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06 15:14:42| 人氣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基本的佛法知見(上)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1

三乘菩提概說第71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基本的佛法知見(上)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菩薩跟大家談了求悟般若前應當注意事項中所應修集的福德資糧,那這其中包括了三福淨業、十善業、布施法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要和大家繼續談一談所應建立的正確知見,其中的一部分的基本佛法知見。

求悟般若之前,第一個,也是一定要有的知見,那就是:佛法不只是限於學術研究的層面,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因為透過親證以後,互相間在討論佛法的時候,也不會有矛盾之處,只會有法義深廣差別的不同,但是仍然是一味的。

這不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們就故意跟別人說:「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以是多采多姿的。」

從表面上看起來,這一句話彰顯說這位學者他是有崇高的「見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把佛法的層次從迷信提高到理智上來,那這當然是應該要廣泛受到學佛者所讚歎的,因為佛法正 應當使眾生離開種種世俗的迷信,而走向智慧的境界。可是,要請大家靜下心來思惟一件事情,什麼事情?理智是什麼?理智是在世間種種良善法的基礎下,依於自 己曾經熏習了知的知見,再加上透過意識的思惟分析整理,而得到一個可能是正確的看法或作法。為什麼說「可能是正確的」呢?因為,世間種種良善法的基礎就已 經隨著時空會有所改變,更何況說,每一個所謂的「自己」他所曾經熏習了知的知見更是千差萬別;那麼在這種狀況下,「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得到 的佛法,當然就是「可說是多采多姿」了,那當然也就是可能是正確的,而也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在這種狀況下,所以他才又說:「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的弘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與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有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似乎是矛盾的。」

那我們來想一想說,假如 佛所宣說的教法,還有可能說「似乎是矛盾」這種狀況出生,那麼不就意思說「佛仍然未成佛」?那這就不免有謗佛的成分在了。這就好像說,佛的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法華及涅槃時, 那有人就因為前面這種說法的緣故,然後就說:「佛的五時說法怎麼一下子又說空,一下子又說有?」那麼就覺得說「是不是前後說法矛盾?」可是,佛的說法不會 前後矛盾!因為「理智」思考判斷的緣故,就在不知不覺中造下謗佛的惡業。那麼,你還要認同像這樣的學者這種似是而非的、「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 的佛法嗎?因為,儘管是方便有多門,可是這方便多門的八萬四千門所指的標的,應當都是一樣的才對,所以最後成佛以後應當是叫作「佛佛道同」。

假如說,某甲依於他自己「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而得到了某一種法,然後就以開悟的 賢聖自居;而某乙以他的「理性隨機適應、自由抉擇」得到了另 外一種法,也宣稱是開悟的;乃至某丙、某丁等等亦復如是……那結果,也許某甲、某乙、某丙等所證的都不同,也許是某甲、某乙所證是相同,但是又與某丙、某 丁所證的是不同,那這樣可想而知,就是其中一定會有錯悟的。那結果就變成,因為佛法所證悟的標的就變成了很多種,那麼可想而知,當這些人——假如這些人都成佛了以後,就會產生什麼?「佛佛道不同」的情況!

《楞嚴經》裏面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楞嚴經》卷六)要如是因,才會有如是果。假如說因地所證的是用意識思惟所得的因地心,而不是真正法界的實相,那將來成佛之路就多所紆曲,乃至無法成就。法界實相的如來藏是本然就在的,所以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不是以意識思惟所得的,不是以意識思惟所得而產生了某一個法;那這樣就會變成本然不存在,是後來才出現的,就變成有所生的法,那當然就不是法界實相的不生不滅。

而這個法界實相一向是不可思議的,假如你「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就已經落在 思議之中了,思議就一定會落到六塵境界之中,那這樣所相應的 就不是法界實相了。那再請問說:你會說歷代的祖師的「棒」與「喝」是理智的嗎?歷代開悟的祖師所證的都是因地心,與諸佛的果地覺都是同一個心,叫作第八識,都不是個別思惟想像所得,而是親證每一個人本有的真心。

其實,這位「善知識」的作法恰恰就叫作「把佛法淺化與世俗化」,這反而應該是佛教界極大的隱憂;因為這樣會帶領了一股不求實證而只在表相上的佛法作學術研究,因為為了博得名聞利養,所以有這樣的風潮。那此風若長,從此以後真正的佛法就會逐漸在世間消失了!這絕對不是廣大有智慧的佛子所樂意見到的事情。

所以,你假如有心想要修學,求證般若之前應當有的,也是一定要有的第一個知見就是: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而依於這個知見就有可能會引生另外一個知見出來:佛法容許在法義上辨正嗎?

因為,各家各派都宣稱自己所證的是正確的,偏偏各家各派所證的內涵都不盡然是完全相同 的,那麼到底是要互相包容、和諧共存呢,還是要針對法義上的是 非而加以辨正呢?一般人的看法可能是會偏向前者,那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各說各的法,秉持著人類和諧共存的美德,豈不皆大歡喜?大家也多半會這麼想:「雖然 各家各派所證的內涵都不是完全一樣,反正每一個人就去隨他的因緣,去親近他所想修學親近的法,那又何必要互相辨正呢?因為法門八萬四千,門門都可入。」其實呢,我個人也是隨喜這個看法,畢竟每一個人過去生生世世所熏習而喜好的法門是各有不同的,並且隨著每一個人福德因緣的差別,今世所會修學的法門當然也就會有所不同;所以,當然不應該說只去學某一個法門,而不要去學另外一種法門。但是,這樣的說法是應當要有一個前提的,也就是說,各家各派所說的內涵應當是正確的佛法才可以。

