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1 22:32:47| 人氣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20集─禪宗的宗通(七)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20

宗通與說通第20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禪宗的宗通(七)



阿彌陀佛!

首先先跟大家問候: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游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上一集我們說到,世尊在二乘道裡面所說的滅,是指滅五蘊之蘊集,不是滅那個入胎識;因為入胎識是早在我們五蘊身之前,我們這一世的五蘊身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入胎識已經來投胎了。佛陀為了強調這個觀念,說緣覺法的因緣觀的時候,提出了十因緣觀,說因緣法的這個觀行,觀到最後是「齊識而還」;這個所齊的識與前面的入胎識、識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五蘊名色之外而有此識,也就是本識如來藏。例如在《雜阿含經》裡面說到: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十二)

這段經文,世尊回憶起祂過去世的觀行,在那一世祂得到了「古仙人道」。世尊說:【五蘊名色之法從何而來?緣於哪一個法所以會有五蘊名色呢?我當時作正思惟,然後正理就如實地無間地出生。因為本識有,所以名色有,緣於本識所以名色就會出生。我當時作這個觀行的時候,確立了萬法的根源是這個本識,一切的萬法推究根源都是這個出生萬法的第一因本識,再也沒有一個法能超過本識。】所以,在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完全明白地講出五蘊名色都源自本識,本識之上不會再有法了。因為本識是三界的第一因,不論當時有佛、無佛出世,最究竟的道理就是如此,從無量生前就已經是如此了,所以把這個本識如來藏之法,叫作「古仙人道」。

各位看看,世尊已經說到這麼明白了,為什麼還有很多法師大德會說沒有如來藏,說如來藏法是外道的法呢?他們也都曾經熟讀過《阿含經》。所以個中的原因就更耐人尋味了!在《阿含經》的原文裡面,其實到處都充滿了這一類對於名色法之外有第一因的明示或是暗喻。例如,有一位天子,也就是天王,半夜來求問於 佛: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車從何處起?誰能轉于車?車轉至何所,何故壞磨滅?」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車從諸業起,心識能于車,隨因而轉至,因壞車則亡。」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雜阿含經》卷四十九)

在這一段《雜阿含經》中的對話,「車」是指眾生的五蘊身。佛說在五蘊身這個車以外,有一個在五蘊以外的心識,能在這個五蘊身上隨著因緣而轉至。並且,這位天子的回答也很妙,他用婆羅門這個名號來讚 佛,也顯示了從婆羅門教一直到佛教,哲人們要追求第一因的這樣的本懷是完全一致的。這個第一因,在吠陀諸經裡面叫作「梵」,在佛法中叫作「涅槃本際」。所以天王用「婆羅門梵行者」這一句話來讚揚 佛陀,佛陀也沒有制止他,而接受了這個名號。這表示了稱 佛為婆羅門是非常恰當的,因為只有 佛陀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梵行者婆羅門。

在南傳的《大藏經》裡面,也記載著同樣的說法:

【諸比丘!有如是之處,那裡無地、無水、無火、無風;無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無彼世;無日月。諸比丘!那裡無來,無去;無住,無死,無生;無依,無存;無緣,無求,是苦之終結。】(《南傳大藏經》《小部尼伽耶•自說》)

眾生學佛,無非就是為了離苦得樂,離三界苦而得解脫。佛在南傳的《阿含經》裡面記載著,離開了三界法有一個涅槃本際,那裡沒有三界中的一切法,無生死、無來去,那個地方就是苦的終結,也就是本際如來藏。不只這樣子,佛還接著說:

涅槃之法確有,它不生,不現,不作,不造。諸比丘!此不生、不觀、不作、不造之涅槃不可睹見。但以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諸種種法乃出現於世。】(《南傳大藏經》《小部尼伽耶•自說》)

佛說涅槃這個法是真實有的,不是想像出來的,也不是把一切滅盡了就叫作涅槃涅槃這個法是真實本際,祂不生不滅、不觀不作,我們無法看見祂;但是這個涅槃本際就是以這樣子的不生不住、不造不作,乃至於以一切諸種種法上面來運行,也就是在種種一切法上都有本際涅槃的顯現。

