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4-07 20:59:19| 人氣2,84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紅藜的春天

紅藜的春天

最近,我試著做一個公務後休假的農人,重溫童年陪伴父母農事的記憶,基於沒有經驗只想試看看及不想使用農藥的理想,利用產銷班的小型耕耘機翻土、除草,便直接撒小米及紅藜,覆以人工以爪具覆土之方式完成農作物種植,猶如我對排灣族傳統農法的印象,「山田燒墾的技術」,找到一塊新生地或曾經耕作但經休耕多年後的土地,先行砍筏、清除樹草讓其自然枯乾後,選擇一個靜風或無風的晴天下午,完成防火線就地焚燒[1],讓剩餘的灰燼當作肥料,並稍做整理清除未燒盡之餘草,便施種農作物,而我只是將現有之雜草埋入底層,方式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紅藜的生長卻是同時期施種但不一定同時期成長,甚而同一區域有的已快收成,卻仍有苗剛成長之現象,繁雜之過程如曬穗、脫穗、脫穀、除去脫穀後留殘之粉末等,卻因生長期不同而必須反覆分批做,因而紅藜過去在排灣族農業中,通常只當作小米耕種時的陪稱,卻時而高聳結穗,穗成鮮紅、粉紅、淺黃、橙橘等鮮豔繽紛,獨樹一格,故常做為祭典、婚禮裝飾家屋之用,且亦可作成酒麴原料,釀小米酒的引子[2],但因加工過程繁複,也逐漸失傳。

排灣族與紅藜(tjulis), 依據文獻上的記載,紅藜(tjulis)的種植及利用方式,主要是因應傳統祭祀的需要,因此往往僅在栽種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時,選擇鄰近小面積的旱田,進行單一作物種植或是間作混植,而其作用卻是傳統生命禮俗祭祀用的植物。依據過去各方研究及近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各族群多利用台灣藜進行豐收祭前的釀酒利用,產生了獨特的台灣藜釀酒文化。例如北部的賽夏族將酒分為 4 類,其中添加台灣藜釀製的酒稱為 pinoriyan 。至於散居在中央山脈的布農族及鄒族人,對於台灣藜的利用及文化認同保存,卻相對較低,或許是山地經濟作物的大量引進及市售酵母的便利性,造成種植意願低落;或許是外來宗教因素使然,造成各部落間原住民傳統釀酒的終止。間接造成廣大的山區中,鮮見台灣藜之種植利用。在南部及東部的排灣及魯凱族領域內,是目前台灣藜種源保存最多,栽種數量較多的地區。排灣族人稱台灣藜為 tjulis ,魯凱族人稱之為 baae ,東部地區的部分排灣族人更依其小穗之顏色,再將之細分 3 種, kapulapula 的花穗呈黃色, odidile 為紅色系列的台灣藜, uda-udasa 為深橙色的花穗品系 。對排灣及魯凱族人來說,台灣藜不僅僅是釀酒材料,更是美味的食材,族人往往在小米及白米稀飯中,與山萵苣等野菜,一起添加,塑造台灣特有的養生飲食生文化。除了每年收穫季前的釀酒及小米糕製作外,兩族人更將台灣藜之豐富色彩應用於頭飾的裝飾花材應用,給了它另一種美麗的想像。



[1] 培爾社(K.J.Pelzer)曾舉出山田農業的特徵:「田地的輪作比作物的輪作為甚,用火燒墾,不使用獸力和肥料,只靠人工,利用掘杖,土地短期的使用而長期的休閒(Pelzer,1945:17)。」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山田燒墾的農業比較缺少土地所有權的概念、缺少耕作,除了少有的勞力之外,缺少其它栽培方法,不會利用馱獸的排泄物作為肥料及施肥等。但最主要的是其整合並支持人類尚未侵入前的那種平衡的生態系統的結構,也就是說這種農業對原有的生態系統只是單純的適應,而不是創造另一具新的脈絡與動力的生態系統。換言之,山田燒墾農業是模擬原有之生態系統(Geertz,1963:15)。



小米田










台長: beya
人氣(2,848)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紀錄鄉愁 |
此分類下一篇:很遠
此分類上一篇:我的選擇

慕松
比亞早安~
北北發現你很會寫呃~
排灣少見之文筆~
加油~
^_^
2016-04-10 05:30: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