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2 13:34:17| 人氣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門與教門的關聯(下)+三乘菩提的異同(上)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9

三乘菩提概說第79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宗門與教門的關聯(下)+三乘菩提的異同(上)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次說到二乘的人無我,都是在修學過程中如實地去觀察思惟蘊處界我,最後雖然斷了我見,進入深細的觀察我與我所執,然後把欲、色、無色界愛去斷除,這個時候「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已經親證了解脫果,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生命的實相的部分,卻仍無所證。

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接下來說,菩薩不但依於二乘法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同時也依於大乘的密意來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因為二乘人只能依於蘊處界法去證解四聖諦、十二因緣,卻不知道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背後,其實都是如來藏;所以其實說,二乘人是沒有真正的知道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所以你才看二乘定性的無學,不知不證法界實相,畏懼隔陰之迷而不願意再受生死。反觀菩薩,證了這個實相的緣故,雖然不離隔陰之迷,卻能夠發受生願,雖受生死而心無畏懼。那麼這樣看來,定性的二乘無學還有沒有苦?有沒有苦聖諦?那是還有苦,沒有苦聖諦。而菩薩是不畏生死苦,雖然是有苦,但是也有苦聖諦。所以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對菩薩而言,他是可以從親證大乘的人無我,來宣說二乘的人無我;宣說之時卻是以大乘的人無我為基礎,方便來攝受眾生,來轉易這一類眾生的根性,而說二乘的人無我是含攝於大乘的人無我之中的。

接下來說法無我智。

三法印叫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靜」,而二乘人的法無我智,就在其中的諸法無我。聲聞乘人因為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去驗證了人無我之後,接著又在蘊處界的人無我智的基礎上,進一 步去現觀說,蘊處界輾轉所生的諸法之中,無有不壞之我,所以可以斷盡我執而成為阿羅漢。而緣覺乘人依於十二因緣的緣起正觀,深細證知諸法之中無有恆常自在 之我,都同樣是在蘊處界的緣起緣滅上去作觀察;因為先能夠以十因緣來觀察有名色緣識的本際,而再以十二因緣來觀察無明之依於本際而住,所以所得的智慧深 細,並不是聲聞的羅漢所能夠知道的。可是,這兩種的諸法無我,全部都是在蘊處界上去觀行,其實都是沒有跟實相般若相應的,不能夠證知諸法無我的實相,也不 能夠證知諸法法性的無我性,所以其實而言,並不是真正的法無我。

是只有菩薩的所證,是依於自心藏識親證,及領受祂的體性,而證知藏識法性的無我性,這就是人無我;也證知藏識所生的十八界、五蘊、十二處的無我性,也證知自心藏識跟蘊處界所共輾轉而生的一切法,都是沒有常恆不壞之我,那這個部分叫作法無我,這樣才是菩薩的法無我智。而菩薩要從初地開始,一直到究竟成佛之前,都要一步一步地修學大乘的無我智。而如前面所說的道理,大乘法的無我智所說,仍然函蓋二乘的諸法無我的法無我智。

接下來說,宗門與教門不可相離的關係。

現在先說,可以藉教悟宗。這也就是說:一者、是在聽 佛開示之後,或者是在 佛示現滅度之後,自行閱讀經典;二者、或者是聽聞真正善知識的開示,或者是閱讀真正善知識的著作,也許是聽聞閱讀的同時,也許是之後又加上了思惟、觀察、 體究,就在一念相應之下,見得自心藏識,那這叫作藉教典而證悟自心如來

可以藉教悟宗的例子,從佛世以來加上古德的記載,就多得不勝枚舉。譬如說《楞嚴經》裏面就這麼記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楞嚴經》卷六)

各位大德、大眾聽了佛的開示之後,或得本心、或成阿羅漢,乃至無生法忍的例子,到處都可以看到。

又譬如說《六祖壇經》裏面,也有這麼記載:【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之後他見了六祖以後,受了六祖的印證。那永嘉玄覺禪師這個「一宿覺」,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這個意思是說,教門是可以讓人家悟入的;但是這個前提是說,宣演教門的人,是真正已經親 證或通達自心藏識的善知識,那再加上學人的福德因緣成熟的條 件之下,這才可以成辦。所以,必須是真正親證乃至通達自心藏識的人,他才可以正確地開演教門,乃至也可以使得聽聞者也能夠現前觸證領受自心藏識。而這一位 真正親證自心藏識的人,自己一定也是透過比對三乘諸經,都能夠一一符契的。

所以,宗門證悟者必須得要不違教門,其後的進一步修證,也不可以稍離教門,因為都必須依於最初傳下教門的始祖所說的內容。而在我們這個世間的這個時期,最初傳下教門的始祖,當然就是指的本師 釋迦牟尼佛。可是一些依附於佛門中的外道,往往自稱也是在弘揚佛法,可是卻往往說他的上師的證量是高於 釋迦牟尼佛的。那麼我們就請問說,上師的證量是高於 釋迦牟尼佛,那卻反過來弘揚佛法,這道理是說不通的。這正是宗門與教門互相違背的例證啊!而這其實只是假借佛門中的資糧,用來弘揚其外道本質的上師教罷了。

有一些善知識,也常常告訴他的徒眾們說,宗門的證悟是與教門不相干的,甚至於還會說:「證悟的境界是說不出來的。假如說自己是證悟的人,那就是還沒有證悟的人。所以,證悟的人也不可以讓人家知道他自己已經證悟了。」也許又常常掛在嘴邊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啊!」

