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16 12:31:58|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佛教宗派本源(三)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13

三乘菩提概說第113集~由 正偉老師開示:佛教宗派本源(三)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各位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佛法概說」。正覺同修會,將一些想要學佛的人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見,分門別類地整理,統一地為大家解說。在最近幾天的課程中,我們談的是佛教的歷史與宗派的見解。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看,二千五百多年裏面所出現的幾種在佛法上面的見解。

在上一集的課程當中我們談到了,在 世尊降生之前的千百年中,與 世尊有緣的眾生們,會被 世尊的威德力感召到這個世界,共同為 世尊降生前作準備;也就是,讓印度社會成為一個以追求解脫為目標,宗教修行為至上的一個這樣的社會文化。並且,大家等待 世尊下生的這一些有緣的弟子們,在 世尊降生前的幾千年就已經來到了人間,在人間以五乘佛法的內容開始教化眾生;除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之外,特別是人天乘的教法,以各種外道的表相,傳授人乘和天乘的道理。他們共同的特性是講因果,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廣泛地累積福德,才會有快樂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

我們會發現,有關於五戒十善的內容,已經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與吠陀文化之中,教導眾 生要守人倫常規、要敬神事天;所以,傳統的印度文化中,對於 祭祀非常的看重,認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類自己無法創造出來的,必須要藉由神明才能夠得的到。例如像婆羅門教認為,智慧的來源是吠陀諸經,而這一些經典並不 是凡人所創作的,是由古代的聖人,受到神明的啟示而說出來的,所以叫作吠陀天啟。佛陀之前的印度哲學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關於「世界眾生的本源」這一類的 問題,也可以說是全部印度哲學的核心,也就是要追求萬有本源的第一因。這一件事情,成為印度各派哲學當中不約而同、理所當然的終極目標。當然這個背後,都 是由於當時這些有緣的菩薩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想想看,如果當時的印度眾生,都是一些只想修人天善法,想要趕快生天享福;或者只想要自己趕快脫離三界進入涅槃,認為把一切都滅盡成為斷滅,這樣就叫作入涅槃;或者根本不相信萬法有本際,眾生本有真如妙心如來藏,如果當時的環境是這樣的氛圍,即使 世尊下生到人間,也沒有辦法對這些眾生傳授如來藏妙法。因為,不論是二乘菩提或是大乘菩提,都必須要以有真實本際、涅槃妙心當作是前提,即使單單是二乘的解脫道也都不是斷滅論。

所以在《吠陀經》上說到,他們稱他為雷電神因陀羅、誓約神密多羅、律法神婆羅那、火神阿 耆尼,他也是天神之鳥迦樓達曼。其實真實不虛的只是「一」這 個存在而已。這是說一切眾生都有本源,這個本源是無法形容的,所以就把祂叫作「一」,因為從一才能生二,從一才能生萬有。這個「一」是所有有情和萬物最深 沈的奧祕,祂與每個眾生是如此的親近,祂就是每個人真實的母親;但是祂又是如此的遙遠無法觸及,似乎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地去找祂,卻又完全都找不到祂一點點 的影子。

所以,在《石氏奧義書》上說到:「彼實難得見,隱藏不顯現,坐在秘密地,住於深遠處;藉修內瑜伽,智者始悟知,親見此神明,捨離苦與憂;五知根與意,活動俱靜止,菩提覺不動,此稱最妙境。」 是說這個「一」的本源,真的很難得見、得證;因為祂是隱藏起來的,不在三界當中顯現。因為祂宴坐在眾生不知道的秘密地裏面,因為祂住在眾生無法觸及的深遠 境界裏面。藉著修行最深妙的自心智慧瑜伽,真正的智者才能夠證悟了知這個萬法的本源;一旦證悟了這個諸法根源,那麼就可以捨離了三界中所有的痛苦與憂惱。 要怎麼證得這個本源呢?五種識與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根,加上眼、耳、鼻、舌、身識,再加上意識與意根,祂們的活動全部都靜止不動了,這個本源 的、不動的菩提覺就能出現,這個萬法本源的菩提覺,就是最勝妙的最無上之境界。

好,真正明心證悟的菩薩可以看得出,《奧義書》中的這一首偈有它正確的地方,也有錯偏的地方;如果是具有禪門差別智的菩薩,更可以看出箇中的奧妙,這已經涉及到了禪門證悟的智慧了。所以,真的是如佛經上所說的,菩薩眾遍布十方三界,各各以自己的因緣來攝眾度生。就像是在《法華經》中〈普門品〉裏面,讚歎 觀世音菩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妙法蓮華經》卷七)

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只是這一件事,也只有家裏人才聽得懂。下面這個在佛經上的故事,更可以讓我們瞭解菩薩度化世人的方式。

過去有一位比丘,每天早起晚睡,認真修學,他以回憶過去俗世生活的不實,以及憧憬未來可 能可以證得的聖果,當作是他修道的動力;可是一年又一年的過 去了,他仍然沒有證果。他心想:「不如歸去,回家做個凡夫就算了吧!」當他正在猶豫的時候,山中的樹神聽到了他的聲音,於是樹神化現為一位美麗的比丘尼, 穿戴豔麗的衣服與珠寶,走到比丘的面前。比丘看到了以後就說:「這位道兄,您是一位出家人,怎麼可以用這樣的打扮來眩惑世人呢?」

