。

不過,我們先回頭來看看「隨緣」這件事情,到底它在實際的實施上面,會不會無往不利呢?我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曾經有一個人提說他自己面對這些財物、名聲、權位、眷屬的這些事情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樣原則呢?曾經有人就提出說:「這個就應該是好像我們坐在中式的餐廳裡面,前面有一個圓桌,然後我們使用圓桌來一起吃飯的時候,很顯然的,這個圓桌一定是菜餚轉到你的前面來的時候,你才伸手去夾;如果在你夾完之後,這個菜餚轉出去了,那麼理論上那一道菜,就要等到下一次它再轉到你前面來的時候,你才能夠伸手去夾。」這是一個基本的——就是最符合禮貌的用菜的方式。所以這種圓桌夾菜的方式呢,也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所謂的這些主張隨緣的人,他在面對社會上的這些狀況的時候,怎麼樣替自己找到安身立命。比方說,今天如果有一筆生意上門的時候,這個時候呢,他往往會等到說這個生意如果沒有不合法的狀況,並且周圍的緣熟了,比方說適當的這個客戶也有了,然後環境也成熟了,通路也都已經成就了之後,那麼這一門生意很有可能就乘勢而起,所以你就做成了這一筆生意了。就你來看,你完完全全就好像是圓桌上面的夾菜一樣,這個菜——這一筆你想吃的菜餚,它順勢轉到你前面來的時候,自然你就順勢的夾了一口來吃。又比方說,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爭奪社會上的名聲跟權位,特別是權位這件事情上面的話,更是許多人汲汲營營的。那麼每次呢我們都會看到有許多人,比方說某一個位置空缺的時候,往往我們會看到媒體記者就急著訪問幾位有可能跟這個位置沾上邊的候選人,然後再問這些候選人說:「有沒有人有興趣啊?怎麼樣積極爭取啊?」等等的。如果是主張隨緣的人很可能就是說,如果他是其中的一個候選人的話,那麼他的回答應該就是:「我不需要積極與人爭,如果說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條件都具足的話,很自然地,那我就接下這個職位來。」所以這個也是圓桌夾菜的一個例子。所以這一些狀況很顯然的,我們看到他的狀況就是:在你判斷現前的因緣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你會先忍住,先讓自己慢慢的等待;猶如是在這個大自然裡面狼或是獅子,慢慢在等待獵物一樣,一旦這個獵物到眼前的時候,然後你再根據你的原則靈活因應,就把它擷取到手。當然這個是說,從我們自己主動來對外追求的時候,這是這一種的隨緣。

那當然就是說,對於別人對我們加諸在我們身上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別人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覺得說,別人對我們的要求已經超乎我們設定的標準的時候,也許我們就自己就覺得說:「那我能做到什麼,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剩下的就隨它去吧!」哪怕是說你的上司或是你的老闆,因為這樣大發雷霆要開除你,你也可以隨緣的接受,沒有關係!或者是說這一批的產品,因為你的這個付出也只能夠到哪個程度為止,所以這個產品如果說在整個的過程中有所瑕疵的話,也許你就會對自己說:「我已經盡了我的本分了,其他的也就隨緣吧!」所以「隨緣」這兩個字,我們可以發現到:在許多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大家都在用「隨緣」這兩個字。而這個兩個字在什麼時間、什麼時候聽到最多呢?往往都是在,一個是在自己面對逆境的時候,就如同我們剛才講的,被上司或是老闆責備了,這個時候我們說:「一切隨緣吧!」或者今天好朋友離開了,或者是甚至是背棄你了,這個時候你就說:「一切隨緣吧!」又或者是說跟家裡面的眷屬吵架了,你也會說:「一切隨緣吧!」這種狀況就是,自己在遭受外境的這些無常變化所帶來的痛苦的時候,往往你都會說「一切隨緣」,用這樣子,然後給自己極大的安慰。當然,我們還說了「隨緣」另外一個很常被用到的,就是你對外界事物的求取上面,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圓桌夾菜」的理論。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隨緣」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能夠幫我們因應現代生活所帶來的忙、帶來的壓力、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煩惱呢?我們可以說,之前我們所看到的包含「知足常樂」在裡面的,這一些的作為其實都可以把它歸類成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對我們自己來講,我們希望自己少欲知足;另外一方面,在我們跟外境的應對上面,我們希望自己能夠隨緣因應。講到這個「隨緣」,特別是講到「隨緣因應」這件事情,因為其中有一個「緣」字,所以有許多的人都會以為「隨緣因應」那一定就是佛教。因為佛教裡面呢——我們說在佛教談這些阿含解脫道的這些教理裡面,有一支是特別重要的一支叫作「因緣法」。因為佛教在這一支裡面,特別強調了各式各樣的因緣的狀況,所以大家演變成說,一般人只要聽到「緣」這個字——隨緣、緣分、因緣這些事情的時候,一般人都很自然的會想到說:「啊!那這一定是佛教的吧?」可是,我們這裡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少欲知足、隨緣因應這一些,恐怕還沒辦法觸及到佛教的核心。