因為經教乃是 世尊究竟證悟宗門之後,為了要顯示宗門證悟的內涵而說的,宗門證悟不得違教,教門的弘揚不能夠違宗,這個道理已經是非常清楚而明白的,怎麼還可以說宗門證 悟跟教門教下是無關,說這樣的外行話呢?而這位善知識所說的「若是說自己已經悟,那就是還沒有開悟的人」,那麼這樣一來,豈不是在指責說,佛與諸菩薩跟諸祖師,他們的說禪說悟,難道都是沒有悟的人嗎?那麼就未免有謗佛、謗賢聖僧的嫌疑了。

而經論中所謂的不可說的意涵,其實說的是不可以明說;要不然,大家以為說 世尊這四十九年都在說什麼?當然都是在說法啊!那麼何來不可說的誤會啊!應當知道的是說,假如宗門的證悟不能夠與三乘經典一一經完全去印證,而有所出入的 狀況,那恐怕就是錯悟;而沒有真正證悟的人,也不應當為了名聞利養的關係而公然示悟,或者方便示悟,那這樣就有破壞正法的可能性存在了。

好!也許又有人會說:即便他們真的破壞了正法,可是他們在接引初機的學人進入佛門這個部分,還是大有功德的呢,還是應當加以讚歎的。可是問題是,因為破壞了正法,那麼接引了初機學人進入佛門以後,能夠教導他們什麼呢?然後,學了他們的法以後,將來一個一個都陷於佛法是唯名無實的邪說之中,乃至於說是不是都會教導他們也去破壞正法呢?那麼,假如那個被接引入佛門的人是你,請問:你會作何感想啊?

古來祖師常常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宗門的證悟是否與教門有關聯的這一件事 情,真的應當要好好的思惟啊!因此,宗門的證悟,假如是違反教 下聖言量,而反而說能夠通達於宗門的,那都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從真善知識,或其著作中熏聞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依於正確的教門這樣去依教奉行之後,才 能夠進一步知道宗門證悟的內涵與方向,這樣才有開悟明心的因緣。而往世真悟的菩薩乘願再來,他也許能夠自參自悟,那當然就不在話下。所以,不應該本末倒置地說開悟不重要,修行的過程才重要,因為悟後才能夠知道要如何修行。

接下來說,三乘菩提的異同之處。

話說「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五明指的是: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而後四者是通於世間法,其中的內明則特別指的是,佛法中對自心如來的如實了知,所以,佛門之內常常說應當要覺悟自心,也就是說要證菩提。而證菩提的內涵,隨著眾生根器的差別,方便分為三類:叫作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跟佛菩提。為什麼說方便分為三類?這個方便分為三類的三乘菩提,有時候稱為大、中、小乘;有時候只分成兩乘,叫作大、小乘,因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都只證解脫果,那把這兩乘合為一類,其實都是匯歸於佛菩提。所以,《金剛經》中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然而,三乘菩提所證的內涵異同錯綜複雜,所以並不是一般人,乃至未得三乘菩提見道的一般大小善知識,以及學人們所能夠了知的。

剛才說,所以分成三乘,覺悟聲聞菩提的人,就成為聲聞乘人;覺悟緣覺菩提的人,就成為緣覺乘人;那覺悟佛菩提的,就成為賢聖菩薩,乃至成究竟佛。

先來說說聲聞菩提。聲聞菩提主要是依於聲聞法而斷除惡見,修除我執以及我所執,而出三界輪迴,所以稱為聲聞;而所覺悟的自心內涵,簡而言之,就是覺悟一切有情無我,因之而名為菩提。可是,因為是聽聞 佛或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而悟得一切有情無我,所包括的範圍只在蘊處界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知道自己的蘊處界是虛妄的,因此而斷了我見、我執,成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可是鈍根的人,還必須進一步去熏聞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正理,而思惟、觀察付諸於修行,最後也證聲聞菩提。 思惟什麼呢?當聽聞 佛或聖弟子,乃至善知識說法之後,由於當下不能夠如實瞭解法義,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疑蓋、性障比較重的緣故,所以必須在聽聞之後,也許在山洞、樹下等安靜 之處加以思惟,進一步去分析、辨正蘊處界的內涵,然後同時觀察。觀察什麼?觀察佛所說的蘊處界到底在哪裏——在自己的身上。而是不是真的是虛妄不實的呢? 疑蓋、性障等遮障比較重的學人,在思惟觀察之後,雖然初步能夠除去疑蓋,確定蘊處界是虛妄不實的;但是,仍然必須去歷緣對境之中,藉著先前所聞思所得的智 慧,作更深入的觀行,用來進一步斷卻我執。

當然,這個時候學人可以方便配合禪定這個善巧,來加速斷除我執的功德。但這個部分,只在調柔其心上作為增益;因為要證解脫果,還是要在智慧上的觀行來修斷煩惱。

斷我見乃至斷我執之後證聲聞菩提,有慧解脫與俱解脫的差別。慧解脫的阿羅漢,證悟聲聞菩提之後,是沒有辦法隨時取證無餘涅槃的,他必須要待時解脫,也就是說,要取證無餘涅槃,必須要等待壽盡之時。那麼俱解脫又是怎麼回事呢?俱解脫人是說,證了聲聞菩提之後,再加修四禪八定,而在修四禪八定的同時,再加修八背捨,那麼最後終於可以捨掉非想非非想定的時候,就證得滅受想定,那這個時候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所以,聲聞乘人聞法而證解脫果,名為聲聞菩提,由於聽經聞法之後,了知蘊處界空,根器比較猛利的能夠斷三界愛,就能夠成為阿羅漢;那假如是本來已經證四禪八定的人,因為已經伏三界愛的緣故,不經思惟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好!今天暫時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4-6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三乘菩提的異同(下)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宗門與教門的關聯(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