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19 13:33:44| 人氣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菩薩有「福德與智慧莊嚴」的妙用為何?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95

菩薩正行第95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菩薩有「福德與智慧莊嚴」的妙用為何?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菩薩有福德與智慧莊嚴的妙用為何?知道菩薩六度福德莊嚴與智慧莊嚴互攝的道理之後,接下來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之中,接著又開示:「有智之人,所學世法於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富及大自在;菩薩具足如是二法,則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世間法者一切世論、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陰入界;菩薩知是二法因緣,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這些有世間智慧的人,所以能於種種世間法的修學是特別殊勝,為什麼便能得財富及大自在呢?

先 來說說世間法的範圍是什麼?有兩個部分:一切世論、一切世定。世論當然指的是,如世間的科學、技術、文藝,甚至於是現今的茶道、花道、武術道、棋 藝、歌藝,乃至說是演說技藝等等的論述以及傳授。因為於某一種世論是特別專精的緣故,所以被需要這一些技藝的,其他人所重視或者是重用,因而得到相對較為 豐厚的財富。譬如說:某甲的機械製造的工巧明特別殊勝,所以就被需要製造特殊機械的單位所重用,相對就獲得較高的酬勞;某乙的歌唱、演藝的技巧特別殊勝, 所以就被廣大的聽眾,或者是觀眾所喜愛,套一句現代話的用語,就是說粉絲特別多,因而通告費或是片酬就會比一般較高,因為所得的財富較高,所以就於五欲得 自在。為什麼這些人會擁有這些世間的智慧?還是要往前一世來推尋,因為前一世能修種種的世福,又不隨便誹謗善知識,乃至也是隨順讚歎善知識的種種智慧,所 以今世獲得了勝妙的勝義根,也不會有橫生的障礙。又假如說遇到種種的善緣,所以能夠得財富及大自在,但這裡雖說是比較偏向世間中的人間,卻不妨也是一般人 所欣樂的一個境界。

世間法之中還有一個部分,叫作一切世 定。換言之就是一切世間的禪定,也就是說:從初禪以上的四禪八定。可是為什麼加上世間兩個字?因為這一類的眾 生,雖然能夠證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因為不知道證初禪之時仍然是不離能所。也就是說:還有一個能證初禪的有情,以及所證禪定的境界,乃至是貪著禪定境界 的。雖然說也得一分自在,而其自在的程度是超過欲界天以及人間,但是仍然是在三界之中不離生死。若是斷我見證出世間法的有情,他們修證禪定又是怎麼回事 呢?他們會清楚瞭解到說:證禪定並不是得到禪定,而相反地卻是降伏捨離了一部分法。證得初禪就是要伏除欲界的種種法;證得二禪就是要伏除初禪的法;乃至證 得非想非非想定,就是要伏除無所有處,以下的種種法。所以才有佛法中的八背捨,說的是在證得一個比較清淨的蘊處界之後,因為知道它仍然是虛妄,所以次第捨離。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也要捨離而入了滅盡定。

但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已經斷了我見分證了出世間法,所以雖然也分證四禪八定,但是已經不能稱為世間的禪定。而二乘人在斷我見之後,藉著再證四禪八定,目的是為了要把自我的十八界法滅除,好入無餘涅槃菩薩當然也要證這個部分,但是卻有不一樣的地方;菩薩是要以四禪八定為工具,好把如來藏的雜染的種子淨除掉,卻不作意要把自我的十八界法滅除,這樣才能夠生生世世再有五蘊法而能夠自利利他。所以同樣是四禪八定,其實是有不一樣層次的。從菩薩修學的角度看,更是要如同那些有世間智慧的人,在過去世能夠修學種種世福,也不隨便誹謗善知識,所以今世能得財富及大自在。

可是菩薩為什麼也要如同一般人一樣修學世間法呢?甚至於說他主要目的,不是在求世間的財富及短暫的自在,而是在用這些資糧來利益更多的眾生,同時更加增廣自己的福德。所以今世依於過去世的福業,能夠於此世利樂有情也自利益,來世當然也能夠乘著今世的福業再度利他自利。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一句話說:菩薩應從五明中求。五明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聲明指的是語言文字上的通達;工巧明指的是種種技藝乃至曆算上的曉了;醫方明說的是醫術、藥典上的精通;因明說的是能於事理推演歸納上的正偏,無所誤謬。這四個法是共於一般世間法的範疇,所以菩薩當然也應該隨分修學。此外菩薩想要進一步更能自在,更有功德而能夠廣益有情,還得要修學出世間法,而出世間法說的是,能了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確認其之虛妄性。而這一些出世間法,卻都是要在世間之中去觀察證知的,然而到此為止是通於二乘的出世間法,菩薩卻還要進一步去證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明明是虛妄的,看起來是緣起緣滅的。

可是從何緣起?滅了以後空了又為什麼還會再生起?這一定是有個原因,不可能無因而生,乃至緣盡之後會變成斷滅。菩薩就應該去探究這個本來就不在世間,卻又能夠出生世間種種法的根本。這就是不共凡夫、二乘人,卻是只有菩薩才能夠修學、親證的內明 ,菩薩當 然是更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可以二世自他利益。一般人因為過去生的福業的原因,當今世能得大富貴之際,卻有很多人仍然是繼續更努力地賺錢,至於說那是因為安 全感的作祟,或者是因為成就感的驅使所致,那真的就是見仁見智了。不過在這種狀況下,可以想像到的是,雖然看起來他好像於此世能為利益,因為他今生努力的 結果,將福業一一對現,但若不能再作布施的業行,相對地於未來世就不能為之利益。菩薩能於世間法知其善巧方便之後,亦復分證出世間法,在同時證知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之時。一者能於五欲不虞匱乏,並又能知足常樂,復依於往昔利樂有情的宿願所持。

