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29
三乘菩提概說第29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五蘊的空相及苦患(三)+五蘊空相的證入(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在上個單元中我們已經講完了想蘊無常,接下來要講行蘊無常。
行的內涵呢,我們先來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 佛陀怎麼開示:「云何名爲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爲行;爲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爲行。」(《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
從這一段話當中,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行呢?行就是能有所成就,成就惡行、善行都叫作
行。所以從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五蘊行爲的過程,當然就會有善
行、惡行,所以五蘊行爲的過程也是行;十八界的運作就會成就身行、口行、意行,所以十八界的運作也叫作行;當然身行、口行也叫作行,身行、口行是爲了要成
就意行,所以身行、口行、意行都叫作行。
行陰還有一個定義,就是說只要是空間轉換,或者時間流逝的過程,這個也叫作行。譬如說,
你的身體從這一間房間轉移到另外一個房間,這叫作行;飛機從
這個國家飛到那個國家,這也叫行;這個是屬於空間的轉換。但是,我們的意行是不屬於空間的轉換,它是屬於時間的流逝。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行,它不斷地生
滅,心行不斷地想,你在想的過程當中,時間就不斷地流逝,時間的流逝也叫作行。這是屬於行陰的定義。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爲什麼行是無常?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人在這個世間都離不開十八界的運
作,但是這十八界的運作當中,當然會有身口意行;因爲有了身
口意行,就會產生各種的受還有各種想;因爲有了受想,就會覺得這個五蘊很真實,如果沒有受想,這個真實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真實感,其實就是因爲五蘊的
運作而來。所以說,如果沒有五蘊的運作產生身口意行,就不會有行蘊了;如果沒有三種受,也不會有行蘊。再來說,如果沒有六識心去分別六塵,也不會有行蘊。
那如果沒有想,也不知道,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六種想——想就是知,如果我無知,對於這個境界無知,不知道苦還是樂還是不苦不樂,這樣也不會有行蘊出現。也就
是說,行蘊看起來就如同芭蕉一樣,看起來好像有;但是你一層一層去分析,其實它就是其他四個蘊和合運作,我們就說它是行蘊。所以說,行蘊它離不開色、受、
想、識,也離不開身口意行,必須從這個空間到另外一個空間,或者說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產生了行;所以它如同流水不停地移動,只要是動,它就無常,所以說行
蘊無常。這是屬於行蘊的部分,我們簡單地作一個說明。
接下來我們講最後一蘊,也就是識蘊。
識蘊爲什麼是無常?我們說六個識,前面已經講了六個識,六個識
佛開示說,意、法因緣生意識。也就是說,識最少要有根有塵,還要去接觸;因爲有根、塵接觸,意根想要了別,才會有這六個識的出現。因爲祂是因緣生,所以如
果說沒有根、塵,也沒有意根想要了別,這六個識就不會出現。這是從緣生法來說,祂是無常。
那我們還有從世間法的現象來觀察,這六識祂不是常住不滅法。我們來看看,六識的種子其實是含藏在第八識當
中,種子出生不斷地流注;六識的出生其實祂是很迅速,祂的迅速快過這個燈泡每秒鐘六十次的閃爍(編案:台灣為60Hz);我們在看這個日光燈的閃爍,其實
是看不出來它是在閃爍的,這個六識出生的種子的流注的生滅現象,其實比六十次的閃爍還快很多;所以一般人他是無法察覺,無法察覺就以爲祂是真實。如同你看
不見日光燈它是在閃爍的,以爲燈是永遠都沒有在變動,一直停留在那邊,六識的生滅其實就是這麼迅速,比每秒六十次的閃爍還迅速。所以我們知道,其實六識祂
