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8 15:13:52| 人氣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八)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92

三乘菩提概說第92集~由 正偉法師開示: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八)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我們「三乘菩提概說」的節目。我們將於今天繼續進行上一節課還沒有完成的部分。今天我們要繼續說一下,也就是三乘菩提異同之中,三乘聖人之間對於煩惱斷除的實證的同異處。

我們上節課中說到,大乘的菩薩從初地開始,就已經開始一分一分的斷除習氣的種子,最後到了佛地成為究竟佛,那時候已經究竟斷盡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也斷盡所知障的一切隨眠。這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斷除的煩惱習氣以及無明,這是大乘佛菩提道不共二乘所斷煩惱的一個部分。今天,我們將繼續舉出經論中的開示,來說明二乘聖者雖然證得阿羅漢,捨壽以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他們仍有許多的習氣種子尚未斷除。

上次課我們舉出「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的聖教開示,就可以證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仍然有甚多習氣種子還沒有除盡,佛陀則是淨盡了一切二障的習氣種子及隨眠。今天,我們再舉出另外一個例子,來看看三乘菩提中,斷除煩惱與習氣種子的差異所在。例如,我們在經論上面有提到,畢陵尊者這位大阿羅漢的典故,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畢陵尚慢」的佛教歷史典故。畢陵尊者,他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他能夠於捨壽以後進入無餘涅槃,因此,他三界愛的現行是已經斷盡無餘了;但是,這樣清淨的大阿羅漢,他仍然還有慢的習氣沒有除盡,他仍有慢的餘習未除盡啊!因此,才有「畢陵尚慢」這個典故發生。

我們看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有說明這個典故。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八十四是怎麼說的呢?我們看卷八十四《大智度論》中這樣記載的:

如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五百世生婆羅門中,習輕蔑心故,雖得阿羅漢,猶語恆水神言:「小婢止流。」恆神瞋恚詣佛陳訴,佛教懺悔,猶稱小婢。如是等身口業煩惱習氣,二乘不盡,佛無如是事。】(《大智度論》卷八十四)

我們看 龍樹菩薩這 段論文中,舉出二乘習氣不盡的聖教。如同這位畢陵阿羅漢,他因為五百世生在婆羅門的家族之中,這個恆河神乃是五百世在這位畢陵尊者的家族中當小婢;因此, 畢陵尊者這樣多世熏習輕蔑之心,因此他乃是有憍慢的緣故。所以,現在雖然已經證得了解脫道的極果阿羅漢,但是,當他要過河的時候,看到恆河神,卻因為習氣 使然,就直接叫出:「小婢!把河水停止流動!」因為這位畢陵阿羅漢,過去五百世是這位恆河神的主人,而恆河神過去五百世,卻是畢陵阿羅漢家中的小婢。因 此,這一世有緣相遇的時候,雖然恆河神已經不是小婢了,乃是貴為恆河之神;但是這位畢陵阿羅漢,卻是習氣使然,他自然而然就稱這位恆河神為「小婢」。當然 恆河神會無法接受,因此,恆河神就去面謁 佛陀世尊,就向 世尊陳述畢陵阿羅漢這樣不好的習氣行為,向 佛陀陳述。佛陀就請人把畢陵阿羅漢找來,就問清楚是否真有這件事。畢陵阿羅漢就承認說有,他有稱呼恆河神小婢,佛陀就請畢陵阿羅漢向恆河神懺悔道歉。這個 時候,畢陵阿羅漢就向恆河神說:「小婢!過來!我向妳懺悔道歉!」大家看看,畢陵阿羅漢他要道歉,但是因為習氣使然,還是習慣稱恆河神叫作小婢。

因此,佛陀就藉這個因緣而開示大家,知道這個二乘人還沒有斷除習氣種子的道理。因為這是 畢陵阿羅漢的習氣,他並沒有要對恆河神生起憍慢心,但是因為 自己習氣使然,他就這樣自然而然習慣去叫恆河神小婢了。所以,從這段的典故中來說明我們就知道,二乘聖者仍然不能盡除這一類的習氣種子,這類身口業煩惱習 氣乃是相續。

但是,行大乘佛菩提道的地上菩薩們, 他們從初地開始,就已經開始斷除了這些習氣種子了,到了佛地,則是究竟斷盡二障的習氣以及隨眠。因此,佛陀則是沒有這些一絲一毫的習氣種子存在的情形,所 以,諸佛就是一定不會有餘習存在;因為諸佛是能夠拔除一切煩惱習氣的根源,所以才能稱之為佛啊!然而,二乘聖者所斷的煩惱,也只是從分段生死的現行來說, 並不是從習氣種子的斷除來說。由於他們的種子,二乘聖人習氣種子還在,所以說,二乘聖者他們的解脫仍然不究竟,仍然不能了知究竟解脫與涅槃法性的別相。因此,大乘佛菩提道乃是超勝無比,二乘解脫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當中的一個小部分而已。