看到這裡,大家就很明白了,佛在初轉法輪《阿含經》中說的是沒有因的緣起性空嗎?根本不是!佛在《阿含經》裡面只是隱覆說本際如來藏嗎?不是喔!前面這幾段經文,佛根本是明白地說「有本際如來藏」!不但如此,有沒有發現二轉法輪《般若經》所說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這一些用來形容真如如來藏的話,是不是在《阿含經》裡面 佛也已經明說了呢?而且是在上座部二乘《大藏經》中所傳下來的。所以,很多的法師大德讀佛經不夠深、不夠廣,動不動就以自己錯誤的見解,說什麼「如來藏是後人假造的,在《阿含經》裡面沒有如來藏」;結果《阿含經》裡面,佛本來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是自己不明白 佛的旨意,不能通宗,不得宗通;然後在那邊誹謗,這就是成就了誹謗 佛、誹謗法的第一重罪。佛在《阿含經》卷四甚至直接說到 世尊是本由寂靜也就是涅槃而來,未來將入的涅槃也不過就是還至本生處,回到本來的地方,然後究竟入涅槃罷了。這更說明了 佛陀所說的寂靜涅槃,並不是說一個本來不存在而後來因為修行而發生的法。在南傳的《阿含經》裡面,佛也說到: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彈指品》)

即使是南傳二乘法也說本來就已經常存、常淨、常樂、常光明之法,而且是外于五陰十八界而有的。也就是說,若依十八界世俗諦來講,諸法是無我;然而,超越了十八界的勝義諦來說,諸法則有第一義諦我。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理解,在《阿含經》裡面非常多的地方,佛都說到自己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又說證得解脫是「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Ātman)利,盡諸有結,心正解脫。」(《雜阿含經》卷八)佛陀說一位已經證得解脫四果阿羅漢,早已經證得了三界、五陰、十八界中無我,然後這樣子才能夠說他真正得到了十八界外的真我的大利益,所以才說「逮得己利」。那麼是哪一個「己」能得到利益呢?正是本際真如如來藏——這個不是「我」的「我」。所謂的「我」包括了三界法中的世俗諦我以及橫跨三界內外的勝義諦我,勝義諦我就是涅槃的真義,是佛法中的第一因、第一義法,是佛法的宗門正義;但是為了不要誤導外道,以及少智的弟子把這兩種「我」混淆不清,所以 世尊遇到因緣不熟的外道來詢問這一類問題,常常會選擇默然不回應。所以很多人就誤會了,認為說 佛陀對這樣的問題採用「十四種無記」不予回應的態度,以為這一類有關於世界本源的問題 佛沒有能力回答。

所以,世親論師在《俱舍論》裡面就講:「(問:)諸契經中說十四無記事,彼亦是此無記攝耶?(答:)不爾!云何?彼經但約應捨置問,立無記名。」(《阿毘達摩俱舍論》卷十九)世親菩薩說:「所謂的 佛不置答的十四無記事,並不是說這一些問題的本質是無記而沒有答案的,更不是說佛沒有辦法回答世界本源的問題,而是在那個時間點、那樣的地方,對於那樣的眾生,有關這一類的問題應該暫時放置在一邊而不答。」這一些問題,佛陀把它們留到三轉法輪的時候,當聽法的大眾程度已經提升了,再作完整的說明;這就是與「恐彼分別執為我」的道理是一樣的。

同時,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期,聖弟子們就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吠陀經典》、《奧義書》中所說的萬法本源的「梵」。在《吠陀經》裡面,只有支離片段含糊不清的思想,外道雖然有這個說法,但是因為自己誤解,福德又不夠,所以沒有辦法實證這個真實離名色法的第一因「梵」;反而是在佛法中可以真實證得這個第一因「梵」,所以 佛陀才是真正的「大梵」。在《南傳大藏經》的記錄也是這樣子說,諸聖弟子彼此之間,用梵這個名稱來敬稱於 佛:

【世尊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為如來也。】(《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舍法品》)

在《南傳大藏經》中有多個地方都用梵來作為對 佛的敬稱,顯示這是佛世的時候教團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而不只是個人的行為。即使是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是用這樣子的方式,他在大眾的面前公開地用梵(braman)這個字來讚 佛。他說:

【諸賢!彼世尊實知所知、以觀所觀。世尊為眼、為智、為法、為梵。是教說者、宣佈者、利益之將來者、不死之施與者、法主、如來也。】(《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蜜丸經》)