是第八識含藏六識的種子,不斷地流注出來,不斷地生滅,剎那生、剎那滅;既然說六識的出生是剎那生、剎那滅,連續生滅,當然就不是真實有。
如果說祂連續不斷的生滅都永遠不斷掉,那也是真實啊,祂也是沒有滅掉啊!我們來看看,祂
有沒有滅的時候。假設一個人他修學到四禪,他覺得這個覺知心
仍然太吵雜,他不希望覺知心存在,這時候他就在四禪當中把覺知心六個識滅掉,進入無想定當中;既然
佛講說有無想定,表示六識在無想定當中祂是會消失的。一個人斷掉了我見、我執以後,他又證得四禪八定,這時候他可以進滅盡定。也就是說,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
前,他還在人間遊走,但是他偶爾要休息;所以阿羅漢托缽完成,吃完午餐以後,他經常就會坐在樹下或山洞,然後就進入滅盡定去了;進入滅盡定當中,把覺知心
暫時止息,讓覺知心不再現前運作,然後第二天早上太陽起來的時候,他又出定了。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人,他是可以靠著修行把六個識讓祂不現行,讓祂消滅。
再來說,還有哪些現象六識不存在的?其實各位想一想,當你在睡著無夢的時候,意根也不想
要分別六塵的時候,六識就不會現起;所以你在睡覺當中,如果
沒有夢,睡覺的過程你是完全不清楚的,你是完全無知的。爲什麼?因爲六識不現起。那你會記得說:「我有夢啊,我夢見什麼……」其實當你有夢的時候,意識就
已經現起了。一個人六識不現起的時候,是睡著無夢的時候,或者說你被打了麻醉針,或者是因爲很痛悶絕,或者是被人家打了一記悶棍,這時候六識就不會現起
了。所以說,六識在我們一般人不是修行人當中,每天都是會斷滅的。所以說,六識祂是幻化的,並非永遠不滅。
那還有哪些現象六識會消失呢?譬如說一個人死了,死亡的時候,五根就不斷地毀壞;五根逐漸失去功能,六識也跟著不能運作了,那就六識也消失了。那第七識、第八識離開色身,轉入中陰去投胎,入胎之後這一輩子的六識就永遠被消滅了,然後就開始了另一期的生死。所以,六識其實並不真實,祂僅有一期的生死。這是屬於六識無常的部分。
但是,識陰裏面如果廣義來說,仍然函蓋了意根,那意根到底是不是無常呢?意根從無始以
來,祂的流注現象都一直存在。祂跟意識不一樣,意識夜夜斷滅,
進入無想定、滅盡定當中祂也是消失的,被打麻醉針祂也沒辦法現起;但是意根不同,意根在入滅盡定當中祂也存在,在無想定當中祂也存在,在你睡著無夢的當中
祂也是存在的。就是因爲意根從來不睡覺,所以你才可以在聽到外面有響,譬如說消防車來的時候那個「咚咚咚咚」的聲音,你才有辦法讓意識現起來,分別說這是
消防車的聲音。能夠醒來是因爲有意根,如果沒有意根,你睡著以後就永遠不會醒來了。所以說,意根並不需要靠著這個身體,即使身體壞掉了以後,意根仍然存
在;因爲意根從無始劫以來祂就不曾睡覺,但是意根仍然是生滅法。
剛剛我們講說,意識祂一直流注,祂一直流注,所以是剎那生、剎那滅。那意根呢?意根也是從如來藏當
中出生,祂也是剎那生、剎那滅,是依靠種子流注出來的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法。如果有人問你,意根何時生、何時滅?你也可以這樣子答覆他,說意根剎那
生、剎那滅。但是剎那生、剎那滅這個現象會不會結束呢?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沒有結束,但是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呢?當一個人修解脫道有所成就,也就是證阿
羅漢果,斷了我見、我執的人,當他死後入無餘涅槃的情況下,意根的剎那生、剎那滅的流注現象就消失了。也就是說,意根仍然是無常之法。
五蘊無常到這裏已經全部講完,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五蘊其實就是依他而有。我們來看看,五蘊爲什麼依他而有呢?因爲五蘊依於第八識。受精卵在母體當中不爛不壞而能長養色身,因爲色身有觸,因爲觸能生受,因爲受能生想,因爲想而有行;因爲行的緣故,在根、塵相對的當中,就生起六識。所以說,五蘊除了因緣和合而有之外,它還不能離開它所依的第八識;如果沒有所依的第八識,這個受精卵就會爛壞,如果沒有第八識作爲依託,一切眾生五蘊便死爛。既然說五蘊不能外於第八識而自己單獨生存運作,那麼五蘊當然就不真實,因爲它是依他而存在。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五蘊是無常。五蘊無常這個單元就講到這裏。