因此,三乘聖者都必須要實證這一個二乘解脫道的部分,也就是說,三乘聖者統統要實證解脫德的功德,都應該實證斷我見、斷我執的功德。只是大乘的菩薩們在斷我執以後,可以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三界中利樂有情;但是,他還是有斷除見惑思惑的功德存在,只是故意留惑潤生,而不取無餘涅槃罷了。而且,大乘佛菩提道還有其他深廣的內容,這些就不是二乘聖者他們所能夠思議,也所能了知以及實證的。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進行下一節的內容,也就是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的境界差別。

我們在前面上一節的課程中提到,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的親證者,他們除了有前面課程中所說的四種差別之外,也就是悟道因緣之不同、智慧內涵的不同、緣智具足的深淺差異還有煩惱斷除之不同;大乘菩提和二乘菩提的實證者,他們除了有這四種的差別之外,我們接下來還要在另一節之中,另外討論還有五種的境界差別。

其中第一種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的境界差別,就是斷疑之不同,這是第一種差別——斷疑的不同。也就是實證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乃至最後究竟成佛,祂們與二乘解脫道聲聞緣覺聖者、阿羅漢們、辟支佛們來相互校量的話,諸佛菩薩祂們在斷疑證慧的上面,是與聲聞緣覺聖者的實證,是有很大的差異不同。

一般來說,「疑」大概略分為兩種分類:第一種叫作「煩惱疑」;第二種叫作「無記疑」。

這裏說的「煩惱疑」,它的意思是說,在解脫道的實證上面所應該斷除的疑,也就是屬於煩惱 障所攝的疑。例如:如何是真正的解脫?這個部分的疑已經斷除 了嗎?也就是斷除了煩惱疑的實證者,他對於解脫的意涵是什麼,在他心中是很清楚的了知,他是心得決定而沒有任何一點懷疑。這就是第一種「疑」的斷除,斷除 煩惱疑,就是煩惱疑的斷除。這個部分的法義,佛教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有為我們開示這個部分的法義內涵。我們今天也參考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 平實導師所著《優婆塞戒經講記》當中的內涵,在今天的課程中說明。詳細的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各大書局去請購這套論著去研讀。

好!我們言歸正傳,我們看在《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之中,佛陀有這麼開示說:「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好!從這一段聖教的開示我們知道,二乘之人他們有斷除煩惱疑,因此他們證得了解脫,但是他們卻沒有斷除無記疑;而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究竟成就的如來,則是斷除了煩惱疑以及無記疑,這兩種疑全部都斷除淨盡,所以才能稱之為佛陀。

我們來看經典說這兩種疑,第一種疑也就是煩惱疑,當中有許多不同的層次。例如說,在大乘 經典中常常提到,初果人所斷三縛結中的第二個結,就是疑見, 乃至這個疑見的斷除,乃是對於實證解脫——聲聞解脫初果的內涵,心得決定而沒有懷疑。因為他是親證的,所以疑見已經斷除了。但是,這個疑見的斷除還有一個 意思,那就是「於諸方大師不疑」。

但是,這個疑見意思當中「於諸方大師不疑」,卻有很多人誤會這個意思。例如,有的人他解 釋說:「如果對於諸方大師有信心而不懷疑,這就是斷疑見。」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是誤會很大,這不是斷疑見當中所說「於諸方大師不疑」的正確說法,這是誤會了「於諸方大師不疑」的意思啊!其實,佛陀在經典中所說 「於諸方大師不疑」的正確意思是說:這些諸方大師,他們到底有沒有斷我見,有沒有斷疑見,有沒有斷戒禁取見而證得解脫果呢?他們的三縛結是否真正的斷除了 呢?每一位有實證的初果人,都能夠透過這些大師的開示以及著作,加以簡別,就能夠清楚的判斷出來;並且,初果人對於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不會有所懷疑。

所以,初果人斷除疑見的功德這是說,他們對於所有大師到底有沒有斷除我見,在他們心中都 看得很清楚;並且,他們對於自己所作的判定,是不會有所懷疑 自己是會判斷錯誤。所以,一切實證解脫道初果的人,不管這位初果人自己是否已經很有名了,不管這位初果人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一方的大師了,這個初果人,他只 要聽聞大師開示解脫道的道理,他就會知道這些大師到底有沒有斷我見,他是很清楚的了知,不會有所懷疑;而且,他也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不會錯誤的,這 才是真正的斷疑見。所以,並不是對大師們所說的法義信受而不懷疑是「於諸方大師不疑」。

但是,這個疑見的斷除,也只是斷除煩惱障上的疑,而且,也只是聲聞初果人所斷的疑,乃是屬於解脫道的見道所斷疑惑;這個不包括解脫道中修所斷惑,當然更不是斷除無記疑。所以,以這個聲聞初果斷三縛結中的斷疑見,它是屬於煩惱疑所含攝的範圍。