大迦旃延尊者稱讚 佛說:「各位同修啊!世尊實知一切法,實觀一切法。世尊是眾生的眼睛、是智慧、是法、是大梵,是教導我們的人、是宣佈確立的人,世尊以大利益來利益我們,賜給我們涅槃不死的本際法。所以,世尊是法主、是如來正覺。」這表示了從 佛陀初期開始弘法,佛弟子之間就以梵來作為 佛陀的尊號之一,而且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以當時 世尊一直廣破諸外道的背景來看,這說明了佛弟子們很清楚地認知到,外道所傳的梵不是究竟法,不是真的梵;而 佛陀所傳的梵才是究竟之梵,成佛也就是成就了梵,因為只有 佛陀才能被尊稱為梵。梵就是本際,梵就是涅槃,梵就是如來藏。所以從 佛一開始出世弘法,就已經說有本際、涅槃實有,涅槃的本際就是萬法的根源,就是外道所追求但是沒有辦法證得的那個梵。這個真如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源,在一切法上顯現,祂就是佛法的宗門,這個目標一直都是很清楚的。

進入了二轉法輪般若期之後,大部分的弟子對於自己能證涅槃這件事已經具有充足的信心了,佛就開始講這個真如本際祂的相貌是怎麼怎麼樣的。比方說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的《金剛經》裡面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一切三界中的相,不管是名法還是色法,都是本際如來藏所生,所以能夠見到諸相背後的源頭——那個非相的如來藏,這個人就是見到了如來,就是會得佛法,就是通達了宗門正義,就有了宗通。

在《大般若經》裡面:【佛告善現:「于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七十七)

佛問善現:「你覺得怎麼樣呢?如來是因為福德圓滿具足三十二大人相,所以證得佛果嗎?善現!你不可以這樣子想。因為,如來不是因為三十二大人相而成佛的。為什麼?因為諸佛是以本來清淨的真如如來藏而成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只是如來藏諸多的功德性之一罷了。」佛又說:「善現啊!發心修學佛菩提道的人,是不是應該要斷除摧壞三界法才是修菩提道呢?你不可以這樣子認為。修學菩薩道的人終究沒有一法可以斷除壞滅,因為一切的法都是由真如如來藏所生,斷除了這些法只是斷除了如來藏外顯的表相,修行的重點是在於證悟如來藏,轉依真如清淨的體性,而不是在表相上去斷除的。」在初轉法輪解脫道中,世間五蘊名色集全部都要斷滅才能入涅槃,如果有一點點無法斷除,那就不能入滅。可是,到了二轉法輪,世尊卻說終究無一法可斷除,這就是依著如來藏的自性來說的。

然後,世尊就直接談到這個「非心心」,祂是那個不是妄心的真心:【時,舍利子問善現言:「為有非心心之性不?」善現反問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無為可得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現!」善現便謂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無既不可得,如何可問為有非心心之性不?」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善現答言:「若無變壞亦無分別,是則名為心非心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三十八)

舍利弗明知故問,問善現說:「您所說的這個非心心有其性嗎?」也就是問說,非心心是歸屬於十八界當中的哪一個法性呢?善現反問舍利弗說:「如果說非心心在十八界法中有歸屬之性,或者說非心心在十八界法中完全沒有歸屬,這兩種說法正確嗎?」舍利弗回答:「不也。非心心不能說祂歸屬於十八界,也不能說祂外於十八界。」善現就說:「舍利弗啊!你既然知道這個非心心既不能說祂有,也不能說祂無,那為什麼要問非心心是有性還是無性呢?」舍利弗又問:「那這個本心不是妄心的心,祂的本性是什麼呢?」善現回答:「這個心的本性是既不會改變,也不會損壞,也不會分別。」

接下來,佛說:【(佛言:)「如是諸法本性唯一,無二、無造、無作,不可覺知、不可分別。若諸菩薩能如是知,即能遠離一切執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五十九)

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解釋這個本際如來藏,說這個諸法的本性本際是一,不是相對的二,祂不會造作,無法覺知,不可分別;如果菩薩能夠證悟這個如來藏,就能遠離一切的執著。所以各位看一看,佛在二轉法輪的時候,說來說去都是為了告訴弟子這個自身中的如來藏祂的總相與別相。

至於到了三轉法輪,有緣的弟子都已經親證了自己的本際如來藏,所以 佛就為了這些悟後的菩薩們,開始說如來藏「界」的功能——裡面所蘊含的種子,如何地地地修增上。在《解深密經》當中 佛說,這個真如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陀那識,這就是佛法的宗門。佛是怎麼說的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