這意思是說,真正的菩薩不 可能看到學人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而不出來作法義辨正的。既然叫作法義辨正,當然就是針對「哪個法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而正確的法義又是如何」,這樣加 以一一詳實的說明;目的是要讓學人可以捨棄錯誤的知見,不但不會有一生修學唐捐其功的遺憾,也不會因為修學錯誤的法而有可能導致造作毀謗真正法的惡業,捨報之後因而下三惡道去受種種的苦。所以,菩薩不可能看見學人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而故意視而不見,作濫好人,而不出來作法義辨正的。

可是,雖然叫作法義辨正,只在法義的對與錯上面作說明,眾生往往不知道說錯誤法是從哪裏 而來的,所以就有可能依然跟著「換湯」的假名善知識而繼續學 錯誤的法。為什麼說叫作「換湯」?因為這個「善知識」他「不換藥」啊!因為明明知道自己已經錯了,但是又怕失卻名聞利養,執於己見,又不想改易去說正知正 見;所以就變相的用不同的法相來說法,那麼其實骨子裏還是原來錯誤的法;這樣的結果不但救不了這個善知識,也依然救不了從學的廣大眾生。這就是為什麼菩薩說法的時候,不得已要指名道姓說「某甲所說的某個法義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而正確的法義又是如何」,這都是為了要讓學人能夠普遍離開錯誤的法義,而不得已這樣作。

這就好像說,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這麼開示:「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其中第二類的善知識就是這個樣子,他不但要「欲鬥,止之」,也就是說,不但要在眾生遇到了法義上諍論之時,為他們詳細的解說對與錯,來止息他們之間的諍訟;遇到了有以錯誤的佛法來 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對於那些欲隨惡知識的眾生,他還會進一步去「諫止之」。這就好像說在佛世的時候,佛廣說妙法,然後又隨著六師外道的足跡,一一說出 六師外道的法義錯在何處,這樣的破邪顯正才能夠讓眾生遠離惡知識的邪見啊!難不成你也要說「佛這樣作是不如法的」?當然不會!

有一些人他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他會怎麼想?「你這樣說固然也有道理啦,可是我還 是應當堅持己見。」説「只管自修就好,不要去管別人的法義錯 誤之處,或者是說他以何種錯誤的法來教導眾生。」你這樣的自修其身,這種善心從一般的角度來看,我是隨喜也要讚歎的;可是問題是,哪一天那位被誤導的學了 錯誤知見的學人正好是你的家親眷屬,當你明明看到你的眷屬就會因為學了錯誤的法而下墮,乃至現生就會失財失身,那請問:你又作何感想啊?當然,除非你是不 知道說對方所說的法是錯誤的,或者不知道說學了那種錯誤的法它的後果是什麼。

繼續來說,求悟般若之前所應當具足的兩個大部分的知見:第一個是為求悟般若所需具備的基本佛法知見;第二個講的是應當具足動中定力,作為能夠開始進入參究的禪法知見。菩薩應該從福與慧兩者去具足,因為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也是這個樣子,如同前一個科目裏面說明,說「修福的目的是要使證悟般若的因緣越發的成熟,而不要受到阻礙,而般若的正知正見的熏習是要使求悟般若的方向不要偏差。」

這具足福與慧兩者,總括來說,就是要從六度萬行來實現。因為 平實導師《金剛經宗通》裏面就曾經說過:「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修福的部分不管從三福淨業、十善業來說,都包括在布施等的前五度之中, 而再加上第六度的正確知見的熏習,才能夠在福德因緣成熟的情況之下,自自然然地有機會親證法界的實相,也就會有初分的般若智慧。

可是,這裏所說的六度修福慧,應當把它的範圍看得大一點,不能說只看到今世。換句話說, 有時候可能已經在過去世修集足夠的福慧,今世只差般若知見的 熏習就可以悟入;有時候可能是過去世修集的福慧還不具足,今世還得要加功用行去補足它;有時候可能是過去世修集的福慧還遠不具足,那今世雖然再加功用行, 也沒有辦法使因緣成熟,那這個時候就只好盡人事,但是不是「聽天命」哦,而是要看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或者求悟這件事情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留到未來世再去實 現。所以,修學佛菩提道的行者眼光就必須要看得更遠一點。

現在來說說為什麼要六度來修福慧。

首先說布施。因為財施的因緣可以讓你未來世得到大富貴,法施的因緣可以讓你未來世增長大智慧,當然無畏施可以兼含於財施跟法施之中。而這三者以法布施最為殊勝,當然這個前提是要布施正確的佛法;而這其中又以能布施了義的法為更勝妙,因為這是能夠引導眾生進入三乘菩提的,是修學佛菩提道眾生所應當修集的福德。然而,當你還不能為眾生說三乘菩提之前,也可以方便用真正善知識的著作跟人家結緣,這樣同樣也是法布施的一部分。

第二個說持戒。持戒的目的,不但是在不侵犯眾生的「止過」這個部分,進一步還要有利樂成就眾生善淨業的「揚善」這部分。而因為持戒的緣故,未來世感生人天尊貴,自自然然而脫離三惡道。當然,也可以用自己持戒的功德,這樣轉而讓眾生持戒,同時也可以令他們免除三惡道之苦。

第三說忍辱。因為忍辱的因緣,可以除去自身的瞋恚之毒,也教令眾生同樣可以除去瞋恚之毒。

但是,接下來的部分因為時間不夠了,暫時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