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24 15:59:07| 人氣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三乘菩提概說第35集─四加行之例釋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35

三乘菩提概說第35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四加行之例釋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節我們要繼續跟各位介紹四加行的觀行。

所謂的四加行,事實上就是在加行位裏面要伏除二取;也就是說要對於所謂的能取、所取,要 能夠把它伏除。也就是說,在我們進入大乘的見道之前,我們必 須要先知道,我們覺知心的所取跟能取它的虛妄性。所以我們在上一節有介紹到,我們用四尋思的方式,來對五陰進行尋思;可是在尋思的過程裏面,有所謂屬於它 的自性,還有自性的差別,種種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這個部分。譬如說,我們也舉例,我們要去尋思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什麼是善行的自性,什麼是惡行的 自性,還有它種種的差別。可是不是只有如此,我們還要尋思:當我們在觀察所謂的善惡行的時候,我們所謂的善行、惡行,這是我們所取的一個相貌。譬如說,我 做了一個善行,我的身行做了一個善行,那是我以我的身行在種種境界中去行,去取了一個境界;我們把那個利益他人的境界,我們就說它就是我們的所取;雖然我 們做了那件事情,可是事實上我們也取了那個境界。

可是,我們還要除了分別它的自性之外,我們也要知道說,雖然它有善的自性,可是這個善的 自性也是依於我們的覺知心去取那個相、取那個境界,所以我們 說它是善行。或是我們觀察到別人傳播錯誤的邪法,雖然他是以和顏悅色的方式來宣揚錯誤的惡法,所以說它是惡行。我們雖然取了這樣的境界,了知了這個境界, 但那個境界是我所取的境界,也是我的覺知心去以眼識、耳識乃至鼻、舌、身、意識,共同去取了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取。可是我所取的這個境界,事 實上並不是真實的境界,因爲它是一種生滅的境界。譬如說,原來如果有人弘揚錯誤的法,我取了這個錯誤,知道它的錯誤,取了這個境界,可是這個境界是不是永 遠會存在呢?事實上它並不會永遠存在,譬如說如果這個人了知了正法是什麼樣的內涵,他可能就改正了他的錯誤見解,所以他就不再造作他的惡行。所以說這個境界它並不是永遠恆常存在的。

所以當我們觀察到這樣子的境界的時候,不管它是善行還是惡行,事實上我們都應該要如實來 觀察說:這個是我所取的一個境界,所以我所取的境界,事實上 並沒有真正我取了什麼東西,因爲我只是去了知這個境界;可是當我了知了這個境界,我並沒有獲得真正說我擁有什麼事情。所以要觀察說,我們只是取得一個境 界,可是這個境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境界;所以說要能夠瞭解說,那個境界也是一個虛幻,它也是暫時而有。譬如說那件事情過了之後,你要重新去覓得那件事 情,也了無所得,因爲那件事情已經過了。即使我們現前還有境界在取,可是我所取的境界剎那之後它又消失了,消失之後我也無所取、無所得;那我還有再下一個 剎那,還有明天的種種境界在取,可是那些取了之後,它也總是要消失啊。所以,我所能夠取得的所有的境界,事實上它是空無所得。

所以事實上,我以我的覺知心去取了種種境界,它都是假有的,不是真實存在,不是永恆存在 的法,所以它不是實際存在的境界,它是假有實無的境界;能夠 這樣子去第一次觀察,去如實地觀察種種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叫作創觀。如果能夠這樣子經常去實行,就能夠獲得煖相,就能夠進入四加行裏面的煖位。