好!我們再來看看:什麼叫作「無記疑」呢?這裏所說的無記,其實就是在講異熟性,因為異 熟性全部都是屬於無記性的法。無記性是沒有屬於有記性的內 容。也就是說,無記疑的斷除,那是屬於所知障所斷的疑惑,這些全部都是屬於無關善惡性的,全部都是無記性。雖然這些大多是屬於無漏的有為法,但是全部都是 無記性的,這個就是異熟的部分。假設我們對於無記性的異熟果報之中,它所含藏於如來藏中的種子是能夠具足了知,而沒有任何疑惑的話,那就是已經斷盡了無記疑了。諸佛如來就是這樣,已經斷盡了無記疑。而且很多的諸地大菩薩,有些也斷除了少分、多分的無記疑,諸佛如來則 是究竟斷盡無記疑了。如果對於屬於異熟性的、無善惡性的果報法,我們自己是有所不知的,那就是說自己還有很多的無記疑尚未斷除。所以,自己還有無記疑的意 思就是說,自己對於異熟果報以及異熟性是有所不知的意思,自己對於異熟果報以及異熟性的所知乃是不夠的,是欠缺的。因為異熟是純然的無記性,所以對於異熟 還有疑惑不知,因此名為無記疑。

然而,這個異熟法,它是一個現象,只是一個流程,它沒有什麼善惡性可說,它純然是無記性的。如果說是有善惡性的話,則是依於七轉識才有善惡性可說。所以,這裏所說的異熟,是在講異熟生、異熟滅以及異熟的體性,全部都是無記性的。

那什麼是異熟的意思呢?異熟有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類而熟等不同的層面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作變異而熟。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一個人如果他今生修學了佛法的時候,他去護持正法,那他未來世就可以獲得可愛的異熟果報,以及出世間的可愛果報。有的時候,這個出世間的果報很可能會在這一世就能夠獲得。所以,很多人喜歡護持正法,當世就得到諸佛菩薩及善知識的加持,這一世就得利,因此能夠對佛菩提有證悟而有所成就。但是,護持正法所將得到的異熟果報,並不是佛菩提道證悟的果報而已,還有許多的有為法上可愛的異熟果報要受報。這樣護持正法的可愛異熟果報,將會在未來世中很長的時間中,不斷地現前受用。譬如,這個護持正法的人,他在未來多世可以生得非常莊嚴、生得非常健壯,乃至廣有資財,這就是證悟菩薩在未來世有為法中的可愛異熟果報。

同樣的道理,異熟的第二個層面,那是在講異時而熟,也就是這些可愛的異熟果報,你不能要求現在世就馬上獲得,得要異時而熟。

舉個例子來說,譬如:如果你去銀行存款,你是以三年整存整付的定期存款,那你得等三年期 滿,才能領得到本金與全部利息啊!如果是每個月提領利息,那 也得等一個月時間到了才能領到利息。你不能說現在才剛剛存進去,你就要立刻領取利息,本金以及利息統統要領,仍然是沒辦法達到的。所以,本金及利息仍然要 到期滿以後才能夠領到。

又譬如說,如果你去布施食物給一條狗來吃,這條狗牠今世是沒有能力可以回報你的。但是,這個異熟果報卻是如實的記持,所以你在未來世就可以得到百倍之報。也有人說「那我布施給有能力回報的畜生好了」,那我就告訴你,你未來世不會有財物上的回報。

所以,我們布施不必要求此世得要回報,只有傻瓜而不信因果的「聰明」人,才會貪求此世的 回報。應該我們要符合因果的律則,等到來世異時、異地、異處 而熟的時候,這樣可以布施小狗就可以得到百倍之報,才是最划算的想法。得要有這個智慧來作簡擇,不要短視卻自以為聰明,因為因果的律則就是這樣子。

這個異熟果報得要變異而熟,得要異時而熟,也得要異類而熟。所以,我們如果護持正法的話,未來世將會獲得無量可愛的異熟果報,那你的成佛之道,就會一世比一世更順暢;但是,你卻不能說要在護持正法以 後,現世馬上就一定要獲得什麼果報。你要獲得,得要等到捨世以後,捨壽以後,在這一期生死已經結束,這個因果的本息才會結算完畢。到下一輩子才會回報這些 異熟果報,這叫作變異而熟。可是下一輩子,你在哪裏受報呢?不一定會在這裏啊!也許會去另外一個星球受生而獲報,也許你生到欲界天去受報,也許你去極樂世 界受報。所以,異熟果報並不是同一世能得到果報的酬償,而是會移到未來生中去受報,這叫作異時而熟。

所以,異熟的道理非常的多。今天,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暫時介紹到這裏。剩下的部分,我們將在下一集的節目當中來繼續說明。同時,我們也將這兩種疑的部分再舉例說明,讓大家瞭解三乘菩提之中,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的差異所在。希望透過這樣的說明,可以讓大家熏習聽聞這些正知見以後,就能夠在大家心中,各位菩薩能夠建立對於三乘菩提的正知見,這樣大家未來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才會順暢無礙而前進不退。

今天礙於時間的關係沒有說完的部分,我們將於下一集的節目中繼續說明。歡迎大家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4-6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九)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七)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