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35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5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般若禪不是禪定(上集)
楊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般若禪不是禪定」。
從古以來呢,就經常有人以為自己證得禪定,這樣子就叫作開悟,因此當他證得禪定的時候,他就以開悟者自居,這是從古以來就有的現象。那麼到了現代這個末法時代,這種情形越來越普遍,以證得禪定就認為是開悟的人越來越多。這種追求境界、以證得定境為證悟的人卻反過頭來毀謗:「證得無所得、無境界的無生忍,不是真正的開悟。」以定境這樣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毀謗正法,其實是違背了了義經典的聖教量,這樣的行為已經成就了地獄的重罪。
那麼想想看:一個人在這一輩子呢,以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善因,卻得到了未來世地獄重罪的果報,想想看!他們是不是很可憐呢?平實導師以悲心的緣故,特地在《生命實相之辨正》一書當中,為這一類的人概要的說明:現在的學佛人「以定為禪」的各種層次,提供學佛人省察思惟。若這些人能夠虛心接受,然後去比對聖教量,再作深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錯處,然後重頭再參,這樣子才有機會可以遠離地獄重罪。
我們接下來是要講解「以定為禪的十種層次」。但是在講解這十種層次以前,我們先來說明:般若禪與禪定所證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先讓各位瞭解以後,就知道以定為禪為什麼是錯的。
先來說什麼是「般若禪」。般若禪的「禪」其實就是般若,般若是一種智慧,但是它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它的智慧是在證得真心如來藏以後所具有的智慧。真心如來藏出生了這個五陰,也就是說祂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我們說:「般若」其實就是實相的智慧。般若所說的生命的實相——真心如來藏,祂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事實上祂是處於沒有境界、沒有所得的狀態當中。那麼,為什麼祂可以處於這樣的狀態當中呢?因為真心如來藏從來不對六塵起任何一念,也從來不對六塵萬法起分別,因此我們說,祂從來沒有境界,也無所得。
除了這樣的一個狀態以外,其實還有其他的狀態。譬如《大寶積經》卷三十九 佛說:「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這一段話 佛的開示是說:佛祂所證的菩提從來無入無出。什麼叫作入出二法?佛就開示說「所言入者名執諸法」。譬如說,一個人的靈知心,他因為想要進入一念不生的狀態,因此他就拼命的作加行,然後進入一念不生的狀態,因為他對於這個一念不生的法有所執著,所以說他就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說「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意思就是說:當你不再想要待在一念不生的狀態當中,或者說你心忙亂了以後,你就出離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所以說「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那麼從剛剛的講到了真心的所處的境界,除了「無境界」、「無所得」以外,還有祂「沒有入出二法」。
再來講到禪定的部分。「定」就是制心一處,那麼「禪」呢?不是智慧,禪是靜慮。那麼「定」呢?也可以這樣子說:心專注一境而不動搖,這樣子叫作定。那這個心就是覺知心,也就是令覺知心一直緣於某一法上面而不動搖,這樣子就叫作定。當然有把覺知心滅掉,也可以說是定的境界。譬如說,在第四禪當中棄捨覺知心,當他把覺知心棄捨了以後,他就進入了無想定,所以無想定也算是一種定;那麼,如果說一個人證得了非想非非想定,那麼他證得非想非非想定,他在非想非非想定當中暫時止息覺知心,他就進入了滅盡定當中,那麼滅盡定跟無想定,也是「定」的兩種。
