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23 14:14:58| 人氣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菩薩為什麼應觀「福田」與「貧窮田」而布施?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96

菩薩正行第96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菩薩為什麼應觀「福田」與「貧窮田」而布施?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菩薩正行,今天和大家來談談「菩薩為什麼應觀福田與貧窮田而布施?」知道菩薩有了福德與智慧莊嚴的妙用之後,接下來,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之中又接著開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菩薩施時觀二種田:一者福田、二貧窮田;菩薩為欲增福德故施於貧苦,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為報恩故施於福田,生憐愍故給施貧窮;捨煩惱故施於福田,成功德故施於貧窮;增長一切樂因緣故施於福田,欲捨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

菩薩摩訶薩具足了福德與智慧的莊嚴之後,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產生憂悔,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說,菩薩已經不再計較眾生是否能夠有所回報的緣故。也就是說,他在久遠劫修學的過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勝的世間法,也能夠證得出世間法;而此處又說菩薩摩訶薩,所以其最低的層次,至少應當是證得自心如來的七住位菩薩。 換句話說,他又證得了世出世間法,最低層次的世出世間法的證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樣,斷了我見而證初果。既然是斷了我見,就說他已經開始了離開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個相,因為能夠離開我等四相,所以才說在布施的時候,不再計較眾生是否能夠有所回報;也隨著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會因為失卻了財 物,會覺得捨不得,於是乎,自然不會產生憂愁與後悔。

為什麼說菩薩斷 了我見就能夠開始離開我等四相呢?因為斷了我見就一定會證得三種的三昧——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而無願三昧有時候也稱為無作三昧,這裡的三昧 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決定而不動搖,而不是世間禪定的定。空三昧是說證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因緣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見的一切世間的種種 相,也是依緣相對待而有,並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長寬、方圓、軟硬等種種相,所以說是無相。因為有了空、無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繼續保有蘊處界的願,這樣 就叫作三三昧。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菩薩也證得這樣的三昧,為什麼還會有生生世世繼續在三界利樂有情的事實?而定性聲聞人卻都是要入無餘涅槃的,到底這個差異在哪裡?前面說過,菩薩也證得如同二乘人所證的出世間法的三三昧,卻又證得另外一個層次的出世間法,稱為世出世間法。換句話說,正在世間示現的時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間法,所以稱為世出世間法。菩薩證得這個層次的三三昧,卻是不共二乘人所證的三三昧,是二乘人所不證的,所以菩薩此時才有資格稱為菩薩摩訶薩。而菩薩所證的這個三三昧,到底與二乘人所證的三三昧有什麼不同呢?這裡的三昧一樣指的是在智慧上的心得決定。先來說菩薩所證的空三昧,指的是菩薩所證的諸法實相——本際的如來藏。祂是當體即空,所以說是空性; 卻又能生萬法,所以也稱為諸法本母。親證了祂,也是證得了人無我,因為祂也是無我性的,所以說是空三昧。無相三昧又是在說什麼?是說祂沒有三界中任何一法 的相貌,因為祂是世間外的法,本身雖是出世間的法,卻得要在世間之中去親證祂;而親證祂的時候所見的相貌,卻不是三界中任何一個法的相貌。若一定要施設一 個相貌,也許可以說祂叫作如來藏相, 親證了祂就得這樣的無相三昧。第三個三昧叫作無願三昧,是說祂本來就沒有一絲一毫成就三界任何一法的願,卻同時也沒有出離三界的願。因為祂本來就不在三界 之中,而所以說諸法都由祂直接、間接輾轉出生,其實是因為無始以來種種煩惱所覆藏的緣故,而導致末那的執取。這樣看來,大乘與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樣的 呢?當然是不一樣!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蘊處界,所證的是蘊處界的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不再有繼續保留蘊處界的願;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實相的如來藏,所證的是如來藏,本來就是空、無相、無願。而菩薩在證得大乘的三三昧之前,也要分證二乘的三三昧,然後再從大乘的三三昧來觀察二乘的三三昧,發現說二乘的三三昧,其實是包含於大乘的三三昧之中。如來藏雖然祂是當體即空,卻能出生蘊處界諸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蘊處界其實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體性,匯歸於如來藏之後,還有蘊處界的種種相嗎?所以由於以上所說的緣故,如是證、如是轉依,當然於繼續保有蘊處界,也是無願的。但是二乘的三三昧,卻無法含攝大乘的三三昧。

然 而,因為證得了這個三三昧之後,卻引發一個問題,假如所證的只是二乘的三三昧的話,就會產生一個現象,就是說會越來越遠離蘊處界,那就不會有這段 經文裡面所說的一切施時不生憂悔。因為這個一切施時應該是包括證法以後的此世來世,乃至應當說是盡未來際。而定性的聲聞人,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會在 七返人天之後得阿羅漢而出三界的;再加上定性的聲聞人是隨時想要離開三界,當然也就不需要廣作布施來累積福德,所以就不會有此處的一切施時。所以定性的聲 聞人,就不是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對象,只有菩薩在證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後,再進一步親證大乘的三三昧,不違背如來藏本來空、無相、無願,卻同時因為悲憫眾生的緣故,發了種種利益眾生的願,因而常在生死苦中出入。所以菩薩在證得三三昧之後,於常常利樂有情,還是有願的。因此這才有了修學佛菩提道中菩薩的一切施時不生憂悔,也當然就會有見眾惡事而能堪忍了。