比丘尼回答:「這有什麼關係呢?衣服、裝飾品都是幻化不實的。我所抹的胭脂,本來是樹木 的顏料,根本就是一種假相,就是您的身體不也是如此嗎?眼前 看來是青春美麗,等到無常一來到的時候呢,地、水、火、風就分散,哪有什麼真實呢?無相實相真如是不生也不滅的,能夠如此了知,證道又有何難呢?人生世間 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孤身而來又獨自而去,赤身來又赤身去,沒有一件東西是屬於我們的。愚癡的眾生貪著虛妄不實的五塵境界,迷戀而自縛。其實並不是那個境界 迷惑我們,而是人自迷之啊!不是煩惱糾纏著我們,而是我們找煩惱來自纏。為了貪愛虛幻不實的境界,終生如夢如醉如癡,卻日日夜夜怨天忌人。眾生不知苦不是 本有,而是自已招來的。眾生可憐憫啊!偶爾造作了善因得些樂報,就沾沾自喜,殊不知連樂報也是假的。如果對世間的假相一昧地貪著,那麼真正的快樂就不會隨 身,而災禍則是如影隨形。想要得到自在安樂,那就必須要了悟生死,遠離貪欲。三界之中,如天人擁有許多的福報,但是天人也有享盡墮落的一天。佛法說三界如牢獄,即使是三界之頂的這個天界,還是像牢獄一樣。唯有諸佛菩薩所修學的無漏,才能夠觀照諸法空相,熄滅人我差別,這才是最究竟的常樂境界。」比丘聽完之後,心胸豁然開朗,捨卻罣礙,認真學道,一本初衷,終於得以證果。

各位覺得,故事當中的這位樹神,只是一位鬼神嗎?不是的,他很明顯的就是一位菩薩,但是不一定以佛弟子的外相顯現的這樣一位菩薩。所以,如此可以瞭解菩薩道修行的長遠性與連續性了嗎?

這些先來到人間的菩薩們,弘傳了人天乘的法,也弘傳了因緣果報的正理,包括了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異熟果報的這些正見;甚至包括了佛法中見道的觀念,也已經出現了。例如在《大林》書裏面提到了,業有三類:第一個是前生之業,然後今生承受這個果報,這個叫prārabdha;第二個是今生之 業,儲存為下一世的果報,這個叫作sańcita;第三未來的諸生之業,這個叫āgāmin。就這樣子有前世、今世、未來世,如是則輪迴,就這樣子我們就 承受了世間的輪迴果報。可是,如果是見道者,他能夠把二和三,也就是現在生的業、未來生的業,統統把它消融,只剩下過去生的業今生來承受;等到這一生消 盡,等到這一生受完了之後,這一生結束就能夠進入涅槃

在《吠陀經》和《奧義書》中,其他的教義,像是緣起性空、性空唯名的道理,統統都已經出現了;只是過去我們中文的佛教界,對於這一方面研究非常的少。所以並不是像現在佛教界許多法師所說的,他們說「佛陀來人間所傳授的不共道,是緣起性空之法」,這種講法是不對的;因為外道早在佛教出現之前,就已經完整地說過了緣起性空、性空唯名的道理;所以那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法道,那個不是究竟之道。而依止性空唯名的見解,也不可能證得二乘的見道,這一點我們後面會再來說。

所以結論:這些菩薩們在 世尊出世之前來到人間,一世又一世的準備,最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教導這個地方的眾生「此一大事因緣」,也就是萬法的根源是真如如來藏的這個觀念。不論今天這位菩薩,他是以哪一種方式的外相顯現,那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必須要把這個觀念深植在大眾的心中。而這一些事情,一定得要在 世尊降生之前,要先把這個大環境給準備好,讓世人對修行與證真如生起了真實的渴仰之心,等到 世尊下降的時候才能夠水到渠成。

例如在《吠陀經》裏面提到,太初只有大梵,大梵識知的只有自我,他如此的思量:「我就是 大梵。」如此,他與世間萬物合一。同樣道理,眾神之中,只有 明白個中奧義的神靈,才能和大梵合而為一;對仙人與人類來說,也是這個道理。另一個翻譯這樣講的:「太初之際,唯我獨存,原人為形;環顧四周,除我之外, 不見其他。不死原人,于此大地,永放光輝;不死原人,內我為體,永放光輝;他正是我,此是不死,此即是梵,此即一切。」意思是說:在無始之初只有「我」獨 存,沒有其他任何一法,此時的「我」叫作原人。衪環顧四周,除了自己以外,見不到其他任何的人,代表祂只是獨一的。這位原人永遠不會死,存在於這塊大地 上,永恆地放著光輝。這位不死的原人,祂的體就是內在真正的自我,永放光輝;但是「祂」也是我——不會死的我,這個真我叫作梵,祂是一切法的根源。

普通的佛教徒都認為,因為 佛陀反對吠陀種性制度,反對沙門無意義的苦行,所以 佛的教法與這些外道一定是毫無關係。這個並不正確。許多歐美的學者,他們則是把 佛陀所教授的學問,說它們都來自於《吠陀經》,即使 佛陀說了這麼多的經典,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吠陀經》的範圍。這種講法又是另外一種誤解。中國的學者方廣錩先生說得比較中肯,他說:「我們如果把《奧義書》 裏面的梵我一如,跟佛教涅槃學說細加比較,就會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

那為什麼這一些學者會認為,外道之法竟然跟 佛陀所教授的涅槃,是許多的相似甚至完全一樣呢?裏面的道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要等到下一次再為大家解說。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4-6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佛教宗派教判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佛教宗派本源(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