在我們講到佛教之前,我們不妨先給大家談一談,在我們東方的文化裡面,少欲知足、隨緣因應,到底在哪一個東方文化的思想可以找到這個源頭呢?我們給大家說的是,就是我們中華文化裡面的所謂的「道家」的思想。在道家的思想裡面,首先第一個講究的就是:個人一定要清淨少欲,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這些「生」的起源,都是因為不清淨、擾動,所以才從原來的「無」、原來的「道」裡面,產生出世界的萬象出來。所以道家非常講究說,人一定要清淨少欲,不能夠被外境牽著鼻子走,這是第一個主張。第二個,大家一定也會常常聽到說,道家主張「無為」。「無為」這個字,當然一樣的,各位如果說有稍微讀佛法的——接觸了佛法的時候,也會發現到說,佛法裡面也有所謂的「無為法」的這些事情。可是我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能使用的語言文字非常的有限,您如果仔細算算看的話,我們說:我們所使用的中國的文字裡面,算一算也不過就是上萬個文字而已!這個上萬個文字組合起來,所能夠表示的意思來講,也不過就是那些個意思而已!但是,一旦要用文字來形容不同的思想的時候,那你要知道說,思想的本身它的維度,就比這個語言文字要大得太多太多了!所以當我們在把一個思想的體系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時候,無可避免的一定會面臨沒有辦法盡情盡興的把它描述的淋漓盡致的狀況;更何況是說,在描述的時候——在陳述的時候,有的時候也不可避免的,得要順應當時的人所能夠瞭解的概念,用他所能瞭解的概念來比喻,來讓他能夠接近你心中想要讓他知道的意思;所以這個時候,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引用到其他思想體系裡面的語言文字。雖然說佛法裡面也有所謂的「無為」兩個字,但是這個「無為」,如果從文字方面去看的時候,跟道家所講的「無為」是完全一樣的寫法,可是它裡面的意思卻截然不同!所以應該要跟大家先說一聲。

那麼道家的「無為」,道家的無為怎麼去看它呢?其實最簡單的就是從老子所講的話,就是要「道法自然」。也就是老莊之學——道家之學,希望大家盡量仿效自然,盡量順從自然,不要做過多的巧取豪奪,都不要有這些事情,我們最好跟所謂的天地,跟天地自然同生同死,共同的、協和的生活在一起。當然這個如果講到的話,對我們現代保育環境來講的話,當然是有所助益的。不過我們回歸來講就是說,道家談的無為,它的無為其實是什麼樣?就不要有超出於自然界限的作為叫作「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這個「無為」,細心的觀眾們!講到這裡的時候,您一定會開始有一點發現說,所謂的道法自然——所謂的不要超出自然的界限順應自然而為的話,那麼請問:這個「自然」是不是相對於我們的「外境」呢?那如果自然是相對於我們的外境的話,所謂的「道法自然」,是不是表示著我們應該要順應外界的環境來適當的因應呢?而不要做過多的扭曲外面環境的作為呢?如果這樣講的話,觀眾們是不是已經發覺到說,「道法自然」這一件事情跟「隨緣」沒有什麼兩樣的!其實它還真的是一樣的思想,因為「隨緣」就是要隨著外面因緣的變化妥善因應,如果把這個外面環境的變化把它定位成老莊思想裡面的「自然」的話,那麼當然「道法自然」就是「隨緣」的表現。