接下來我們來看:與覺知相應的定,它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所謂的覺知心就是能知能覺的心。既然能知能覺,祂對六塵萬法就有所得,所以祂就是有所得,有所得一定有境界,所以祂是有所得、有境界法。既然妄心覺知心祂能夠分別境界,那麼祂就有入有出;所有的定呢都有入有出。譬如說,你的覺知心處於這樣的一個境界,你知道你是處於這樣的境界,那麼你就得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法,因此,與覺知心相應的定,它一定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
接下來說:無想定是不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無想定當中,仍然有意根在緣五塵上面的法塵,因此在無想定當中,其實仍然是有境界、有所得法。而且它也一定要有入有出,因為必須從第四禪當中進入無想定,那麼當他想要出定的時候就出定,那出定以後就叫作出,即使說生於無想天,最多也只有五百大劫就要出定了。所以,無想定也是有境界、有所得、有入出之法。
那麼滅盡定呢?阿羅漢證得滅盡定以後,他早上去托缽,回來吃完飯以後,沒事他就坐在樹下,就入滅盡定去了,第二天早上,太陽起來照到他的身上,他又出定了。所以滅盡定雖然不屬於禪定,但是它也不是般若禪所說的禪定,因為它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生命實相之辨正》一書當中所寫的十種「以定為禪」的層次。
我們先來講,第一種:「散亂攀緣心」。所謂的散亂攀緣心,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課誦中,能知能覺的心為真心。那麼能知能覺的心,一定是能分別六塵的心,能分別六塵當然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為什麼說能分別六塵的境界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譬如說,一個人拿尺去量東西,那麼他所量的結果是不是顯示在他的量具上面,也就是這個尺上面?又譬如說,一個人他想要稱體重,他把體重計拿過來,他站上去以後,他的體重就會顯示在體重計上面;也就是說,量具它本身會顯示出衡量的結果。那麼我們的能知能覺的心就是一種量具,祂就是在量六塵境界。既然祂是能夠衡量六塵境界的心,當祂在衡量六塵境界的時候,六塵的境界就會顯現在能知能覺的心上面。所以說,當祂在衡量六塵境界的時候,祂就變成是有所得、有境界的法了,也就是說,能知能覺的心祂是有境界、有所得法,祂不是真心,真心是無境界、無所得法。而且能知能覺的心,祂一定有入有出,當祂在衡量境界的時候,祂就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境界。當祂離開了這個境界,再去衡量其他境界的時候,祂就出離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祂具足了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所以說:第一種「散亂攀緣心」根本不是真心,因為祂跟真心的體性是不符合的。
接下來,第二種「以法定心」。以法定心的意思是說:因為一個人感覺到說,他的心很散亂、很攀緣,所以他就想要用一種方法讓他的心定於一處——也就是制心一處。那麼這樣的方法其實很多,通常是數息、念佛、憶佛,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來攝心。用這樣數息、念佛、憶佛的方法來攝心而定住的心說祂是真心,事實上是錯誤的!因為,如果說一個人在數息的時候,他的覺知心就一定要落在數息這個境界上面,所以他就能分別他數息的狀態,所以說祂是有所得、有境界法;那麼當他不再數息的時候,他就出離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說「以法定心」仍然不是真心。
那麼接下來說第三種,第三種是「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以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的靈知心為真心。我們剛剛已經作了一個說明說:一念不生其實還有一個清明之念,知道自己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所以它其實不是一念不生。那麼把這樣的心當成真心,其實它完全不符合真心所處的境界,因為一念不生的狀態,它仍然是意識覺知心相應的狀態,所以說,它仍然是有所得、有境界法,而且它也有入出二法。因此,「常寂常照」的離念靈知,事實上也不符合真心的體性,它不是真心。