這 個依於往昔利樂有情的宿願,一般人都已經比較不容易相信,更何況說是不相信有前世來世的人呢?可是也許你有時候心中會有一個念頭,譬如說:明明一 個人是有能力可以升官、發財的時候,卻在這個可以升官、發財的機會現前的時候,毅然決定放棄那個機會,不求世間進一步的五欲享用,卻投入義工的行列去幫助 別人;有沒有這樣的例子,應該是說這個例子是多得不得了。這說明了什麼?這個人的過去世或是安貧樂道,或是樂善好施的習氣已經累積下來很久了,所以不在自 己的五欲享用上,更不作永無止境的追求;卻常常記掛著說,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去幫助別人,這也正是說明了菩薩的特性之一。所以當菩薩在人間正值受樂之際,更努力地去利益眾生,當然一定可以於二世自他利益的。雖然當他分證出世間法之後,菩薩很清楚知道,世間之樂是虛妄非真,而也能夠造作世間樂的因緣。一部分是因為為了他當世的眷屬所著想,因為菩薩一方面想說,是不是可以用什麼方便接引眾生進入佛法之中。但一方面卻也十分了知眾生貪求五欲的習氣,所以就用過去生所修的一分福業,拿來先來滿足這些眷屬,作為接引他們進入佛法的方便。

菩薩成就福德與智慧莊嚴的原因是什麼呢?正因是慈心與悲心。佛法上 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兩個法是學佛的人,甚至於說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套一句世間話說,這兩個法是講得容易,可是做的時候是很困難的,很多人可以頭頭 是道地說了一大堆。如何是慈悲,為什麼又要慈悲?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具足善知識的樣子,可是,一旦在骨子裡面去瞭解以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就舉 一個世間法的例子來說明好了,譬如說:父母愛護子女這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假如不管子女向父母要求什麼東西,父母就毫無條件地供給,這算不算是慈悲? 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既拔子女有所缺之苦,也與子女所求具足的樂,所以算是慈悲吧!可是世間人對於這樣的事情,早就因為曾經發生類似的狀況,看到不好的結 果,知道說這其實不是慈悲,這叫作溺愛,因為愛之適以害之。一者、使得子女完全沒有因果觀念,不知應該要自力更生,而成為了啃老族。二者、使子女無法履行 對社會,應有的種種貢獻的義務。三者、也使得社會勞動力的結構大為錯亂。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就不能稱為是慈悲了。

問 題到底出在哪裡?就在這個慈悲所依的出發點,是值得商榷的?又好比世間人說:某甲是善惡分明的,所以就常常行俠仗義,處處為人打抱不平,但所做的 剷惡除奸,到底是善還是惡呢?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就可以瞭解,要是說這一位大俠所見的善惡,是有其相對性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善,或者是說是真正的惡了。 同樣的道理,佛法中的慈悲,雖然能夠拔苦與樂,但是也得要真正的知道,什麼是眾生的苦?怎麼樣做才能夠真正的與樂。但要如何才是最基本的,可以離苦與樂呢?人天善法的持五戒、行十善,就是初步的教授。因為可以使眾生離開三惡道的苦,得人天的樂,但卻不是究竟的。所以菩薩再進一步證得出世間法,最低的層次就是斷我見。這樣菩薩也能夠真正的知道什麼是苦?苦是如何聚集的。要滅掉這一些眾苦的聚集,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樂的方法。所以若沒有初步的斷我見,而證出世間法,在那邊說什麼能夠拔苦與樂,雖說也有一分的效果,但畢竟只在枝葉上作文章,有時候也恐怕只是畫餅充飢而已。

而這些真的可以拔苦與樂的功德,菩薩雖然只是初分發起,卻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上,所依的第一分莊嚴。菩薩再加上親見自心如來之後,再得一分解脫與智慧,而這是另外一層次的出世間法。因為他可以現見在生死海之中,本然就離諸生死,所以他才能夠發起大願,繼續在有生死的三界之中,教化勸令眾生真正離苦得樂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慈悲。而世間的慈悲都是相對的慈悲,因為此時菩薩的慈悲二法,其所生的種種善巧方便,包括一切世論、一切世定,都是以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作為其所依,才不會變成錯誤的慈悲,才可以逐漸地遠離濫慈悲,也才是在佛菩提道中所應當修學具足的。也正是因為從這樣的修學、親證開始,瞭解了真正的慈悲意涵之後,一世一世利樂有情之時,莊嚴了眾生也更自我莊嚴。

這 個從因地開始,長達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之中,次第去修集福德莊嚴與智慧莊嚴。雖然看起來好像每一世在三界之中,都有五蘊身也都不離生死,卻開始不 再樂著三界生死法中的種種有,反而是出生了深妙的解脫智慧。而這種智慧更勝妙於二乘的解脫智慧,因為二乘法的解脫,是只從蘊處界的觀行而得,所以只能稱為 世諦。菩薩的解脫還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修證,以及進一步的觀行而得。所以可以了知種種法相,其中的福德與智慧的莊嚴更是無比的勝妙,乃至於終於福慧具足莊嚴,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