有了煖位之後,對於這個菩薩來說,他還要再更進一步去進行重觀。也就是說,在初步創觀的時候,在第一次觀察的時候會發覺說,我們明明境界是真實,可是佛法告 訴我們這個道理也是非常的正確。所以在一般人、世俗人的領受裏面,所有的境界都是真實的;所以說他會去在乎:「哎呀!過去多久之前,某某人對我怎麼樣啊; 哎呀!那件事情怎麼樣……」他永遠念念不忘。可是修了四加行煖位的時候,他會開始覺得說「那是過去的事情」;因爲那個已經就我們的觀察來說,它是無所取 的,那個只是我所取的一個境界;可是那個境界並不是恆常存在的,所以說事實上那個境界它已經過去。既然已經過去的,事實上我並沒有真正取得一個真實的永恆 存在的境界,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法被我取得;所以那個都是已經過去的,過去的就已經消失了;所以,那只是當時因緣和合的假有,而不是一個真實之法。所以他 就把它忘懷。所以,當一個創觀的菩薩在進行煖位的觀行的時候,事實上他會覺得說「跟我之前的確有所不同」;所以他能夠忘懷過去的一些愛恨情仇,他能夠開始淡然,這樣子就進入了煖位。

可是,這樣還不足以去讓一個人真正斷我見,他還要繼續重觀。因爲剛開始創觀的時候,要對 每一件事情都能夠這樣子如實來觀察,以四尋思的方式去如實觀 察;那時剛開始是不習慣,也會跟之前原來還沒有修行之前有所不同的,所以他還不習慣,還不能成爲一種完全接受的一個見解。所以他還要進行重觀,他還要在所 有的境界裏面,重新用這個方法繼續去觀行,然後觀行到最後他會完全接受:確實過去的這些境界,乃至我在人間行種種欲的領受,雖然是快樂的,雖然是令人貪著 的,可是那個是無法讓我們真正獲得的;所以說你即使想要貪它,可是它畢竟將來會永遠地喪失這個境界。

因爲這樣子進行重觀,重新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去觀察,我們覺知心所取的,事實上並不是真實 的,它只是假有的一個境界,所以它是假有實無。如果能夠這樣 子持續地去觀察,乃至觀察自己在一念不生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裏面,雖然沒有語言文字,可是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也是要喪失的,它也不是一 個恆常永遠存在的境界;所以,那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也是假有實無,也是空無所取。如果能夠這樣子觀察的時候,這樣子就是進入了所謂頂位的一個觀 察。也就是說,進行四尋思的時候,它已經到達了尋思的頂;也就是對於所取的這個相,所取的空的這個相,等於一切法皆空的這個相,它已經到了尋思的頂,所以 就立爲頂位。

這個時候對一個菩薩來 說,他就會淡然處之,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可是這個時候,他對於能觀的心他還是執著不捨,還是不能把祂伏除。因爲外境確實是假有實無,經過如實的觀察之後, 它確實是剎那過去、不可追尋,即使現在的境界裏面也沒辦法保留;那未來還沒到,即使它到來了,我一樣不能永遠地獲得它,所以它確實是假有實無。這個時候這 個菩薩還要更進一步去尋思,以四尋思的方式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去尋思:我觀察的這些境界確實是假有實無,可是我還有我的能觀之心,就是能取之心;能取之心是不是真實呢?

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 要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觀察,這時候他就要在五位裏面進行觀察。譬如說在睡眠位,他就要去觀察:當我進入睡眠的時候,我的覺知心就斷滅,我的六識心就斷滅了; 我斷滅了覺知心之後,我的能取之心事實上祂也是空無,我並沒有所得,我並沒有一個恆常存在的一個覺知心。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菩薩, 他就開始對於能取的心,也會覺得說祂的虛妄性。不只是在睡眠的時候,乃至在正死位,觀察到其他人死亡的時候,也要能夠如實觀察:他的六識心斷絕了。這個時 候他才能夠更徹底地了知,自己的覺知心確實是假有實無。當他能夠這樣子去忍受:原來我自己的覺知心,這覺知心就是我自己啊,我自己竟然是這樣的虛妄不實。 可是要能夠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是虛妄不實,這是很難令人接受,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要安忍這樣的境界。所以說這個就是以真實的境界來印證:在睡眠位、正 死位乃至其他的位次裏面,悶絕位等等,確實我的覺知心是會滅的。他要印證這樣的事情,然後隨順這樣的事實,然後他要能夠安忍。