我們講五蘊的空相的目的,其實我們就是要證五蘊空;證五蘊空其實就是要斷我見、我執,這個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在證入五蘊的空相之前,我們要施設一些方法才能達到目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前方便。
要想要證入五蘊空相的前步驟,第一個就是要「聞」,聞就是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當然要從善知識來,善知識有哪幾種呢?譬如說,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都是善知識;還有開悟的聖者也是善知識,現在 佛已經不在這個世間,所以我們只能去聽聞善知識說法。除了聽聞善知識說法,閱讀經典也是屬於聞的一部分。閱讀經典除了三藏十二部經以外,還有善知識解說佛法的論典,也是屬於聞的部分。
但是,三藏十二部經還有善知識解說的經典那麼多,我們怎麼去一次去看這麼多呢?因此就必
須作一個揀擇,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去揀擇,哪些是我們現在必須
要去看的。既然我們是要證入五蘊的空相,那當然我們就選擇與五蘊有關的部分先來閱讀。我在這裏就稍微提一下,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過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這個當然在經典裏面很多,尤其阿含部講的,這個部分講很多,當然你要證入五蘊空相,你必須去看這一部分;當然四聖諦的內涵,十因緣、十二因緣這些法,都會
幫助你的知見建立,讓你容易證入五蘊的空相。這是屬於閱讀經典的部分。
接下來說聽聞善知識說法。善知識其實很難碰到。我們來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對於善知識如何難以遇見,我們來看看經典怎麼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
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善知識他要出生在這個世間來弘法很難;即使說這個善知識出生在這
個世間,你要去到他的處所也是很難,爲什麼呢?因爲你不知道
這個善知識住在哪裏啊,也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善知識,所以你就不會去走到那個處所;所以說他所住的處所,你要到達他所住的地方是很難的。即使你到了他的處
所,但是你要碰到他也很難,爲什麼?因爲,有一天,你因爲要尋找你的朋友,然後你走到他的處所,其實你過門而不入;因爲你的朋友就住在隔壁,結果你來到
了、走到了他的處所,你仍然沒有碰到他。假設你很幸運,剛好你敲門,問了這個善知識,說「我的朋友住在哪裏啊?」你碰到了這個善知識,你只是問說你的朋友
住在哪裏,你並不知道他是善知識;所以雖然你碰到了善知識,你也是不知道這個善知識他是善知識,所以雖然碰到了,你還是很難知道他是善知識。假設你也知道
他是善知識,但是你要親近他很難;因爲一個人他對於這個善知識,他還不瞭解他講的法的內涵之前,他其實心中還是會有疑的;他知道他是善知識,但是他心裏還
存著某些疑,所以他就不會容易去親近他。假設說你今天已經沒有疑了,對這個善知識已經沒有疑了,你也願意親近他了,那麼你要跟他共住在一起也很難,善知識
也不輕易跟你共住。即使你跟他共住在一起,他說的法,你要得到他的意旨也很難。善知識所說的法,你要得到他的意旨,你如果沒有一些基本的知見,你單就突然
間聽他講一兩場法會,你仍然很難得到他的意旨。假設你已經得到他的意旨,你會照著他的話去做,仍然很難。譬如說善知識要求你說,你要去看哪部經,那部經有
什麼內涵,他希望說你聽完法以後你去看啊,結果你回家就睡著了,也沒有去看;教你每天要修定,教你每天要拜佛,但是你仍然沒有照著他的話去做。所以說,雖
然你碰到了善知識,你要隨順他的話去做,還是很難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碰到了善知識,他應該要珍惜跟善知識的緣。
所以說,聞的部分除了閱讀經典,你還要去尋找善知識。善知識是很難求的,當你知道這個人是善知識的時候,你就應該要親近他,然後從他那裏得到一些法,這樣子你的知見才可以建立。
前方便當中的第一個——聞,我在這裏已經解說完成。那當然聽聞以後還要思惟,那思惟的部分我們在下一集當中,我們再來作說明。因爲前方便當中有四個法,也就是聞、思、信、解,聞已經講完,後面一集當中,我們再來講其他的三個部分。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