知道菩薩能夠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後,再進一步來思惟,我雖然知道了這樣的道理,而且也能夠在心中生起了意樂,希望可以成辦這樣的功德,可是畢竟是沒有辦法立刻就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啊!那到底有沒有善巧方便,可以讓我們快速達成這個目標呢?熏習佛法之 後瞭解到,若沒有福德資糧作為依憑,就沒有辦法使人證得更深一層的智慧;而有了進一步的智慧之後,才能夠成辦更廣大的福德。所以現在就接著說,如何能夠使 福德快速的具足?世尊為我們開示說,布施修集福德的時候,要觀察福田與貧窮田,也接著說其相應的果報。一般而言,布施的對象總說為福田,其種類可分為報恩 田、功德田、貧窮田。因為布施的時候,就好像農夫春天耕耘一片田地之後,而在秋天從田地中得到作物的收成。佛法中就用這一層關係而說從種福田得到來世的福報,然而《優婆塞戒經》之中,又將一般所說的報恩田、功德田合併為福田;然而不管布施的是財物身力等,布施的對象是哪一種田,未來都一樣會有福報,只是福德的層次有所不同罷了。

報恩田是說,接受布施的對象是於己有恩的,這包括善知識是於眾生有法布施的恩德;父母於子女是有推乾就濕的養育之恩;乃至世間法中曾經於自己有恩德的人。為了報答這些人的恩德而作布施,所以才說為報恩故施於福田。而功德田是說,接受布施的對象是有佛法上的證量。上從諸佛一直到菩薩七住位,這是兼有般若及解脫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雙八輩以及辟支佛,這是有解脫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時候廣說於禪定是有證量的人。但這是廣說,因為一般說佛法上的證量,說的是於佛菩提道、解脫道是有所親證的,因為相信佛菩提道、 解脫道乃至於禪定是可以親證的;又加上說親近這些於法親證的善知識,布施的時候也聽聞相關的法義,當然也就造就了將來可以親證無上法的因緣,所以經文才 說,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可是所謂的於法親證的善知識,這是自古以來就有魚目混珠的狀況,時至於今日,明明是破壞正法非常嚴重的邪淫者, 竟然也可以用種種的宣傳、行銷、包裝的方式,儼然就變成一代宗師或者是大善知識。布施在這樣假善知識的身上,就不叫作施於福田,反而應該叫作施於毒田,這 是因為都與假名善知識成就破法共業的緣故。這就好像某一塊田地,明明早就已經被重金屬污染,眾生還在其間播種秧苗,當然將來收成的稻穀,自然都是不堪食用 的,反而是應當要銷毀掉的,才不會因為少數人想要從中謀取不法的利益,故意將它賣出去,而被不明就裡的眾生誤買、誤食,而造成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回頭來 說,此時這些二乘人、菩薩,或有解脫道的智慧,或兼而又有佛菩提道的智慧,也因為至少是斷了我見而分斷了煩惱。親近並布施這些善知識的時候,也聽聞了相關的法義,就使得布施者種下了來世能夠斷除煩惱而證得出世間法的因緣,乃至亦成就受用禪定樂、解脫樂、法樂的因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經文才說捨煩惱故施於福田。

貧窮田是說,接受布施的對象是於當時暫時無法回報的。菩薩一 方面因為憐憫眾生的緣故,所以能捨一切將來苦的因緣而成就功德,同時若為了要增長自己的福德,使自己未來世離開窮苦的果報,也可以在貧窮田上布施,所以才 說,欲增福德故施貧苦,欲捨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然而此處應該進一步說明的是,過去布施之後,今世除了得一分的福德,若當世只是在有關於世間法上布施, 來世緣熟的時候,只得相對的世間法上的智慧;若是在表相的正法中布施,來世緣熟的時候,只得表相的正法智慧;在真正有解脫道的正法中布施,來世緣熟的時候,可以得解脫道法的智慧乃至分證解脫道;而在無上勝妙的了義法中布施,來世緣熟的時候,就得無上勝妙了義法的智慧,或者是分證佛菩提道。為什麼要說明這一點?常常聽善知識開示說:「想要得佛法上的智慧,是不能缺少福德的。」這一句話其實是沒有錯,可是往往就有人會誤會說,或者是無法區分說福德的種類。所以就以為自己一向在修橋補路救濟貧苦,而且是作得無怨無悔,以為這樣就是將來可以證得佛法上的福德。殊不知道說,那只是世間法上的布施,來世緣熟的時候,但得世間法上的智慧。而佛法講的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若是有人把世間法套上佛法的名相來說,或者甚至是以此來破壞真正的佛法,假如你是想要證得真正佛法上的智慧,而在這樣相似佛法之中去布施,是沒有辦法得到親證佛法的果報的。這就好像說,在臺灣銀行存款,是沒有辦法在土地銀行領取利息的道理是相類似的。

所以因為菩薩就是有了這樣初步的智慧之後,他慢慢的可以從 佛的開示中進一步明白自己繼續往佛菩提道上邁進的過程中,所欠缺的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式去圓滿它?當然就會在佛菩提道的智慧與福德的增進上更加地快速,都是因為遵從 世尊的開示中,而得到了廣大的利益緣故。所以依照 世尊的開示而繼續去作的話,不管是哪一種布施,漸漸就會圓滿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