再來說第四種:「遍滿虛空」。也就是在一念不生當中,定心不斷的擴散,最後覺得自己的心遍滿虛空。很多人在修定的時候,就來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他就以為這樣子的心就是開悟了、就是真心,因此有人就說「遍滿虛空大自在」這樣子就叫作開悟了。事實上,這樣的一個遍滿虛空的覺知心仍然不是真心,因為它還是以意識覺知心相應的境界。那麼「遍滿虛空」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也是以為說:覺知心遍滿虛空,這樣子就叫作開悟。記得我剛來正覺講堂學佛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努力拜佛,我就在家裏拜佛,拜了一段時間以後,定心就不斷的擴散,在拜佛當中定心一直擴散,然後就覺得整個心如虛空一般,也就是以為自己的心遍滿虛空了,當然拜完佛以後下來,覺知心仍然是覺得它遍滿虛空。事實上,覺知心是不可能遍滿虛空的,因為我們的覺知心是在腦裏面(出現),它從來沒有出過腦的範圍,所以它並沒有真的遍滿虛空。這個遍滿虛空的感覺,事實上雖然很實在,但是這仍然是一種幻覺,即使你一直感覺說它真的遍滿虛空,但是你如果有正確的知見,你就知道,事實上它沒有遍滿虛空,它只是一種幻覺而已。當我練到這樣的一個地步以後,我就去跟我的親教師說:「老師啊!我好像開悟了!」這個老師很善良、很客氣,他是很客氣的在知見上就把我「殺」了一頓。這是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正確的知見,再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終於知道遍滿虛空這樣的境界其實不是開悟,這樣的覺知心相應的境界仍然是妄心的境界,不是真心所處的境界。這是第四種以定為禪的層次。
再來說第五種:「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當一個人的覺知心進入了欲界定當中,然後他在欲界定當中捨棄了覺知,當他捨棄了覺知以後,就進入了未到地定當中。那麼未到地定當中雖然是觸而不分別,但是因為還有個意根在運作,所以仍然不是無境界、無所得法。還有,一個人從欲界定進入了未到地定當中,所以他是有入,當他出定的時候就有出,所以第五種未到地定的境界,它仍然不是真心所處的境界。
當一個人練到了未到地定以後,具有了這樣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接下來如果說,他把性障修除了,也就是把五蓋——五蓋就是貪、瞋、疑、睡眠、掉悔,把這五蓋修除了以後,他就突然間有身樂出現,也就是「初禪善根發」出現了,他證得了初禪。證得了初禪,仍然不是真心的境界,如果你以初禪善根發這樣的境界認為說就是開悟了,那仍然是以定為禪的人。我們來看看初禪,即使你是最上品的證得初禪的人,你在一切時中(醒時),都可以維持在初禪狀態,但是你還是要睡覺,當你在睡覺的時候就出定了,第二天醒來又入定,所以證得初禪,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那麼,初禪還是有意識,還有其祂前五識,還有覺知心在運作,所以初禪仍然是覺知心相應的境界,所以它不是真心所處的境界,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法,而且是有入有出的法。
接下來講:「虛空粉碎」。當一個人進入了初禪以後,他會有一個覺受——虛空粉碎,其實就是初禪中的定境覺受。既然是初禪中的定境覺受,當然它就是妄心的境界,所以說虛空粉碎仍然不是真心所處的境界。
再來說:「大地平沉」。大地平沉其實仍然是在初禪的境界當中,不過它已經接近了二禪前的未到地定的境界。前面欲界當中也有未到地定,這裏講的是接近二禪前的未到地定境界,大地平沉在前面的未到地定;(欲界當中的未到地定)當中也有可能會出現。所以大地平沉仍然不是真心所處的境界,它仍然是有境界、有所得、有入出二法的境界。
這裏的「覺」其實就是「尋」,「觀」就是「伺」,所以有尋有伺跟無尋有伺:在初禪叫作有覺有觀三昧,也就是有尋有伺三昧,進入了二禪前的未到地定境界,就叫作無覺有觀三昧。在這個境界當中,這個「覺觀」是針對五塵來說,也就是他對於五塵不再主動去攀緣,所以我們說它叫作「無覺」;但是因為覺知心還在的關係,所以他被迫的領納五塵的境界,所以就叫作「有觀」,所以還有「觀」但沒有「覺」,所以我們就說:二禪前的未到地定就是「無覺有觀三昧」。今天「以定為禪」的層次,就先講到這裏。
謝謝各位收看!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