所以,當他能夠對於所取的境界,能夠確定它是空無所取;對於能取的心,他也能夠去接受, 「我的覺知心,能取的覺知心也是虛妄不實」;雖然還不能完全 接受,可是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能夠安忍這樣的事實;雖然他還不能完全否認自己的存在,這個時候他就進入了忍位。也就是,忍於他所取的境界是虛妄不 實,而自己能取的這個心竟然也是空無所得,也是這麼虛幻不實。他必須要能夠忍住,去強迫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

當他接受了這樣的事實的時候,《成唯識論》裏面說:【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成唯識論》卷九)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在忍位的菩薩, 他要能夠印前順後,也就是說,對前面的境界,他要能夠印定那是事實,而能夠對於這個事實能夠去完全確認;能夠順於後面的這個能取的覺知心的虛妄性,他能夠 隨順。當他能夠這樣子確實去接受,自己所取的境界還有自己的六識心它都是空無、空假不實的,所以說他能夠因爲這樣子,對於能取的六識心、所取的境都知道它 的虛妄性,所以他能夠去安忍這樣的境界,所以他就進入了忍位。這時候就是四加行裏面的忍位。

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 是不能停下來,他要更進一步的對於能取的覺知心,還要更進一步的去加行,還要更進一步去確認這樣的事實:我這個能取的心,祂確實在正死位的時候,乃至能夠 觀察到我們的末那識,雖然在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我還有第七識心末那心還繼續在攀緣著一些法塵;可是因爲我的第七識末那心,如果在聲聞的解脫來說,我要入無 餘涅槃的時候,聲聞人入無餘涅槃的 時候,事實上連這個末那識他都要滅盡的,因爲祂也是剎那生滅。因爲他能夠繼續如實地觀察,能夠捨離世間的一切境界,乃至捨離自己的覺知心,不再認爲自己的 覺知心是多麼的重要,這個時候他對於自己的身心,不再認爲說它有多麼重要了。因爲說:我即使富可敵國,乃至我有種種的世間的名聞利養,高貴的名聲,最後它 一樣是消失了;即使我能夠被歷史學家把它記錄下來,再流傳於千百年,可是當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總有一天要滅,滅了之後我們的歷史也就滅了,那個時 候再有再廣大的名聲也是空無所有。因爲這樣子,所以就能夠對於自己的一切身心能夠放捨,對於自己在這個世間存在或不存在已經無所謂了,這個時候他就能夠真 正的實證斷我見的境界。這樣子他才能夠如實地觀察能取、所取空,能夠伏除錯誤的見解。

這個時候如果他是一個聲聞人,他就會尋求解脫,入無餘涅槃去。可是大乘菩薩就 不如是作,當他能夠完成四加行,到達世第一,因爲他已經內心中知道:世間一切不可取、不可獲得,它是必壞之法;可是我有一個佛道可成,我的身命財都是無常 ——色身無常,生命無常,乃至財富無常;可是我可以以這個無常之法,捨棄了它能夠獲得未來常恆不變異的佛國;既然我的身命財是會壞滅的,終有一天是必須要 被捨棄的,即使我多麼愛樂它,我的身命財三法總是會歸於空無;如果我可以以我的身命財護持正教來作爲修行,我必然可以成就佛果。所以他就捨身命財,護持正法,然後繼續修他的菩薩行,這才是大乘菩薩。這樣的話他就可以由斷我見的功德,而能夠把進入大乘見道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資糧準備好。這樣子這個菩薩他就已經把大乘見道的資糧完全準備好,他就可以很快的在遇得真正善知識之後,他就有大乘見道的因緣。

好,那我們這一節就簡單地把四加行的內涵跟各位介紹完畢。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