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孫過庭的《書譜》,就像是在看故事書一般。白話文的註解,縮短了和拗口駢文的距離。不是在聽他說大道理,而是傾聽他對歷來各個書家的評論以及他自己本身對書法的一些心得,並期許後代人能夠以正確的方法來修習這門藝術,更要將從生活中的體驗運用到書法上面,亦能從練習書法中領略出人生的智慧而運用到修身待人上。
狹義的書法,包括字體的結構外貌,亦稱結字(結體)或筆勢(書勢)及筆法(書寫技巧)。書有定法,而字無常體。初入門者當然要以臨摩那些先輩們留下的帖為主,就像要把文章寫好,也需要先有大量的閱讀或背誦一些名言佳句,在腦袋裡蓄積運作。久而久之,到一定的程度,就能運轉產生出自己的東西,如此一來也能寫出屬於「自己的字」。所以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就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
書法向來推崇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而以鍾、張兩人更為上,而作者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鍾繇善隸書、張芝善草書,而王羲之是兩者長處兼而有之。雖然在單一專精的方面比較下或許略遜一籌,但多方面涉獵並有所得卻是比兩人都還要好。至於王獻之,作者舉出他的書法字以為比羲之要來得好的故事,批判他的所學既不承認是家傳典範,又假托是神仙所傳授為不齒。若他的敘述是真的,我想獻之連基本拿毛筆寫字的資格都沒有了吧!因為他連做人處世的道理都弄不好,更何況在藝術上會有什麼成就了。
楷書的完成,象徵著書法以達到「簡化」、「標準化」、「藝術化」的境界。孫過庭拿他自己學習書法的經驗,描述草書的出神入化,是多麼美妙,就像是隨手寫來仍能有一氣呵成之功夫,心靈和手腕的暢快臻至運筆自如的境界。而後人學習書法,往往不得要領,不然就是不肯認真好好學、不下功夫,而提出以「情性」、「形質」作為學習楷書和草書的準則。而書法藝術的展現也和個人的性情修養有關,什麼樣的人就寫出什麼樣的字。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如此忙碌,而書法和閱讀一樣,都是一種可以讓人「慢」下來的方式。在一種因果極為快速的演繹下,一下筆便能知優劣,我們便能立刻糾正出自己的錯誤來。但是,書法就是妙在你雖然知道自己不好的地方在哪裡,但是又不見得在下一筆就能「調整」好,而這就是須要有長期勤加磨練來累積書寫的經驗了。就像劉伯溫的〈賣油翁〉一文當中所示:老翁之所以能把油倒進瓶中而不把錢幣中心的方孔弄濕,全是一個「熟」字能解釋。書法也是一樣,多寫必能有所心得,而在經過老師或名人指點後,自然會有所進步。而寫書法也是一門學問,寫大字、小字、胖字、瘦字,必須把每個字安插到最適宜它的位置上,還必須注意它和周圍其他字的「平衡」程度,就像老師所說的:「不只是只有寫你現在所寫的那個字,還必須看看旁邊的字,關照一下看合不合適。」進而發展出反思自己的群己關係——是否也關照到了身邊的其他人?因此書法也可以拿來作為一種人生的哲學。
孫過庭認為「枯」和「勁」最能激發字的體勢,再加以嫻雅的姿勢來調和,如此才能表達自己的情性。寫書法並不像做科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只能差在那唯一不同的「操縱變因」,其他因素必須都要相同。而書法是多種操縱變因下的集合體,舉凡外在的天候、季節、書寫工具;內在的心情、靈感等等,都會影響到書寫狀況,因此要如何取得他們互相作用下的最大值,就是件不簡單的事了。不過若能時常取得最佳的狀況,那麼寫起書法來也就較能有所進展。
再來作者列舉了一些世傳名跡來辨別他們的是非,而且對那些妄下論書的作品大加撻伐,不希望後是學習者因此受到影響。練習書法,每個人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是,我們是在學「寫字」,而不是在學「畫字」。要知道古人寫字,在字裡行間便能顯示出字的骨幹架式。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不要只學到皮而沒有學到髓,不然字就會死氣沉沉的。而這事是急不來的,慢慢練習,不要想很快就能成事,如此一來要把字寫得有「靈性」是容易的。
孫過庭認為,書法的奧妙,有很多人不懂。他覺得書法的妙訣,只要自己就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臥的姿勢就能悟出用筆的道理。我想這大概就像是人要端正寫字,不然字寫起來就會歪歪扭扭的道理是一樣的吧!上了一年的書法課,雖然不是全部過程都十分專注在於練習上面,但是多少也對篆、隸、楷、行、草有初步的認識及粗糙的書寫。我覺得這幾種字裡面就屬篆書最難寫了。或許就是因為它太過於工整,用粗細一致的圓筆寫出縱勢體呈長方,又不能流於呆板而讓我覺得困難吧!總之,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常常拿毛筆練習來修身養性是件經濟又實惠的事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