又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比方說對於其他人對於我們的責備來講,那我們可以自己用隨緣來安慰自己,隨緣的來因應、隨緣的來應對;這個事情其實也正是老莊思想裡面的無為的一部分。因為所謂的別人對我們的要求,如果是已經過分的要求了,那自然它是違反於自然之道的;那既然是違反於自然之道的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大可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則,不需要太跟他計較。所以從這個例子來看的話,「無為」還真的就是「隨緣」的另外一面。那當然就是道家的思想裡面,還談到說所謂的「無不為」,無為之外還有所謂的無不為,最佳的比喻就是老子自己所說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說,水是有我們所看到的最柔軟的一個事物的形態,水可以說你要它低下——要它多低下它就多低下,要它怎麼轉彎它就怎麼轉彎;可是水雖然具足了這一些柔弱的本質,可是水卻是自然界滋潤萬物的一個根源。所以老莊主張,我們對於世間的這些事物,應該要像水一樣,想辦法去含攝這個自然的所有的事物,不要破壞自然,順應自然,並且要能夠用水那樣的胸懷,去含攝所有的這些事物。當然這個就是所謂的「無不為」。

所以,我們剛剛講了這些隨緣這些事情,看起來因為裡面有一個「緣」字,很多人都會誤會了這個「隨緣」就是佛教。但是我們也給大家看了,大家看到了道家所主張的清淨少欲、無為、無不為的這些主張,其實都已經是把隨緣整個包含在裡面了。所以不能夠說看到一個緣、隨緣,就說它是佛教的主張;而其實這個主張,它的根本其實就是道家的思想。我們也給大家講的就是說,其實「隨緣」的這個部分,界定它是不是一個佛教的東西的話,不是看文字的表相,而是要看它的教義、看它的教理。因為,如果我們的隨緣的東西談到的都是世間法的緣生緣滅,全部都是在世間法上面談因緣生滅以及相關的因應的狀況的話,那麼這個事情就肯定沒有觸及到佛教的核心。這個是我們希望能夠提出來,讓大家能夠分辨清楚,也就是「隨緣」這個觀念,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間法上,基於緣生緣滅而來的因應措施的話,它肯定還沒有觸及到佛教的核心。

講到這裡,不妨就舉一個例子給大家看,我們說語言文字這件事情,它的侷限性是非常大的!比方說,我過去有碰到一位朋友,這個朋友一向是研究《易經》的、研究老莊之學的。這個朋友有一天碰到我的時候,他知道我對佛教有興趣,所以他那個時候就開啟了這個話題,然後他很高興的告訴我,他說:「《易經》真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問,道家也真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問。」為什麼呢?他說:「佛教裡面,有好些個經典是非常出名的,其中一個最著名的經典叫作《心經》,這個《心經》短短的兩三百個字,可以說古往今來許多的人恐怕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它的意思!」可是我這個朋友接著就很有信心的說:「可是當我瞭解了《易經》、瞭解了老莊之學,再看《心經》的時候,發現一切是這麼樣的自然,如此了然於心。」他說的是說,他用《易經》、用老莊之學,去解釋《心經》的時候,發現完全解釋得通。那我要告訴各位觀眾的就是說,我這位朋友可是擁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所以他肯定不是有文字障礙的,他對於文言文是頗有掌握的。那表示什麼?表示說,居然從《易經》、從老莊裡面,居然就可以看透《心經》裡面的道理!但是我今天身為佛教徒,在佛教已進入一段時間了,我必須要告訴大家,真的!就如同我剛才講的隨緣的例子一樣,只看文字的表相而不能夠說明清楚的話,那就還沒有觸及到佛教的核心。因為從《易經》、從老莊去對應到《心經》裡面的文字的時候,也可以從頭到尾都是用世間的緣生緣滅把這些文字一個一個的把它給嵌印上去,那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我一再的提醒大家,凡事只有提到世間法、只有提到世間生滅的時候,那都還沒有談到佛教的核心。所以,冒然用文字上面的東西自己去解釋的時候,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想想看,《心經》用短短的兩三百個字,就要能夠函蓋一定的佛教的義理的話,你想想看,那個每一個字都是得錙銖必較的事情。

所以今天的最後,應該就是要跟各位觀眾說,不要僅僅的落在文字的表相上,也不要自己任意去解釋,解釋這些比方說《心經》上面精簡的文字;而應該要尋求善知識好好解釋佛教義理,再回頭來看的時候,您就會發現:佛教跟《易經》、跟老莊之學是大大的不同!

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究竟忙些什麼?(四)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究竟忙些什麼?(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